(宋史连载003)就业三部曲:满怀豪气、唉声叹气、垂头丧气
瓦
舍
聊
宋
第一卷 启航
第一章 成长
转机
赵匡胤的出走,说文雅点是寻求创业机会,说粗点就是找工作。但凡找工作这种事情,往往要经历满怀豪气——唉声叹气——垂头丧气三个阶段。
记得大学毕业那会,我和无数胸怀大志的同学们一样,熨平了西装、擦亮了皮鞋、刮光了胡须,气势豪迈地步入一个个招聘会场,信心满满地投出了一份份载满小学至大学所有荣誉的简历。然后痛苦地思索着到底该去哪个单位比较好,然后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然后焦急等待着面试的通知……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其实,有这种经历的同学们大可以捡起简历,擦干眼泪。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赵匡胤的求职经历其实也差不多,至少刚开始是这样。
离家后,赵匡胤先在陕西、甘肃一带游荡。对于那段时期的经历,正史记载非常少,好在我国民间从来就有挖掘帝王隐私的传统,还是留下了一些半真半假的传说。
根据坊间传闻,赵匡胤主要有如下经历:
曾经无处落脚,流落街头,饿得眼冒金星时只好向店家要饭吃。
曾经想靠赌博来赚点钱,刚开始确实赢了不少钱,结果把一群输钱的人惹毛了,被痛扁了一顿,不但赢的钱没了,还把自己的钱也搭了进去。
曾经跑到寺庙菜园子里偷莴苣吃,没什么炊具,只能狼狈地剥皮生吃。
……
以上事件,可信不可信另当别论,但都说明了一点:他没有找到工作,而且混得挺悲催。
离家时,赵匡胤本想靠自己的努力来打出一片天地,但现实遭遇给他兜头浇了一盆冷水。现在,他已经不再对前途做过多的奢望,只想快点求得一个安身立命的差事。
赵匡胤决定南下碰碰运气,他到达的第一站正是复州,遭到王彦超的拒绝后,又来到了随州(湖北随县)。
随州刺史董宗本也是父亲的老朋友,还算念旧情,不但接纳了他,还让人安排了一份差事。
可很快,赵匡胤又不得不离开随州。
这回,给赵匡胤使绊子的是是董宗本的儿子董遵诲。
董遵诲也喜欢舞枪弄棒,研究行军打仗。可这位公子哥偏偏心眼有点小,很看不上这位赵匡胤这个外来户,平时态度不怎么友好,有事没事总要找点不愉快。有一次,赵匡胤和董遵诲一起讨论军事问题,观点上产生了一点分歧。赵匡胤说得兴起,驳了董公子的面子,结果惹得董遵诲恼羞成怒,拂袖而去。
赵匡胤本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觉得关系僵成这样,再待下去也没什么意思,只得打好包袱,背上行囊,重新走上浪迹天涯的道路。
赵匡胤走了,对王彦超和董遵诲来说,他们终于打发了一个并不欢迎的人。谁都没料到,若干年以后,他们还会再次相见,那时,双方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只是,那时的赵匡胤已经登上九五至尊,而王彦超还是那个王彦超,董遵诲还是那个董遵诲。好在赵匡胤是个豁达的人,不但没有为难他们,还给予了优待和重用。
所以说,有句话叫做“宁欺白须公 莫欺少年穷”,你得真信。
历经长途跋涉,赵匡胤来到南方之旅的最后一站,汉水边上的襄阳(湖北襄阳)。
望着滔滔江水,赵匡胤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无助感,能想到的办法都尝试过了,能投奔的地方都去过了,但好运还是不肯眷顾我,现在我该何去何从呢?
谁能告诉我,路在何方?
依照小说的思路,在英雄落魄之际,总会有一个神秘的贵人(一般是和尚、道士)出来为他指点迷津,帮助他找到正确的方向。
据说,赵匡胤也遇到了一个贵人。在一个寺庙里,他遇到了一个老和尚,老和尚看赵匡胤相貌不凡,认为他将来必大有作为,并出手指点他,应该赶紧往向北走。
于是乎,赵匡胤作出了折回北方的决定,从此走上发达之路。
这个桥段很眼熟,但不是真实的原因。
真实原因并不复杂,也不神秘。从当时情况看,襄阳已经靠近后汉南部边境,再走下去,赵匡胤就只能出国了。就算不用考虑饮食习惯、气候环境、护照签证之类的事情,总也要考虑下自身发展问题。毕竟父亲是后汉的职业军人,说不定哪天两个政权死磕起来,岂不成了父亲的敌人?
所以,晃了两年,还是要来次折返跑,没办法啊。
踏上故土,已是寒意袭人。
赵匡胤心里感到一股从未有过的悲凉。
彷徨而不知所从,落魄而身无所系……我第一次体会到要获取成功远比驾驭烈马难得多。
温柔的妻子,久别的家人,热腾腾的饭菜……我太想念温暖的家了。
饥饿、拒绝、失望、冷漠、寄人篱下、怀才不遇……这是我两年里的唯一收获吗?
不是的。
在风餐露宿的征途中,我领悟了什么叫艰难。
在饥寒交迫的夜晚里,我知道了什么叫畏惧。
在那些不屑的眼神里,我读懂了什么叫世态炎凉。
这就是我需要面对的一切。
我还要一个人走下去。
顶住压力,耐住寂寞,受住委屈,忍住痛苦。
惟其如此,方能置之死地而后生!
是的,走下去吧,幸运的大门正在为你打开,你将遇到两个改变你命运的人!
小编 :nbhanlin
新浪微博 | 简书 | 头条号 :野狐狸
《宋朝进行时》又名《瓦舍聊宋》
版权由行距文化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