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四两拨千斤”的使用要诀
小编导读
不同的中医流派在遣方处药时风格与习惯都会有所不同,比如医圣张仲景的方子就常被称赞为“效专力宏”,而唐宋时期的很多方子则药味更多、兼顾方面更全。今天,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则是名医姚五达先生“轻可投实”的用药经验。
姚五达先生行医60余年,常在谨慎观察临床疗效的基础上,探索治疗法则与选药规律,强调用药重在“把握关键,拨动枢机”,善于斟酌用药剂量。又深受孔氏鲜药运用奥秘启示,发现和自创“轻可投实”法,在临床中灵活应用,收效甚佳。
“轻”原意是分量小、数量少,在本法中则指药物的分量小、质地轻微、价格低廉。“投”即抛、掷,引申为祛除之意。“实”在这里指病邪。“投实”即切中要害,辨证用药,祛除邪气。“轻可投实”是用小剂量、质地轻或低价格药物,据病之所发,拨动枢机,祛除病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质地轻是轻扬和质轻之意
用轻扬发散之剂解除在表之邪。外感六淫之邪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肺卫首当其冲,而出现卫表及上焦肺系症状。此时,邪气轻浅,及时采取解表达邪的治法便可使外邪从肌表而出。姚先生主张,外感初起多用辛散轻扬、质地较轻的药物,不可投以重剂,避免引邪入里。临床上以银翘散、桑菊饮加减以祛除风热表邪,以荆防败毒散加减以祛除风寒表邪,以香薷饮加减治疗暑热之邪,轻清上浮,重在发散。
姚先生善用质轻药物来解决临床问题。最有代表性的药物是青竹茹12~18g。姚先生曾说:“现代人多因生活节奏紧张,贪图安逸,嗜食厚味,违反自然规律,中焦多有伏火。竹茹质轻,轻扬,走肺胃,兼心肝胆,有清上中焦之热的妙用。”姚先生在临床处方中多喜用青竹茹入药,用其轻清之功,改善患者体内热、湿、浊的环境,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小剂量的用药可祛除较重的病邪
元代名医王好古云:病之成因,“实是邪气实,虚是正气虚,若用药攻邪,攻剂过重,可伤正而致邪陷”。
姚先生对病重和复杂病情的患者往往使用轻剂,以避免重剂攻邪伤正。先生曾说:要想让一池静静湖水动起来,只需抛出一颗小石子。这形象地比喻了“轻可投实”的思想含义。如对于临床危重心肺疾患,姚先生根据轻者上浮之意,选用“轻量”药物,并可起引经上行作用。如胸阳不振或胸阳痹阻所致的胸痹,多用薤白2~3g通阳散寒;肺失宣降或肺气上逆喘息者,用麻黄1g以宣肺平喘;阴虚消渴病,用葛根2g以解热生津;寒湿痹证,用川羌活2g以通阳止痛,祛风散寒,胜湿通络;脾虚崩漏,用升麻炭2g以升举脾胃清阳之气;气滞寒凝胃脘痛,多用白檀香2g以散寒和胃,行气止痛。
姚先生常说:“点到为止,恰到好处,不可太过,亦不可不及,太过则伤正气,不及则邪难祛。”
选用“轻廉”药物可治较重之病。姚先生常用廉价药,如肺热咳嗽,用紫草提高清肺疗效;肺部感染出现炎性阴影或咽痒咳嗽,白鲜皮、地肤子甚妙;小儿肾炎,用鲜茅根清肾经虚热常有效;脘腹胀满,莱菔子疗效较好;清热解表蒲公英随地可取;降逆止呕伏龙肝(灶心土)家家均有;冬瓜皮乃寻常之物,水湿泛滥,服之可立见其效;小儿痄腮,绿豆芽捣烂,伍用金黄散外敷,可消肿止痛。
药物价格“轻廉”便宜,疗效确切,容易获得,又可减轻病人负担。
间断用药可以持续药效,亦可发挥患者自愈功能
《黄帝内经》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姚先生临床中严把药毒关,除了掌握用药周期外,还经常指导患者间断服药。他主张“连用三天,停药一天”,原因在于三天用药后尚有持续的药效,故可停服一天,一则减少药毒,二则可以发挥患者自身的抗病力或自愈力,这也是“轻可投实”的思想体现。
总之,姚先生“轻可投实”的思想,从根本上说,以治疗效果为重,以病情需要为重,以患者的利益为重。这不仅是临床用药的技法,更是医德的具体体现。作为合格的中医医生,在医疗利益面前使用“轻可投实”法,具有特别深刻的教化意义。
姚五达先生是北京著名中医,从医中医临床60年,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全国首批带徒名老中医。北京市继承老中医学术经验指导老师。本书为姚五达中医传习录,列医家小传、学术思想、四诊简要、临床经验、验方传承及缅怀回忆六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姚老的思想品德、医疗技术,足为后学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