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概述(九十三)——蒙古对回鹘、西辽、西夏、吐蕃、大理的征服
蒙古汗国在建立以后,通过数十年的战争,先后收服回鹘、灭西辽、灭西夏、收服吐蕃、灭大理,将西部的辽阔地区纳入版图中。本期主要介绍以上历史内容。关于蒙古三次大规模西征的情况,将在第九十五期作介绍。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1LzA4MTMvMjIxNjE5NjIyXzFfMjAyMTA1MDgwMTEzMzMzNjQ=.jpg)
成吉思汗即位以后,位于蒙古高原西面、今我国新疆地区,原服属西辽的西州回鹘及位于伊犁河谷的诸部都趁机摆脱西辽统治,而归附蒙古。
西州回鹘统治者亦都护巴尔术伊尔忒不仅杀掉了西辽少监,还率军抗拒蔑儿乞残部,得到了成吉思汗的嘉许。1211年他到克鲁伦河朝见了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将其女嫁给亦都护为妻,并将其认为自己的第五子。由于蒙古采用了回鹘文字,西州回鹘的文化也影响到蒙古的发展,蒙古汗国时期大量出身回鹘的官僚士人被蒙古统治者所亲任。
1208年,乃蛮部屈出律在额尔齐斯河被成吉思汗击败,逃亡到西辽。这个时候的西辽已经风雨飘摇,西面的花剌子模逐渐崛起,而屈出律也阴谋篡夺西辽政权,于是他欺骗西辽末主耶律直鲁古,培植个人势力,阴谋与花剌子模瓜分西辽。西辽天禧三十四年(1211年),屈出律设伏俘虏直鲁古,假意尊其为太上皇,不改国号,但实际上已经篡夺西辽政权。屈出律一改西辽自耶律大石起奉行的宗教宽容政策,强迫西辽境内的百姓都改信佛教,引起了西辽境内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等宗教百姓的不满,他又残忍好杀,多次镇压各地武装的反抗,因此统治很不稳固。
1215年,在对金战争取得阶段胜利后,成吉思汗又准备消灭西北面的蔑儿乞与乃蛮残部。1216年,成吉思汗先派速不台(1176—1248年)等追歼蔑儿乞余部。1218年,蒙古将领哲别(?—约1224年)等率军征屈出律,宣扬蒙古汗国的宗教宽容政策,使得西辽军民倒戈,屈出律从可失合儿(今我国新疆喀什)出走,在巴达哈伤(今阿富汗巴达克山)被蒙古军擒杀。
蒙古收服回鹘、灭西辽,将现代我国新疆的东部和西部都纳入其版图中。后来成吉思汗将西辽和花剌子模故地的一部分封给次子察合台,建立了察合台汗国。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1LzA4MTMvMjIxNjE5NjIyXzFfMjAyMTA1MDgwMTEzMzMzNjQ=.jpg)
蒙古早在1205年已经与西夏发生过战争。当时,蒙古军为了消灭乃蛮部到达西夏边境,在掠走牛、羊、马、驼等牲畜和物资后即北撤,西夏桓宗纯祐却以为有上天相助,大为高兴,把国都兴庆府改成中兴府。次年西夏襄宗安全废桓宗,成吉思汗以西夏不称臣纳贡为由,发动了一次侵袭,但仍不深入,不久北撤。
通过两次侵袭,成吉思汗已初步了解西夏的国力情况,并意识到西夏是他对金战争中的一个大的障碍,因此发动对西夏的战争以逼迫其不敢与金联合对抗蒙古,就成为成吉思汗扩张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目标。
1209—1210年,蒙古第三次对西夏发动战争,由黑水城(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攻兀剌海城(一说在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狼山隘口,一说在今甘肃山丹县,取决于蒙古的实际进军路线),又攻西夏右厢重镇克夷门(约在今内蒙古乌海市西南、宁夏石嘴山市西部,依贺兰山为屏障),为时两月终于攻克,遂直捣中兴府(今宁夏银川)。嵬名安全亲自督战,蒙古军数次围攻而不能克,成吉思汗命决黄河水灌城。西夏被迫向金求救,但此时金主卫绍王狭隘短视,认为蒙古对西夏的进攻对金无害,没把蒙古的崛起放在眼里,因此没有回应西夏的求援。中兴府坚持不住,安全便被迫向蒙古乞和,称臣纳贡,依附于蒙古,成吉思汗遂解围撤兵。而安全对金国见死不救的态度极为忌恨,此后多次对金发动报复性的侵袭。这一次战争基本达到了蒙古迫使西夏臣服、瓦解金夏联盟的意图。
西夏安全被遵顼废掉(1211年)后的十余年间,西夏又多次在蒙金战争中对金国发动攻势,如对金东胜州(治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平凉府(治今甘肃平凉)、临洮府(治今甘肃临洮)等地的战争。西夏的这些军事行动,是完全没搞清楚这是在变相为自己掘墓。而金国则疲于在多条战线应付来犯之敌,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唇亡齿寒,1218年成吉思汗在对金战争取得一定胜利后,转而进攻西夏,围攻中兴府,遵顼逃往西凉,蒙古军得知后撤军。但遵顼还不吸取教训,此后又连年对金发动战争。在西夏这一时期对金的战争中,有不少还是与蒙古军一同作战。到1221年(夏光定十一年),木华黎率军渡黄河攻西夏,遵顼不得不将一部分军队交给木华黎统率,完全沦为蒙古的依附。但在1223年(夏光定十三年)木华黎联合西夏军队攻金国凤翔府(治今陕西凤翔),西夏军受挫,不告蒙古即退兵,事后又遭到了蒙古的军事打击。
与此同时,西夏国内天灾不断,百姓在死亡线上痛苦挣扎,用抗拒征兵来作为对西夏统治的反抗,西夏经济也因灾害、战争和蒙古无休止的索取而陷于崩溃。西夏统治集团中一些有识之士,如遵顼的长子德任就强烈反对西夏臣服于蒙古、与金国为敌的自取灭亡之道,但是都无济于事。西夏的附属部族见到西夏已经无药可救,有的转而投金,有的则发动叛乱,剽掠西夏的境土。
尽管遵顼已经把自己当做蒙古的附庸,但蒙古统治者已经厌倦了他的统治,多次命他退位,他不得已在1224年初(夏光定十三年十二月)退位,让给他的次子献宗德旺。嵬名德旺即位后,改变了之前西夏长期与金为敌的外交策略,而是采纳了臣下联金抗蒙的建议。但此时为时已晚,金国和西夏都已经到了灭亡的边缘。蒙古统治者在得知德旺的意图后,最终决定灭掉西夏。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图片摘自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西夏简史》
1224年,蒙古军攻下银州(治今陕西榆林市横山区党岔镇),德旺被迫表示愿意投降,并派遣人质到蒙古。次年成吉思汗西征归来,回到漠北。1226年初,成吉思汗以西夏人质迟迟不来,亲率大军攻打西夏,五月基本攻占河西地区,势如破竹。在这种严峻形势下,遵顼、德旺先后死去,德旺侄嵬名晛(音 县)即位,史称西夏末主。
蒙古军分东西两路,东路由夏州向西,西路由河西走廊而东,直指西夏统治核心的中兴府和灵州地区。1226年十一月,成吉思汗亲自指挥围攻灵州(治今宁夏灵武),德任率军抵抗。灵州的战斗极为惨烈,最终城市被蒙古军攻破。攻破灵州后,成吉思汗命部分蒙古军围中兴府,他则率大部蒙古军攻积石州(治今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境),转进临洮、西宁州(治今青海西宁)等地,使西夏完全没有还击之力。
1227年闰五月,成吉思汗回到六盘山,此时中兴府已经被围数月,六月又发生地震,死伤甚多,无力守城,于是夏主晛向成吉思汗乞宽限一个月后投降,成吉思汗同意。七月,成吉思汗在清水县(今甘肃清水)病重,遗命秘不发丧,命蒙古军在西夏投降后尽屠西夏皇族及城中军民。同月成吉思汗去世,年六十六岁,后上庙号为太祖。蒙古军按照成吉思汗遗命,灭掉西夏,中兴府遭到极大破坏。成吉思汗灵柩被安葬于起辇谷(今地不详,一说在斡难河源)。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成吉思汗陵,位于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图片来自网络。这座陵寝是由祭祀成吉思汗的八白室发展而来的,而成吉思汗的下葬地目前仍然未知。
蒙古对西夏的战争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灵州之战中,由于西夏军队坚持抵抗,城破后百姓大多遭到屠杀,而中兴府更是在投降后经历浩劫。西夏也因为遭到破坏而长期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元人所著史书中仅将其附入《宋史·夏国传》,这对于现代研究西夏历史造成了不小的难度。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成吉思汗时期,蒙古主要对西夏、金国、西辽等政权用兵,从而对吐蕃产生了巨大压力,部分吐蕃政权已经向蒙古进贡。蒙古太宗窝阔台时期,太宗次子阔端(1206—1251年)被分封统管今天甘、青一带的西夏故地,又于1235年率军攻南宋蜀地,夺取了成都。但这时卫藏不再向蒙古进贡,这引起了阔端等蒙古贵族的不满,于是阔端在1239年发动了对西藏地区的进攻,深入到热振寺(在今我国西藏林周县)和杰拉康寺(又名杰堆寺,在我国西藏林周县境),造成较大破坏,之后撤军。领军将领多达那向阔端报告了乌斯藏地区的宗教派别情况,建议任命宗教首领管理这一地区。
1244年,阔端命多达那再次入藏,召萨迦派的宗教首领萨班·贡嘎坚赞(1182—1251年)来见,萨班先派遣其侄八思巴(1235—1280年)和恰那多吉到凉州(治今甘肃武威),他本人在1246年也到达了凉州。阔端在参加蒙古库里台大会(1245年秋,定宗贵由即位)后回到凉州,接受了萨班的纳款。萨班在此后向乌斯藏地区的各僧俗统治者致信,表示阔端热心于传播佛法,而号召这些统治者都归附蒙古。在萨迦派的推动下,乌斯藏地区的吐蕃各首领都归附于蒙古,蒙古亦几乎兵不血刃地将这一地区纳入版图。而萨班则留在凉州直至1251年去世。萨迦派经历这一过程,成为乌斯藏地区影响力最大的教派。
蒙古将吐蕃纳入版图的影响极为深远。自9世纪中叶以来,青藏高原长期处于不同政权混战的局面,这种局面至此基本告一段落。元朝建立后,先置总制院(后改名宣政院)统辖乌斯藏等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西藏地区纳入版图的大一统封建王朝。这种依靠宗教领袖来间接管理西藏地区的统治模式后来也被明、清等封建王朝所沿袭。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蒙古太宗、定宗以来,由于多次西征和南宋的抵抗,加上蒙古内部的矛盾,因此对南宋的战争进展缓慢,相持于蜀地、江汉、江淮等战线。为了从战略上打破这一僵局,宪宗蒙哥时期,命其弟、总理漠南汉地事务的忽必烈(1215—1294年)率军攻入大理,希望从南宋的西面、西南面打开缺口。此前,蒙古已经有过一次从吐蕃深入云南地区的军事行动。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大理崇圣寺三塔,2016年夏
1252年夏,忽必烈受命率兀良哈台(1201—1272年)等大将出发,次年六月,从六盘山正式出师,九月到忒剌(今四川松潘),分兵三路南下,十一月后渡大渡河、金沙江,十二月攻入大理腹地。公元1254年初,蒙古军攻占大理城(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西北),大理皇帝段兴智逃走,后在这一年秋天被俘虏。其后二三年间,兀良哈台及其子阿术(1234—1287年)等将领攻占大理全境。1256年,蒙哥命兀良哈台从大理故地出兵,与利州(治今四川广元市利州区)南下的蒙古军合兵攻宋,取得胜利。次年,蒙哥又命兀良哈台率军东南攻入越陈朝,陈朝君主逃到海岛,但蒙古军也因不耐天气酷热而还师。
蒙古攻灭大理,将云贵高原的西南边陲地区重新纳入到大一统王朝的版图中。蒙古军在东南方向得以全力进攻南宋,但这一过程由于蒙古内部的矛盾,又持续了二十余年,才最终由忽必烈建立的元朝所完成。
下一期我们将介绍蒙古灭金的战争,建议与本期等内容结合阅读。感谢大家的关注和支持。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