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维生素C吗?缺乏维生素C的表现有哪些?
早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中,就发生过许多船员生病、乏力、牙龈出血,甚至死亡的情况。同样的事情在1519年航海家麦哲伦的航行中又发生了,到达目的地时,200个船员只剩下35人。
人们渐渐发现:只要在海上远航,船员就非常容易生病,首先是无力、精神消退、肌肉酸痛,接着脸肿、牙龈出血、牙齿脱落、皮肤大片出血,最后疲惫、腹泻、呼吸困难、死亡。人们称这种病症为坏血病,是什么原因、怎么治疗却束手无策。
一直到十八世纪,英国一名海军军医总结了千人的经验,建议船员在远航时多吃柠檬,从此船员竟再没发生过坏血病。1924年,英国科学家从柠檬汁中提取到一种白色晶体,它就是维生素C。1933年,瑞士科学家首次人工合成了维生素C。1934年罗氏公司购得维生素C工业生产法的专利,开始了工业化生产维生素C,以便用于治疗疾病。
维生素C是我们最常见的维生素,常常在广告中听到XXX果汁,富含大量维生素。可是,你真的了解维生素C吗?它的作用是什么?从哪些食物中可以获取到它?你是否需要额外补充它?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了解一下。
维生素C的药理作用
维生素C的药理作用有:参与氨基酸代谢、神经递质的合成、胶原蛋白和组织细胞间质的合成,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加速血液的凝固,刺激凝血功能,促进铁在肠内吸收,促使血脂下降,增加对感染的抵抗力,参与解毒功能,且有抗组胺的作用及阻止致癌物质生成的作用。[1]
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有哪些?
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维生素C广泛存在于水果及蔬菜中,水果以柑橘类、葡萄类、莓类等含量丰富,蔬菜则以绿叶菜、出芽的菜、豆类、块茎类、薯类含量较多。[2]
需要注意的是,绿叶蔬菜在采摘2小时后维生素C最多损失18%,采摘10小时后损失68%。并且预热也会分解,因此,最好食用新鲜的食物。
缺乏维生素C的表现有哪些?
对于所有灵长类动物,抗坏血酸都是一种必需的膳食营养素。根据维生素C摄入不足史和典型的临床症状可做出临床诊断。最具特异性的症状(早在摄入不足后3个月即可出现)是毛囊角化过度和毛囊周围出血,伴瘀点和毛发卷曲。其他常见症状包括瘀斑、牙龈炎(伴出血、牙龈萎缩和龋齿)、干燥综合征、关节痛、水肿、贫血和伤口愈合不良。[3]
维生素C缺乏主要见于严重营养不良者、物质滥用者和酗酒者,或者生活在贫困地区或膳食中缺乏水果和蔬菜的人群。[4]
补充维生素C越多越好吗?
而补充维生素C是越多越好吗?大剂量的维生素C可导致腹泻和腹胀。长期应用大量维生素C可引起尿酸盐、半胱氨酸盐或草酸盐结石。流行病学数据显示,通过膳食和补充剂摄入维生素C的量与男性草酸肾结石之间存在相关性[5],尤其是剂量非常高的情况下,长时间大剂量每日2-4g以上可致泌尿系结石。
许多人以为维生素C可以预防感冒,2013年一篇meta分析纳入了29项试验,结果表明定期补充维生素C并未显著降低感冒发病率。该篇meta分析对随机试验进行了探讨,发现感冒症状出现后开始应用维生素C(≥200mg/d)并不能减少症状的持续时间(7项试验,3249次感冒发作)或严重程度(4项试验,2708次感冒发作)。[6]因此,维生素C对感冒的治疗作用也不能得到证实。
参考文献:
[1] 维生素C注射液说明书. 2015年版. 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2]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上册)[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585-586.
[3] Hirschmann, J. V. & Raugi, G. J. Adult scurvy[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41(6):895-910.
[4] Reuler, J. B., Broudy, et al. Adult scurvy[J]. Jama, 253(6):805-807.
[5] Ferraro, P. M., Curhan, et al.Total, dietary, and supplemental vitamin C intake and risk of incident kidney stones[J]. American Journal of Kidney Diseases, 67(3):400-407.
[6] Hemilä H, Chalker E. Vitamin C for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the common cold[J].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 Rev, 2013, 1:CD000980.
李佳 临床药师
李佳,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药学部临床药师,本科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药学专业。
科室: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药学部
专长:肾内科用药
咨询地点: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门诊大厅用药咨询中心
来源 | 京城药师
来源: 首都儿科研究所科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