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如何艰难叩响古老中国大门 | 湘雅医院创始人胡美在华三十年

读胡美医生的这本三十年中国亲历记,我们仿佛漫步于上个世纪的长沙,体味那时的人生百态。从街头巷尾、深宅大院到寺庙道观,从强盗土匪、平民百姓到士绅都督,从“他不懂医”、“他赶走了瘟疫”到“城市的救星”……将这一切串联起来的,正是中医与西医的碰撞,是传统经验与科学实践的交锋,是“道一而风同”的雅礼精神。这段历史、这种精神应当被每一位公共医学者铭记于心,也值得被更多的人们所知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谨以此书献给为公共医学奋斗过的每一位先驱。

1905年6月,一个晴朗的午后,湖南,长沙,轮船码头。

一位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和他的妻子、孩子,从孟买登船,经历了漫长的海上旅程,终于抵达长沙。此时的湖南,在庚子年事件的影响之下,每一个入口,都被石头、砖和石灰封住,这是不希望外国人进入的信号。

这个外国人叫爱德华·胡美,美国人,29岁,在印度出生长大,毕业于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是在孟买执业的唯一的美国医生。作为雅礼会的成员,同伴号召他,来中国吧,你可以开办一所医科大学。这深深打动了胡美,毕竟,他对于公共卫生事业一直怀有极大的热情,开办医科大学,更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

踏上长沙的土地,一切都那么陌生又新奇。要想融入这里的生活,必须要过语言关。胡美医生找中国老师学习了一年的中文。1906年11月,在西拱门大街的西牌楼,“雅礼医院”和“雅礼学堂”开张了!可以想见,开业之初异常艰难,但随着一些病人通过西医和手术的治愈,病人逐渐增多。1908年,医院增加了一位中国医生,并开设了14张病床,医院的影响慢慢扩大了。1914年12月,雅礼协会与湖南省政府合作举办医科大学并签订协议,“雅礼”更名为“湘雅”,“湘”代表湖南,“雅”代表雅礼。

作为长沙第一所西医医院的院长,胡美小心翼翼地窥视着这片土地上的风土人情,慢慢站稳了脚跟,逐渐得到了当地人的信任与支持。不管是强盗土匪还是官员士绅,不管是坐在竹篮里的孩童还是躺在门板上的孕妇,对于胡美来说,每一次与病患的深入交流,都是他理解中华文明、中医文化的奠基石。然而,西医毕竟是外来的“入侵者”,在当时远不能取代以张仲景、王叔和等为代表的中医大家,甚至连占星、看相一类的行当,都成为胡美职业道路上的竞争对手。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他既迷惑又敬畏。

闲暇时刻,漫步长沙街头,逛一逛林立的各色商铺;爬上古城墙,摸一摸具有传奇色彩的“红毛将军”;站在窗边,看一看来南岳朝圣的虔诚信徒们。就这样,融入了当地生活的胡美,终于走进了中国人特殊的灵与魂的世界,触摸到了中医与西医的相处之道;雅礼医院也因侯公孝、颜福庆以及许多青年学生的加入,规模与日剧增、蓬勃发展。与此同时,胡美还被迫卷入了一系列政治事件。

清廷灭亡后,大大小小的军阀混战不休。政局变幻之际,他曾连夜护送谭延闿出省,奔赴上海;也曾带领小队策马出城,与敌谈判,有效防止了长沙北郊的爆炸,被誉为“城市的救星”。在中国的最后几年里,胡美秉持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信念,与他的学生一道,力所能及地为普通百姓接种疫苗,防范瘟疫;还与长沙当地热心于改造城市卫生的有识之士一起,致力于提升城市卫生、社区卫生水平。可以说,胡美医生将卫生改革的春风送进了大大小小的城乡。

1927年,担任湘雅医院院长21年之久的胡美因病辞去院长职务返回美国,1934年再次应邀来华,亲眼目睹了由他亲手创建的湘雅事业的发展与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可以说,几十年的中国生活经历,对中国,对中国人民的感情,已经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正如他在后记中所说:尽管受到来自陆地和海上的攻击,尽管城市和海岸线被封锁和轰炸,但是中国不屈不挠地生存着,正如她每次面对敌人时一样。她的根基坚固,因为深扎于从不屈服的土壤中。她的人民的内心很有活力,足以对抗毁灭。

现在胜利属于中国,她的医生们重新开始寻求更多的知识。他们对过去的宝贵遗产充满自信,对国家健康和社会福利新模式非常敏感,甚至,他们现在正热心铸就东西方精神的联系。

只有那些通过友好方式到达中国本土的人,才能有效地进入她的生活。

(统筹:陆藜;编辑:思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