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眼看,这把弓子颇像20世纪初发明出来的“巴赫弓”。
巴赫弓是一种弧度夸张的拉琴神器,可以拉出多声部的感觉,多用于演奏巴赫的无伴奏作品。德国小提琴家Rolph Schroeder、匈牙利小提琴大师Emil Telmányi都还用巴赫弓录制过专辑呢。
不过,刚刚视频里的小哥并未用到巴赫弓,人家只是把弓解开然后反向穿过去而已。
虽然这样的玩法也算新鲜,但世界音乐菌还是忍不住想感慨一句:人家魔鬼天才李传韵,很多年前就用过这招了!
他的名气啊,固然没法和郎朗李云迪比,但论演奏技术和国际上获得的赞誉绝对不比这二位差。在西方媒体笔下,他是“一个在琴弦上跳舞的魔鬼天才,一位用技巧征服世界的大师。”在“现代小提琴教母”多茜尔·迪蕾口中,他是“继伊扎克·帕尔曼之后另外一个伟大的小提琴家。”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优秀到这个份儿上,为什么李传韵没能成为家喻户晓名贯海内外的顶尖级大师呢?究其原因,肯定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的。毕竟,成就一位艺术家的因素包括太多,仅有天赋和努力都是远远不够的。李传韵的确是个天才。1980年,他出生在青岛的一个音乐世家,名字里的“韵”,注定承载着全家人的厚望。
3岁开始学琴,5岁就获得了“北京市少年儿童小提琴比赛”的亚军,并从师著名小提琴家林耀基。11岁那年,李传韵赴波兰参加第5届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少年组的比赛,用出色的表现征服在场所有评委,成为该比赛有史以来年龄最小的冠军。两年后,13岁的李传韵在香港文化中心举办了自己的专场演奏会,演奏了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并录制了该曲目的CD,也就是个人首张专辑。在这样的年纪,李传韵就已经完成了大多数学琴者一辈子都做不到的事情。如他的老师林耀基所说:“李传韵13岁时就已经解决了小提琴演奏技术上的所有问题。”
前途如预想那般的光明。李传韵靠近了茱莉亚音乐学院。在之后的日子里,他获得了很多国际大奖,到世界各地开音乐会,也到央视节目上做过评委。舞台上的李传韵就像个疯子,因为太过专注和卖力,经常会做出很夸张的举动。比如疯狂展示非人般的技巧,比如突然情绪失控埋头大哭…
很多人看不下去了,他们认为他的表现和古典乐高雅含蓄的形象大相径庭,甚至指责他在作秀。但真正引起听众不满的,是李传韵对于古典作品的过度改编。他们讨厌他那种带着轻佻的滑音,破坏了曲子原有的高雅感,显得特别低级趣味;他们反感他为了炫技而把单音旋律改为三度双音演奏,毁掉了曲子本来的韵味。在很多人看来,演奏家这种行为太过不尊重作曲家,也显得无比自大傲慢。
天才都是感受力极强的动物,所以也都会有独特的常人难以理解的表达方式。当年帕格尼尼还因为拨弦和高把位经常被人嘲笑呢,这些技巧最后不也成了人人必会?在音乐的世界里,李传韵太像个孩子了,他总是习惯把做音乐称作“玩音乐”,因为演奏音乐对他来说并非是一场表演,而是尽兴地玩:“我是在很严肃地玩这个游戏,我表演的时候也是在很严肃地玩。有些人会说我这人太不严肃了,但是要看我是怎么玩,只要分寸做足了就可以,拉琴其实就是一种很正经的玩,我非常认真严肃地玩这个。”
永远当个孩子,并不能帮助一个天才成长为闻名世界的艺术家。毕竟要想走到这一步,除了能和百年前的作曲家沟通外,也要擅于和周围人相处周旋。他会在面对记者采访时,穿着印了“邪恶”两个大字的T恤,那架势不像个古典音乐家,反倒像个叛逆不羁的朋克;他会在演出时,增减音节随意即兴,完全不在意此番操作是否尊重原作,是否会让后面上百号人的交响乐团陷入尴尬的境地。
是年少无畏还是过分自我,谁人都无法定论,也无权定论。也许,他本人也已经不在乎了。音乐以外的声音,都吸引不到他。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李传韵是真正爱音乐的。回忆起年少学琴的经历,他从来没觉得压抑和苦累,甚至觉得快乐和享受。琴童有千千万,走上顶级舞台的不多;而从练琴经历中感受到快乐的也不多,后者何尝不让人羡慕呢?
5月4日(今天)20:00
世界音乐将为大家带来
古典音乐好书推荐直播专场
「一读就懂的古典音乐」
5 本书,从入门到专业
古典音乐其实「超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