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患钩病,自杀时举剑够不上自己的颈子,他怎么能上阵作战呢?
杰出的军事家李牧,多次击败了强秦和匈奴的进攻,是赵国最后几年支撑大局的柱石。当时曾有人分析秦赵之间的形势:如果赵国用李牧为将,尚可迁延若干岁月;如果赵国除去李牧,则其败亡指日可待了。果然,赵王迁听信谗言,杀死李牧,赵国很快亡国,赵王也就成了秦国的俘虏。
关于良将李牧之死,《战国策・秦五・文信侯出走》中,有较《史记》更为详细的记载。
赵王迁信用佞臣韩仓,把李牧从抗秦前线的指挥位置上撤了下来,又诬陷他说:将军战胜,赵王敬酒祝贺。将军拜寿赵王时。袖子里却藏着匕首。故赵王赐将军死。李牧答辩。说他患钩病(意思是形容身长臂短,其状若钩),身大臂短,怕拜见赵王问好时手不能及于地。犯不敬之罪。所以叫木匠用一根小棍子把手臂接上。袖子里翘起的是木棍子。并非匕首。说着便从袖中伸出手来。“以示韩仓”。果然是手臂上用布缠着一段木棍。像门橛似地翘着。
李牧请求韩仓向赵王说明事情的真相。韩仓却说:“受命于王,赐将军死,不赦,臣不敢言。”于是李牧悲愤地抽剑自杀,但由于手臂太短,剑举起后够不上自己的颈子,便用嘴衔着剑抵在柱子上自刺而死。
赵王竟然不知道大将军李牧有那样的疾病。轻信谗言。自毁长城;韩仓由于妒贤忌能,目睹事情的真相后,仍然要害死李牧。这样的君臣怎能不葬送了赵国?
李牧患钩病,身粗臂短,举剑够不上自己的颈子,他怎么能上阵作战呢?
许多人对古代战争的了解,大多来自影视剧和演义小说。那里描写的战法是:兵对兵、将对将,主将大多勇冠三军,武艺超人。关云长凭着一把青龙偃月刀,杀进万军,砍掉了河北名将颜良的首级,黄忠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曹军元帅夏侯渊劈下马来;而张飞则“于十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耳!”从李牧的身体条件看,他是不可能这样作战的,他只是运用其指挥才能成为赵国的统帅。
事实上,古代战争与影视剧,小说所写也很不相同,艺术又多有虚夸之词。
春秋时期主要是车战,战争规模小,战役时间短。那时的主将甚至国君,既指挥战争,也常常驱车进入第一线作战。正因此,周王被郑军射了一箭,晋惠公在秦晋之战中,陷阵被俘。但即使在春秋时期,主将和元帅也主要是研究兵法进行指挥。大将司马穰苴和孙武,历史上并未说到他们个人的武艺如何,但他们著的《司马法》,《孙子》等兵书,是古代军事科学的高峰。
到了战国时常常是步骑联合作战,参加者动辄数万、数十万,大将和主帅一般都不在第一线作战,而是在稍离战场的高地设司令部指挥。如果他们轻身陷阵,一有死伤,则严重影响全军的命运。这时的将军已有战将,骁将、大将的区分,大将则是指具有指挥全局才能的主将和元帅。
主将和元帅指挥作战时,有—套严密的指挥系统和通讯信号设施。司令部里有一大批作战、后勤,情报、通讯的参谋人员。还有手执长刀,大斧的传令军官,督战军官,元帅一声令下,立即飞驰各个战场。用于作通讯信号的,白天有旗帜、烽烟,夜间则举火或高悬灯笼。还有锣鼓,号炮。司令部单有大批精锐的警卫队,附近还常驻着待命的预备队。
作为三军司令的主将、元帅,常常是羽扇纶巾,坐在大帐里从容指挥。在战场上直接参加厮杀的,多是级别较低的将军。有许多主将深通谋略,但手无缚鸡之力,根本不能上阵厮杀,良将李牧便属于这种类型。其实诸葛亮、曹操也都是动嘴不动手的元帅,诸葛亮在《借东风》中提着剑,曹操在《亦壁之战》中横槊,那都是做做样子的。
结语
中国君主专制有几千年历史,君对臣,上对下有进退、生杀之权,妒贤忌能之徒,常常藉此扼杀了许多人才。良将李牧之死,仅其一例耳。古今读史及此,莫不掩卷叹息。但历史就是历史,只有既看到它的光明面又看到它的黑暗面,才能正确地了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