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很有效的治病方法——挑羊毛疔

挑“羊毛疔”,确实是民间一种很有效的治病方法,之所以能在民间长期广为流传,因为它有很强的生命力,简单易行,成本极低,疗效可谓传奇。但它在医书里找不到,医院里医生又大都不知,有些甚至认为是“不科学”、“胡乱来”。可有些病在医院久治不愈,使大专家、大教授束手无策之时,挑“羊毛疔”却给治好了,专家们听后不知所然。

此病之所以叫“羊毛疔”,主要是能在人体皮肤中挑出羊毛状物而命名。为何能在人身上挑出“羊毛”状物,人体究竟是否存在“羊毛”状物?这个问题是人们对这种病和疗法相信与否的关键所在,也是大医院医生对该病的“无知”否认,甚至是抵触批判的焦点。实践证明:确实是能在患有“羊毛疔”的人皮肤中,用针可以挑出一种白色的“羊毛”状物。这可能与人体生理组织液有关。

“羊毛疔”之病,有其病无其脉,从脉像上显露不出病症,查不出内科病脉和看不出外科病灶,医院拍片、化验也找不到任何病灶,令人无法下手施治。“羊毛疔”由于疔生部位不同,而产生的症状亦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沉困、酸痛明显,或有心胸闷痛、头晕头痛、四肢无力感,或有手足麻木等等,没有全身症状,只有局部症状。靠吸收人体血液生长,堵塞血脉,使人倍感困倦不适,特别以背部明显。正如中医所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实际上它是一个全身性症候群,如发热、无汗、皮紧、恶心呕吐、头昏乏力、食欲不振等,不易找到所谓的具体“病灶”。所以很多人痛苦地说:“我得了不死不活的难治之症。”

“羊毛疔”是怎么形成的呢:

一般经常睡卧地板贪凉、阴暗渐潮湿之地,或感冒正服发汗药时,突被冷风、冷雨刺激,或感冒后遗症患者,潜藏在体内的风寒湿排不出来,或经常运动后满身大汗时用凉水冲澡,都会有助于“羊毛疔”的形成和生长。

中医认为,人受了风寒湿热邪长这种东西形成病灶,进而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引发不适症状。这些可归于“太阳经伤寒”,也可合并“少阳”、“阳明证”。实践经验发现,只要症状明显,挑刺后效果很好,对输液反应引起的发热、恶寒、寒战,挑之效果亦明显,实为急救之良法。症状越重,病程越长,效果越明显。反之,病情轻微,病程越短,疗效则不明显。所以,只要遇到这组症侯,不论时间长短,皆可挑之,这正与中医理论中辨“证”不辨“病”的原则是一致的。从现代医学看,这可能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失调有关。

“羊毛疔”的各种症状:

“羊毛疔”长在经穴上,则出现循经线路上的病症,如沉、困、酸、痛,四肢无力,甚至麻木颤动。如长在风池、大椎等头颈部腧穴,就会出现颈椎疼痛、颈项僵硬、背沉背困等症。长在胃俞、脾俞等腧穴会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满闷倒吐酸水等。长在肾俞穴、命门、腰阳关等腧穴就会出腰酸腰痛、麻木怕冷、腿无力等症。长在前额、印堂等面部腧穴就会出现眼胀、眼疲劳等症。

“羊毛疔”挑刺方法:

一般运用挑刺、刮法、拍打等方法,效果令人惊讶不己。但也存在挑后无效果的。至于为何有病人疗效不一,或许是因为诊断不准确,或是病情重而挑刺手法轻,或穴位没选到位等等原因。在取穴上:一般首选背部,在“太阳经脉”循行所过部位取穴,这样效果很好。因背部为“太阳经”所过,“太阳主开”。如上选在大抒穴,下选在肾俞穴。

在挑治方法上:以三棱针为主要工具,先将针具和皮肤消毒,对准穴位皮肤,快速挑刺,即可将皮肤中“羊毛”状物挑断,如果觉的挑浅或未挑断“羊毛”状物,可在原伤口内再挑。挑刺后随之挤血三至五滴,可加拔火罐。病情重的人挑后伤口应是苍色白不出血,随着挤血次数增加,才渐有出血。半小时左右即感背部轻松,如绳子缠身解开一样全身轻松,精神焕发,十分奇妙,不临其境,确实难以相信。

“羊毛疔“之症,我们每个人多少都得过。挑刺“羊毛疔”,是一种很有效的中医绿色疗法,没有任何副作用,可谓是中医瑰宝中一颗璀璨明珠。我们既要宣传提倡,又要传承创新,让它更加规范,更加被人所知所用。

研讨:

在病机辨证上:“羊毛疔” 一病,实际上是一个症候群,根据病人的症状:发热,无汗,皮紧,头昏,乏力,食欲不振,可归纳于”太阳经伤寒”风寒外束,腠理致密,宣泄受阻, 而有些合并恶心,口苦,应辨证为合并了”少阳”,“阳明证” 宣发不能,郁而化火,故本病虽属感冒,但并非”风寒束肺”、”风热郁肺”那种,因典型 “羊毛疔”患者并没有咳嗽、喉痛、 流鼻涕、 打喷嚏的症状。 且后者挑后,病人虽然一时感到轻松,而随之恢复原状,效果不好。故“羊毛疔” 只包含“风寒束表”型。 至于七日转为”羊毛疔” 的说法也不尽然,因有些患者不必七日,只要症状明显,挑后效果就佳,并且对输液反应引起的:发热、 恶寒、寒战,挑之,效果亦著,为急救之良法。 所以,只要遇到” 风寒外束” 这组证侯,不论时间长短,皆可挑之,这符合中医的辨”证”不辨”病” 原则。在临床中还发现:症状越重,或病程越长,效果越明显; 反之,病情轻微,病程越短,疗效则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