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话多和话少的孩子,10年后差距明显,原因在父母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作为“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她的神奇故事在公安大学学生中流传,课上往往座无虚席。
李玫瑾教授曾分享过一个有意思的故事:
有一次她刚进电梯,就有一个小女孩脆生生的说:“奶奶,您还没按去几楼呢!”
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但李玫瑾教授表示,可以看出孩子平常肯定有不止两个家长在带,因为她的表达自如,思维灵活,还不认生,可见平时家长们跟孩子的沟通一定很到位。

聪明的孩子是父母聊出来的

一个反例是,朋友家的小儿子,本来也是一个爱说爱笑的主儿,后来因为朋友夫妇实在太忙,就送回了老家请老人帮忙带一年。
万万没想到,等孩子再回来时仿佛变了一个人,变得有点愣,语言能力也好像退化了。
后来朋友才发现,原来因为老人的腿脚不好,很少带孩子出门玩耍,平时也不太和孩子沟通,通常只会给他放动画片。
有人可能会奇怪了,动画片不是也在一直说话?为什么孩子的沟通能力会退化呢?
这是因为,孩子学习依靠的是反馈。当孩子看电视时,得不到任何反馈,他们就无法判断自己说的是否正确,不会用,自然也不敢用。
所以,父母的语言,才是塑造孩子大脑的最有力武器。
话多的父母vs话少的父母
相差3000万单词量
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家庭的孩子,在词汇量和语言技能上差距十分明显。
1995年,美国教育研究员贝蒂和托德也发现了这种情况:
同样是在一所学前班中学习的孩子,每周学习同样的课程,单词量却是天壤之别。
而造成这些的原因,是他们的家庭背景不同:那些来自教授家庭的孩子,不仅自身词汇量丰富,还可以迅速学会聊天时听到的新词。
贝蒂和托德决定开始研究儿童日常生活中的词汇量变化,他们招募了42个志愿者家庭,将其分成高知、工人和低收入三种类型。
经过对这些家庭近距离的观察,他们发现:
脑力劳动家庭中长大的孩子,父母总是在不停地说话,孩子平均每小时能听到487句话;
而那些父母从事体力劳动的家庭,往往没有人和孩子沟通,平均每天只能听到178句话。
截止到4岁时,这个数字经过日积月累,两种家庭的差距变成了惊人的3000万词汇量。

好父母不做“话题终结者”

提到和孩子聊天,大多数中国家长都会觉得头疼。
聊来聊去,最后总会落到“好好学习”上。
其实,聊天是一门家长的必修课,如果好好应用,不仅能建立良好的亲子感情,还能培养宝宝的思维能力。
那我们应该如何跟孩子沟通呢?我们将分3步教会父母如何和孩子聊天~
  • 倾听和表达——聊开

某次小白放学时跟妈妈说,“今天我本来想去看故事书,但老师say no,因为那个时间阅读区不开放。”
通常父母们会给出“结论式回答”,比如确实是这样的,下次注意等,但这种回答方式,相当于切断了孩子的话头。
不妨试试“提问式回答”,多问孩子几句:
“所以你当时是怎么做的呀?是直接听老师的话了吗?”
这样,孩子的回答就是你们交流的开始,你们的聊天也能在一个又一个问题中顺利进行下去。
注意,这种方式有两个关键:
倾听,先不要着急下结论,或直接说教,请暂时保持安静。
表达,通过提问,让孩子继续说下去。
这样做,孩子才会更多的说出他的看法,并动脑思考。
  • 探索和聚焦——聊透

聊开后,我们的下一步操作是聊透。
比如在妈妈追问后,小白说:“我其实没有直接听话,我跟老师说我不是为了自己,是因为有一个故事别的小朋友没看完,在问我知不知道结局。”
不管这是不是孩子的借口,家长要做的,都应该是通过沟通引导他进一步的思考。
所以,我当时是这么回答的:
“如果是这样的话,好像确实是个理由。”
先利用“肯定性语言”,激发孩子的思考。然后聚焦,让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我们的对话中,从而引导更深层次的沟通。
  • 支撑和挑战——聊high

然后,就是一个验证孩子思考的过程。
不仅要做到输出我们的观点和想法,还要看看孩子的核心想法是什么,在之前的对话中有没有我们忽视的细节。
这一步其实相当重要,本质是在强化孩子表达的逻辑性,进一步培养他的沟通能力。
有逻辑的人,不管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中,都相当的有优势。不仅可以达到较好的团队沟通,还能高效整合资源,轻松完成任务,家长们日常如果有机会,也可以着重培养一下孩子的逻辑性。
所以以上面的对话为例,如何让孩子聊high呢?妈妈可以这样说:
“所以,为什么你觉得这么说,老师就会允许你继续看书呢?”
这个过程其实是在帮孩子找到他的“支撑点”,让他思考证据到底是什么。
“因为我觉得这是在帮助别的小朋友,是好孩子的表现。”
“为什么你觉得,好孩子就可以违反老师制定的规则呢?”
“在这个过程中,你有考虑过老师的想法吗?如果因为你的理由,她同意了,那么别的小朋友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做?那规则的制定还有意义吗?”
这就是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去找寻我们在之前的对话中是否有忽略的细节,引导孩子不断进行深层的思考,让他在积极沟通的同时,也把这件事想的更加明白。

父母会说话,孩子爱表达

作家苏岑有一句名言:“能入我心者,我待以君王;不能入我心者,不屑敷衍。”
虽然父母与孩子并不能时时刻刻在一起,随着孩子日渐成熟,有时关系可能会越来越疏远,能聊的也越来越少。
但在沟通时,只要父母能做到:
多几分倾听,少一些否定;
多几分共情,少一些苛责;
多几分关爱,少一些要求,
那么,即便孩子有了自己的世界和圈子,但在真的遇到棘手的问题时,第一反应仍然是和父母沟通交流,听取他们的建议,寻求他们的帮助,而不是选择一个人咬牙承担这一切。
对父母而言,这就是最大的成功和自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