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病逝,为何李严哭得最伤心,也跟着“激愤而死”?

公元前234年,诸葛亮,这一代名臣,死于五丈原,蜀汉举国哀悼,同时,有一人,他虽远在梓潼,却得知诸葛亮病逝的消息,也因悲痛过度,最终病逝。这位既非诸葛亮的宠儿,也未受过诸葛亮的恩惠,相反,他还是诸葛亮最大的政敌,也是刘备驾崩前钦定的两个托孤重臣之一的李严。

至于诸葛亮的死,如果按常理来看,最让人高兴的应该是李严,甚至连诸葛亮的对手司马懿也不希望诸葛亮早死。其实,诸葛亮死后,李严不但没有大仇得报的感觉,甚至可以说是当时最悲痛欲绝的一个人,那他为什么要为自己的政敌之死而哭泣呢?难道是他不计前嫌,大张旗鼓地搞事情?显而易见,答案是否定的,其实这其中的缘由《三国志》中已有明确记载:

”“十二年,平闻亮卒,死。常言道,冀亮当机立断,策后人不能,故以怒于人。”

在诸葛亮去世的这一年,李严被流放梓潼已有三年之久,他从蜀汉政要的宝座上跌落下来,成为一名平民,李严的心里十分痛楚。三年来,梓潼无时不想回到朝堂之上,惟一的希望,就是回到朝堂之上,让诸葛亮重新启用自己,所以他一直在等诸葛亮“回心转意”,但他终于等到了诸葛亮的死讯,这样怎么能不让他伤心呢?而李严深切地理解了这样一个现实,即如果诸葛亮不让自己起用,那么蜀汉从此没有人敢起用,也没有人会让自己起用。

所以,李严对诸葛亮病逝所表达的悲痛,并非出于对诸葛亮的敬意和不舍,而是出于他自己无法再次登上皇位的绝望。

所以诸葛亮病逝后,李严为什么会觉得自己不能再被朝廷所接纳?作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李严是被诸葛亮亲自下令贬去的,以诸葛亮在蜀汉的影响,没有诸葛亮的同意,后人就不敢越过这条禁线,私下决定取消对李严的惩罚,让他回到朝堂,连刘禅也不敢。

以诸葛亮死前对蜀汉朝堂的重新规划为例,可以看出诸葛亮死前对蜀汉朝堂的重新规划。

很久以前,诸葛亮死前,他就提拔蒋琬为丞相,任命他为府长史,后来诸葛亮出外用兵,特别是李严出兵,都是蒋琬负责军务,蒋琬的才干得到了诸葛亮的认可,所以诸葛亮就对刘禅说:

若为臣不幸死,后事应托给蒋琬。

如果我不幸去世,蒋琬将接任我的位置。其实,诸葛亮死后,刘禅便立即升蒋琬为尚书左仆射,加都护、假节,兼益州刺史,不久又升为大将军,兼尚书事,封安阳亭侯,是继诸葛亮之后蜀汉第二位丞相,蒋琬很快就成为了一个极品的人物。同时,蒋琬也向刘禅推荐了费祎和董允,希望刘禅再来一次,这个名字恐怕大家都不陌生吧?

似乎两个人的关系更亲密,但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诸葛亮是李严最大的政敌。在当时,蜀汉内部分成三派,即以刘璋旧部为代表的益州土派、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土派、以法正为代表的东州土派和投降的东州土派。而且在这三派中,刘备对益州派的打击较大,所以这一派很少参与政治斗争。

而且此时的李严是属于东州派的,当时作为法正后的东州派首领,李严其实对诸葛亮的那个位置,可说是虎视眈眈。但实际上,两人早期的关系还是很好的,但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李严劝告诸葛亮进位称王,这被诸葛亮驳斥了。两人因此貌合神离,产生了矛盾。

事后诸葛亮北伐,李严更不赞成。诸葛亮调派他到汉中驻扎,但他没有听从。之后又因连绵不断的大雨,他负责押运蜀军的粮食和草料。所以他就把书给了诸葛亮,要求他退伍,但后来又给刘禅上了一本书,说诸葛亮没有退伍,结果诸葛亮把李严的信拿出来了,也导致了李严最终被放逐。

据三国志原文记载:

大事未定,汉室倾危,短短的代平,莫若褒之。故曰平情在于荣利之事,不意则平心也。如果事稽留,必致祸败,是臣不敏,言多加责备。乃废平为民,徒梓潼郡。

第三个问题是,为什么李严和诸葛亮有矛盾,诸葛亮死后又哭得这么伤心,最后又死了?

事实上,在李严看来,诸葛亮是唯一一个能够让他重获自由的人。相比其他同李严关系水火不相容,诸葛亮至少还能容忍他。

这个人非常傲慢,李严也的确有一定的才能,在太守任上做出过很多贡献。开始时,当地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而他执政下,地方人民安居乐业,在政府政务、管理地方事务方面,有很强的才能。但李严也有一些缺点,比如过分贪财,在任郡守时为自己建造豪华的官邸。

但在人际交往方面,李严的能力却非常令人担忧。对部下的要求往往很严厉,这也导致了他的人缘非常差。由于其迫害直接导致王冲选择了投奔曹魏,除此之外,其与其他同僚的关系也十分恶劣,从而导致诸葛亮死后,李严也已面临着无法对付的结局。因此,李严的痛苦并不在于诸葛亮的死,而在于他对自己政治生涯终结的哀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