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川县的那些茶事

遂川县的那些茶事

                                    刘述涛

应该说遂川县很早很早就有茶,但真正在哪个时代才有,还真的无从可考。

现在很多人说是从神农氏开始就有,陆羽根据《神农食经》中“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的记载,认为饮茶始于神农的时代,所以,他在《茶经·六之饮》中写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茶从神农氏就有,遂川人也认为遂川的茶是从神农氏时代就有的,根据是湖南的炎帝陵就离遂川不远,还有在遂川的南风面,还留下许多有关于“神农”的传说。我们尚且不去管这些传说的真与假,我想说的是,就是有关于炎帝的故里,在中国仍然有六个地方在争,因为许多地方都有炎帝的行宫,寺庙。有关于炎帝安葬地的记载,最早见晋代皇甫谧撰写的《帝王世纪》,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到了宋太宗年间,(公元967—983年),朝廷将事官虑炎帝陵地僻路险,舟车不便,奏请将炎帝庙迁至茶陵县城南,宋太宗诏许,即移鹿原陂炎帝庙于茶陵县城南五里处。此后凡二百余年。

所以,一位真正关注历史的人,要懂得,不能以今天人的眼光来看历史,神农尝百草,本身就是一个神话传说,在学术界还有一种声音,一直认为炎帝与神农就并非一人。

这些都不去论,就算如今的遂川人为了宣传自己的茶叶之历史悠久,从神农时代就有了茶,这是为了宣传,给自己贴金,这都可以理解,但有些人却说得信誓旦旦,说是根据遂川有一座“炎帝圣母庙”,就可以推测神农在遂川留下了脚迹,那就很好笑了。

古人建庙宇,并不是像今天的人所想像的,是某位人真的到过这个地方,有时候一觉醒来,凭着一个梦,也会给人建庙塑金身。在各类文献中,根据一个梦就建庙塑金身,香火不断的事情,不知有多少。所以,不能够凭此就臆测,真正如果要写去史志的人,如果仅凭这样的依据就来断定历史,那是不是有点荒谬?

至于说到遂川的茶盛于唐,所根据的仍是陆羽的《茶经》,茶经中提到吉州,遂川属吉州,应该说这还有点根据,就像遂川土话讲的,打哑哇也要有点把。真正根据遂川县志来,那应该是可信的,县志中如此描写:遂川的茶叶生产,历史悠久,盛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产区主要分布在堆前、下七、集成、大坑、盆珠、汤湖等地。多于山坡裁种,小块成片。

写到这里,就得写到狗牯脑茶了,狗牯脑茶是遂川县的名茶,关于狗牯脑茶,也有许多版本。尤其是当下的版本,一直强调的是狗牯脑茶的茶叶种籽是遂川本土的。但从《遂川县志》、《梁氏家谱》里,都有写到梁氏祖先与杨氏携茶叶种籽而归,然后在狗牯脑山上,开垦小面积茶园种植。那是清嘉庆元年的事情了。

现在有些人强调茶叶种籽是遂川的无非就是想强调遂川的茶种与别地不同,却忘记了,“淮南为橘 淮北为枳”的典故,多少种籽在这块土地上长不好,移过一块土地却长得好,这也更能够充分的说明遂川的水质,空气、土壤、小气候有多好,充分的适应茶叶的生长,所以才能够制作出这么好的茶叶。中国名茶专业委员会的副秘书长申卫伟都曾经说,遂川在北回归线之北,太阳都在家门口转身!遂川地处罗宵山脉南段麓,江西省西南边陲。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四季分明,龙其有与名茶伴生的多处温泉,呈群落式分布,形成了茶叶生长无与伦比的小气候。遂川是江南茶区“中国绿茶金三角”版图中的“南回归线”即好绿茶最佳生长区的最南端。

这样的文字充分说明遂川的小气候适应于茶叶的生长,至于种籽来源于何处,应该还原历史,当年梁家的茶叶种籽,就是人家带回来的。遂川有茶叶种籽,历史更悠久,那是另外的事情。但不管何地的茶种籽,在遂川这块土地上,都能够出好茶,这却是不争的事实!

写到这里,还得说一句,曾经有位遂川的作家考证过“狗牯脑”茶的名称,他从梁家保存的一个木印上发现“狗牯脑”茶的原名应是“枸古脑”因为木印上的文字是“遂川县汤湖上南乡枸古脑石山茶祖传精制青水发客货真价实诸君光顾请认图书为记”该枚印刻于1914年,而非现在许多资料所说的人家这枚印是“狗牯脑”。应该说,山应该是“狗牯脑山”,但以前的人,觉得狗牯太俗,所以选了“枸古”作为茶名。

在1915年获得金质奖时,称呼是“玉山茶”,那是因为送去参展的茶叶,是由茶商李玉山送往旧金山参展的。而被称之为“狗牯脑”茶,是在1990年的《爱我江西》的一本书上,这本书是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该书的编辑和作者是赵增益。我百度了一下,竟然有这么一段话:“1986年,时任江西省省长的赵增益向时任江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周銮书交办了一个任务:创作《爱我江西》。赵增益同志定下了明确的要求:全文采用四言韵文的形式;分为《江西概况》、《江西古代史》、《江西近代史》、《江西物产》、《江西风光》、《江西展望》六个部分;全文不能超过3000字。

这也就不奇怪在对江西省的名茶中的描写中:“茶叶飘香,宁红婺绿,庐山云雾,遂川狗牯”,一下子就能够让“狗牯脑”茶这三个字走进大家心中,可惜遂川人傻,这么好宣传亮点都不知道利用,反而东说西说,就应该同人讲到“枸古脑”和“狗牯脑”的故事,说,这就是当过江西省长的赵增益为了编书,而错把“枸古脑”称为“狗牯脑”!

写到这里,又要说到狗牯脑茶的产量了,没有现在的人想像的那么多,在建国以前,狗牯脑茶种植面积很小,产量也很低,年产才只有几十斤,到1957年,年产量才提高到65公斤,可以想像,这是一种什么概念。所以,我在一篇文章中说过,那些说用木排运茶叶的人,是很好笑的,这么一点茶叶,肩挑手提,也给挑走了。

真正成为产业,向市场化进军,是这些年的事情。

在这之前,遂川县还有圣绿茶,也就是老仙茶,毛峰茶,羽绒茶、坳湖茶、杭山绿茶等。应该说遂川县种茶的历史很悠久,但改变遂川茶叶制作的仍是狗牯脑的传人梁家人,是他们奉献出自己的制茶工艺,才使得如今的狗牯脑茶得以发扬光大。

在县志上同样有这样的描写:多数地区制作粗糙,形成习惯,陈陈相因,使得一些品质较优的茶未能得到开发。建国后,仍手工为主,制作绿茶。六十年代末以后,堆子前公社、县农林业部先后建茶厂,添置设备、机械制茶。各地的制茶方法逐步改进,以狗牯脑茶制作技术为基础,并从八十年代起,选派人员外出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技艺为主,并消化别人的好的东西,使茶叶质量普遍提高,开发了一批名茶。

这足可见,遂川茶真正得到市场的认可,并有自己独特的制作工艺,还是在八十年代之后,这时候,才真正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意识,有自己真正的制茶工艺和制茶水准。这也才有了今天狗牯脑茶的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所以,纵观遂川茶的历史,梁家第六代传人,梁奇桂在1968年公开自己的制茶技术,功不可没,但也应该承认,在以后的行进过程中,遂川人的制茶技术还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这才有了今天狗牯脑茶自己的工艺特色。所以,真要说,狗牯脑茶能够发展到今天,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相结合的产物,不是一个人的功劳,而是众力所为。所以,应该感谢这个时代,才让狗牯脑茶成为了遂川县一道亮丽的风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