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百巷(187)蚕桑地

蚕桑地位于葑门路中段两侧,南侧与葑门路平行,东口在七公堂弄,北侧成环形,出口都在葑门路。

穿过葑门路,向南进入盛吴路,沿着一条弯弯的小河一路向前,并不宽敞的巷子里往来行人倒不少,大部分是挎着背包、怀揣着课本的学生。直行到苏州大学旁边的侧门再向左一转,就是蚕桑地了。巷子紧挨苏州大学的一侧种植着一排整齐的绿化带,临河的一面则是稀疏几株垂柳,长长的枝叶垂落在河面,与影成双,微波荡漾。

蚕桑地,其实最早是七公堂弄的农民村落,清代时期因为农民在这里种桑养蚕而得名。苏州人骨子里就有对蚕、桑和丝绸的喜爱,苏州的小孩子,几乎都养过“蚕宝宝”。每年春天一到,学校门口就有兜售蚕宝宝和桑叶的人了,而家长们也从不认为养蚕这项活动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反而十分支持,带着孩子们到处寻觅新鲜的桑叶。

苏州地处太湖流域,气候温暖湿润,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促使苏州一带的农村自古以来形成了种桑养蚕的习俗,苏州也因此成为我国蚕桑丝绸的重要基地。精湛的加工技艺,丰富的丝绸品种,使这一源远流长的生产技术,与苏州人的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地方传统文化。

据史料记载,清康熙至乾隆年间,苏州织造局的生产规模是全国之冠,苏州传统丝绸手工业达到顶峰。官府的织造局由督造官员或太监驻苏直接管理事务,每年在完成皇室规定的织造任务外,往往还有各种临时办差,如帝后的大婚、万寿贡、端午贡等,数额极为庞大。官机如果应接不暇,往往会将缎纱工料下发到民间,由民间机户承造,因此苏州城乡的丝织手工业作坊大量设立,民间织造的规模渐趋扩大。

遍地蚕桑,满目锦绣。苏州不仅有最漂亮的丝绸,相伴还有最发达的蚕桑养殖业。苏州周边的农村,如盛泽、震泽、洞庭山等地相继大面积种植桑树,形成桑园。清末民初时,苏州城里见“缝”种桑的地方,不仅有葑门外七公堂弄旁边的蚕桑地,还有东中市和砂皮巷之间的“桑叶巷”,齐门横街里面的“桑园里”,乌鹊桥南附近的“养蚕里”,以及察院场东的银房弄一带,都曾经春桑遍阡陌。虽然这些地方后来都不再种植桑树了,但地名却一直保留了下来,成为一个个见证苏州历史风情的特殊符号。

如今,蚕桑地只是一条百来米的巷子,再也看不见碧绿的桑田、再也听不见机杼穿梭的声音,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整齐的房屋,和耳畔清晰的上下课铃声。这些楼房同属于一个叫“蚕桑地”的居民小区,为苏州大学所有,是专用来提供给学校退休教师及其家属住宿用的。蚕桑地小区与苏州大学一墙之隔,墙上有镂空的图案,从空隙处可以清楚地看见校园里一张张年轻鲜活的面孔。

在一片欢声笑语的背景声中,巷子里的居民们三三两两走出家门,或是聚在一株开着花的树下讨论着时节天气,或是坐在小区内的长椅上说着家长里短……蚕桑地的居民生活,就是这么平淡、却不失美好。

主播:紫衣玫瑰  梧桐

摄影:素如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9年12月30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