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男童打点滴后死亡,儿科医生妈妈想提醒家长这两点

近日,一则 #1岁男童打点滴后死亡# 的新闻登上了热搜。

不少家长评论表示痛心,“特别看不得这样的新闻”、“好好的一个孩子就这么没了”。

熟悉我的朋友可能知道,我曾经在华南地区门诊量最大的儿童医院急诊科工作过多年。“好好的一个孩子就这么没了”的情况,我其实遇到过不少。

发生这类事件时,我常常反思:怎样才能避免悲剧发生?

看到视频里家长悲痛欲绝的惨状,觉得特别痛心。我想和读者分享一些经验,希望能有帮助。

仔细观察病情变化

相信家长的直觉

作为最了解孩子的人,究竟什么是反常,很多家长的敏锐度一点也不比医生差

作为儿科医生,我总是鼓励病患家长详细、准确地描述自己观察到的情况,因为,对于诊断疾病来说,来自家庭的第一手资料格外重要。

关于如何观察孩子情况,我建议家长看看这篇文章:《都说孩子生病要观察精神状态,究竟什么是“精神状态”?》

视频里孩子妈妈提到“孩子挺精神,只不过嗓子有点哑”,到“孩子有点软”,再到“那一天都下不了地”,“我觉得孩子不对劲,身体可软了”,再到“嘴唇变紫”。

很明显,孩子的状况在逐渐变糟,可是妈妈却在纠结“用不用再去医院?”。

我真想说:在家长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如果到了“怀疑孩子不对劲”的程度,即便直觉错了,也大不了是白去一趟,总比出现我们不愿意接受的结果好。请不要犹豫,相信自己的直觉,立即!立即!立即!送孩子去医院就医。

以下这些情况,家长可以作为判断的参考:

——意识、呼吸、心跳/脉搏 明显改变
——身体某项功能完全失灵
——孩子误服药物、毒物
——其他拿不准的情况

不同年龄的呼吸脉搏正常范围,家长可以收藏对照备用。

对待输液要谨慎

事实上,关于孩子的死因,目前只报道了男孩母亲的阐述,关于医院及其他第三方的调查结果尚未明确。

但输液的危险性,我认为家长也需要及时明确:

对大多数儿科疾病,例如普通感冒、手足口病、拉肚子但没有明显脱水、疱疹性咽峡炎、毛细支气管炎等等,输液都不是治疗的必选项,它不能加速病情的恢复,潜在的风险却比想象得更多。

在就诊时,如果您对治疗有疑惑,不妨大胆地提出来,选择那些认真权衡风险和收益的医生,来给孩子制定治疗方案。

输液的潜在风险有哪些?

1、输液最大的风险——过敏。药物过敏多由于药物所带致敏的杂质引起,口服药物经过消化道能消化大部分过敏原,而输液过程中,过敏原可以毫无阻碍进入血液导致人体过敏。过敏有轻有重,轻则出出皮疹,重则喉头水肿甚至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

2、输液特有的并发症——静脉炎。多由长期输入高浓度高刺激药物或输液过程无菌操作不严导致,轻则局部红肿热痛,重则静脉条索改变,可触及结节。

3、药品被污染带来的风险——感染。若药品在生产、流通、储存、使用多个过程中任一过程出现差错导致药液被污染,输液过程药物直接进入血管,轻则导致局部感染,重则引起败血症,危及生命。

4、滴注速度不当带来的风险——不良反应增加。输注过快可加重心脏负担,局部药物浓度过大也使得药物不良反应更容易发生。

5、尽管目前输液包材已经改良不少,但要做到“零微粒”还是非常困难的。当输液剂中的微粒进入血管并在日后逐渐积累,则可能导致微血管栓塞、肺气肿等问题。

以上是我今天想分享的全部内容,希望以后类似的悲剧不再发生。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