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风清韵》“诗词讲坛”第10期
初夏 轻松纯音乐 - 夏天
诗词讲坛
浅议徐北文《济南竹枝词》的“诗城'筑建及其创作特征
孙春亭
徐北文先生是当代著名的文化学者,他对济南的历史文化颇有建树,对诗词联赋也颇有硏究,一生在各个方面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著作。其中《济南竹枝词》就是他对济南文化的重大贡献。他的这本书是在前人已经耕种过已经收获过的土地上重新耕耘,而且又耕出新意,依然得到了丰硕的收获。他的这种创作勇气和智慧,令人赞佩。 在徐老先生仙逝十五年之际,能同朋友们一道探讨他的《济南竹枝词》,深感荣幸。
徐老先生笔下的《济南竹枝词》内涵丰富,是一部百科全书。其中有山水名胜、湖光烟柳之描绘,有民俗风情、名家名作之赞美。尤其对济南诗词文化的开掘,对济南本地和寓居名人名作的探索与吟咏,更是情有独钟、别开生面。他的竹枝词第98首这样写道:才华横溢泉三股, 字吐珠玑水一泓。 多少诗人生历下, 泉城自古是诗城。徐老先生的这首词是格律严谨的七言绝句。前两句写景,将趵突泉比作一个满腹经纶的才子来描绘;而后两句则是抒情,是他在探索、例举了历代名贤、分析了诸多名作之后,借此创作这首竹枝词之机,由衷地发出了“泉城自古是诗城”的感叹!
(一)关于'诗城'的铸建
能筑建诗城而成为诗城的元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名人、名作及其诗词的风格特征。徐老先生怀着对济南历史文化的深爱,勤奋好学,不断从历史文化宝藏中开掘寻覓,以名人名作为檩樑石料,以自己的心血智慧和泥砌筑,长期地毫不懈怠地筑建着济南'诗城'。
1,在徐老先生的竹枝词中,点名道姓直接赞颂历史文化名人的就有十余首。包括李清照、辛弃疾、李攀龙、王士祯、王苹、蒲松龄、张养浩、李开先、于慎行等人。这些历史文化名人著作丰厚,社会影响深远。 另外,他通过竹枝词篇目命题,比如写'泉'写“柳'写“气”写“风”,涉及到的有关济南历史文化名人就有数十个,而且对每个名贤文化背景都有不同程度的描述。在他的《齐气》一首词中,就涉及到汉魏期间的曹氏三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瑜、应玚、刘桢)。徐老先生说,因曹操曾出任济南相,父子与济南结下了缘份,推断建安文学当以济南为中心。建安七子中“齐鲁人居四”。还引出了北宋“东州逸党”诗人,包括济南人范枫与同乡李冠、李芝、贾同,以及淄川的王樵、宋诚、石延年等。 在《济南诗派》《绣水诗风》词作中,他还提到了济南籍或寓居济南的诸多诗词大家,比如元代散曲家杜仁杰、刘敏中,“弘治四杰'李献吉、何中默、边贡、徐迪功等人(这里所说的“弘治”是明代弘治,指明代前'七子”中的四个诗人)。另外,他写《七桥烟月》,简介了宋神宗熙宁四至六年间曾巩知齐州(今济南)的功绩与诗作;他写《柳絮泉》,简介了李格非与李清照父女;他写《藉书园》,简介了清代著名学者周永年其人;他写《黑虎泉》涉及到明人晏璧七十二泉诗和清未小说家刘鹗的《老残游记》等等,不胜枚举。 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说济南的历史文化名人是筑建济南诗城的基石樑柱,他们各自的作品,尤其赞咏济南的诗词论说,则是济南“诗城'的灵魂。
2,徐老先生的竹枝词,对济南历史上的诸多名作予以大力推介和赞叹。比如,他借“《北渚赋》鼎”这首词,为今人推出并简介了《北渚亭赋》。唐宋八大家之宋代文学家曾巩知齐州期间,为当地百姓兴修水利,于大明湖北岸修造北水门,筑建北渚亭。“北渚”系指大明湖北岸。《北渚亭赋》为宋人晁补之撰写。“此赋铸于鼎之四周。洋洋千言,珠壁辉煌“。清代大诗人王渔洋评这篇赋作曰,“吾郡遗之,唯晁无咎(晁补之,字无咎)《北渚亭赋》最为瑰丽”。 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馆的《鹊华秋色图》,因画的是济南鹊山与华不注山一带的风光,也就自然成为济南人乃至全省全国文化界津津乐道的骄傲。徐老先生感悟经典,他在竹枝词《鹊华秋色图》中这样写道: 鹊华倒影两芙蓉, 赵氏画图一镜中。 怪道湖光湛湛绿, 历山新植万棵松。 这首词可谓诗句优美,形象生动,寄情于景,而且具有当代气息:湖光湛绿,是因新植松柏的影映。不仅引出了元代诗书画大家赵孟頫'c6淙耍笔惴⒘俗约憾约媚戏绻獾脑美之情。 还有,他'举贤不避亲',以竹枝词推出了自己撰写并书丹的《“历山颂”刻石》。清代骈文大家阮元曾撰文《历山铭》,由当时客居济南的著名学者桂馥书丹。徐老先生的《历山颂》,是继《历山铭》后又一篇骈文并序的巨作,尤其是此作撰文、书丹集他自己一身,同炉共铸,更是令人称颂。《历山颂》刻在一具形如雄鸡打鸣状的太湖石上,序文和四言诗虽然简短,却内涵丰厚,高度赞叹了济南的人文历史。那句“多少诗人生历下,泉城自古是诗城'的警句也闪耀其中。
3,徐老先生在历代名贤名作中,努力探寻并确立济南的诗风特点,以期凝聚引领诗词创作。他在《齐气》注释中说,以济南为中心的建安文学,“以地域言,则曰齐气;以性质言,则曰逸气”。似乎他不完全赞同二安有婉约、豪放之说,他认为“李易安有豪放处,辛幼安有婉约处”。在另一首竹枝词《灵乌派》中,他再次强调李易安的词有“如辛弃疾之慷慨,李攀龙之高昂,张养浩之抗言”,说李易安是“以悲天悯人之心,赋喜笑怒骂之诗”,谓“易舌不易性,易性不易舌”。 在他探索分析了诸多历史文化名贤名作及其文化背景之后,他认为济南传统诗风应该是“齐气”、'逸气',“慷慨任气”。他说,“窃以为济南诗人大都是灵乌派”。 “灵乌”二字出自《灵乌赋》。据载,范仲淹妻子病死之后,自己也得了重病。在附近为官的梅尧臣写了一首和诗和一篇《灵乌赋》,劝说范仲淹学报喜之鸟,不要像乌鸦那样报凶而招唾骂于里。范仲淹立即写了同题《灵乌赋》回了梅尧臣,表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灵乌赋》中的这句“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与他在《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语,皆为历代仁人志士称道,成为千古不朽的名言。 徐老先生所说的“灵乌派”,其主要特点是“慷慨之任气,磊落使才之齐气'。他还特别强调:'齐气”,也作“逸气”。他认为这才是济南诗风的共性特点。
進而,他在《济南诗派》一首词中,又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诗坛崛起济南派, “门外野风开白莲”。 “门外野风开白莲”是王渔洋的名句。王渔洋论诗创“神韵”之说。可见徐老先生对王渔洋颇为赞仰。明代大诗人王象春与王渔洋先祖王象晋是兄弟关系,徐老先生也很推崇王象春。王象春曾寓居济南大明湖南岸,在百花洲筑“问山亭”,著有《齐音》又名《济南百咏》。徐老先生说,“历来咏济南风土者,当以《齐音》为冠”。 于浩繁的历史资料中钩沉文化名人名作,分析名人名作的风格特点,这不仅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还要有丰厚的文化修养和高尚的奉献精神。徐老先生为济南的'诗城'筑建,用心良苦,不懈努力,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应该秉承徐老先生的遗愿,接过徐老先生筑建“诗城'的接力棒,继续为筑建新时代的“诗城”砌砖添瓦,努力为助力建设文化济南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关于徐老先生竹枝词的创作特征
纵观徐老先生的《济南竹枝词》,我以为其是传统文化与时代气息的相融,是豪放与婉约的相融,是典雅与通俗的相融;内容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丰富多彩,纯朴真情;尤其在创作形式上可谓别出新裁,匠心独运。诗与注(或者说诗与文),相扶相携,互为注脚,共同编织着作者的思想情感。比如《齐气》一篇,诗只有4句28字,而注释文字却有1200余字。《齐气》中的注释,信息量极为丰富。时间从汉魏到宋朝到清代,人员涉及到官员、诗人、文艺评论家。在这诸多人物、事件中,徐老先生借文释诗,而且不仅仅是注释,更有拓展时空、深厚文化内涵的作用,读来让人眼界大开,如灌醍醐。
徐老先生的《济南竹枝词》,统篇都运用了这种创作形式。我在想:徐老先生写这些竹枝词是先有诗呢还是先有文?或许是'同窖共酿”吧!他的竹枝词如同芳馨四溢的醇酒,点点滴滋润着后学者。 这里我要强调地是,如果没有这么多的注释文字,我们或许对他的竹枝词读不大明白,也一定会得不到这么多的文史知识,得不到这么多的精神享受。
学书画有“入古不泥古”“贵在创”之说,写诗也概莫能外。形式应该依内容而制。规矩当与时俱進,变,才是永恒的道理。我们应为徐老先生这种诗作形式的创新点赞。
在座的都是专家学者、诗词大咖。我只是班门弄斧。如有谬误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朋友们!
(于2020年12月22日上午在《徐北文济南竹枝词?楹联赏析会》上的发言)
孙春亭,字拱辰。国家一级文学编辑。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员,山东省老新协诗词书画研究会会长,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原济南明湖诗词学会副会长,济南《明湖诗刊》主编。
出版有电视文学剧本集《野蔷薇》,诗集《昨夜风》,散文集《岁月真情》,诗书集《孙春亭诗书艺术》,诗词联赋集《孙春亭诗词联赋选》等专著。
履行自诗自书,其诗书作品于济南大明湖超然楼、水帘峡风景区、沂源六点水风景区、沾化古城民俗馆、古贝春工业园、良友富临大酒店、济南明府城民俗馆、江西南丰曾巩纪念馆等地均有刻木、勒石或展示。曾在济南五龙潭公园举办孙春亭咏济南新七十二泉曲书法展。
作品简评
星汉点评杨逸明诗词作品【摘编】
初春戏笔
杨逸明
春风带电到江南,击活溪流击醒山。
闪闪繁花初点亮,毛毛细雨半吹干。
诗心渐暖飞窗外,灵感微麻颤笔端。
梦片情丝皆导体,书生自笑绝缘难。
星汉评:
此律以“戏笔”写“初春”,重点在一个“初”字。“春风带电”可谓奇之又奇。此诗用“点染”之法,亦即先点出主体重点,然后再对其细节进行详细的渲染描写。首句为“点”,以下各句均为“春风带电”之“染”。诗人运用想象使平凡的事物显得奇特,电流可以“激活溪流”、“激醒高山”、“点亮繁花”、“吹干细雨”,能使“诗心渐暖”、能使“灵感微麻”,作者(书生)“自笑绝缘难”,皆因“梦片情丝皆导体”之故也。法国的谚语说:“一切譬喻都有缺陷”。假如有的读者硬说是“电流可以电死人”,那就是走极端的“抬杠”了。此诗颔联重点写视觉,颈联写感觉,分工明确。四联之内,用韵天然,起承转合,章法严谨,层次不乱。此诗难能者,诗中词汇,多从自然科学中来,又与读者不见隔膜,是为高手。这种“彗星式”的作品,不能复制,不可重复,只能在诗词史上出现一次。这是标准的“当代诗词”,故笔者许之为:空前绝后。
迎春漫笔
杨逸明
东风使者送温馨,活色生香满一汀。
雨后樱花初表白,风前柳叶共垂青。
山多坎坷云安慰,泉有叮咛石细听。
清气沐身兼漱口,约莺邀燕诵心经。
星汉评:
这首七律,紧扣题目,句句写“春”。拟人手法,诗词常用。杨逸明此诗之拟人,在于“新”,在于“精”。此律与《初春戏笔》同,亦用“点染”之法。“东风使者”为其“点”,以下各句皆为“染”。“表白”二字,今人常用,但用于“樱花”,便见精警;“垂青”二字为老生常谈,但言之“柳叶”,便见新意。“表白”对“垂青”,可称绝对。“坎坷”为山之形,云来抹平,自是“安慰”;“叮咛”为泉之声,瀑流倚石,自有“细听”。颔颈两联,“活色生香”,含量颇大。尾联谓,春风可“清气沐身兼漱口”,如此一番斋戒,和莺燕同颂《心经》。《心经》有句:“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涅槃,为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笔者以为,尾联一为迁就韵脚,二为作者心境之真实流露。以此“迎春”,恬淡立见。
酷暑夜读书
杨逸明
天张炽热网恢恢,我坐危楼卷帙开。
汗向五千年洒去,风从九万里吹来。
哲人思辩飞成瀑,骚客心声响作雷。
谁及书生一瓢饮,纳凉随处是瑶台!
星汉评:
“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句),不读书,可以做皇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句),不读书却作不了诗人,至少作不了大诗人。“酷暑夜读书”,可见作者读书之苦,读书之勤。此律新意频出,对仗工稳,夸张得体,自不必说,另有两点,不可不言:一是用典不为典所用。诗中“网恢恢”、“一瓢饮”等,均是典故,但如水中着盐,运化无迹,不见斧凿痕。二是谨于格律不为格律所拘。改变句读,打破读者的听觉疲劳,古人常为。“吞五湖三江”(黄庭坚句),“永夜角声愁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杜甫句),均非“三字尾”之常格。这首诗中“汗向五千年洒去,风从九万里吹来”,即属此类。此等句法,杨诗中多有,“黄花几万丛经眼,白发三千丈裹头”(《重阳登高》),句式同此诗颔联,读者可细心体会。
水龙吟·春雨
杨逸明
当春好雨珊珊,散丝天外来何处?瑶池仙子,灌花浇草,泼翻几许?顿使人间,弥空垂挂,珠帘无数。引水乡二月,江南千里,即兴曲,东君谱。
今夕绿烟堪煮,沏新芽、一壶芳乳。檐声不断,乡情渐醉,诗心欲舞。梦里春山,动人眉黛,更添楚楚。忆少年撑伞,彷徨雨巷,与伊人遇。
星汉评:
读罢此词,令人回肠荡气!一场普通的春雨,在作者的笔下演绎出那么多的美好画面。“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句)。作者通过对春雨的想象,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抒发往事的迷茫之情。春雨,是“散丝”,是“瑶池仙子”浇花草时泼漏的水,是挂在高空的“珠帘”,是司春之神谱写的曲子。窃以为此处不减“贺梅子”之博喻。下阕看似悠闲,实则诗心激荡。由“春山”想到“眉黛”,由“眉黛”想到“伊人”,步步递进,合乎情理。由“瑶池仙子”过渡到“伊人”,暗示伊人之美,上下阕意脉不断。此词也许受到戴望舒《雨巷》的影响,但是由于时代的不同,却没有戴诗幻灭与痛苦。词中“伊人”,也许是虚拟,也许是“夫子自道”,不管怎样,所言之情,犹如春雨一样的纯净。词中爱情,是个老而又老的题目,但是把爱情写得如此贴切而清雅,尚不多见。
转载自网络【今诗简评】
杨逸明 1948年8月生于上海,祖籍江苏无锡,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当过工人、教师、干部。中华诗词学会第二届、第三届副会长。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上海诗词学会副会长、《上海诗词》主编。已出版诗词选集有《飞瀑集》、《新风集》、《古韵新风》《路石集》等。
星汉 姓王,字浩之,1947年5月生,鲁东阿县人。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华诗词学会发起人之一,第二、三届副会长,现为顾问;新疆诗词学会创建者之一,现为执行会长。出版有《清代西域诗研究》《天山东望集》等20余种。
古典诗词术语诠释辑汇
【连载第三部分】
【闭门觅句】
相传北宋诗人陈师道,经常闭门创作诗篇。这里一种脱离生活实际,单凭主观想象或模拟古人典籍的错误倾向。金代诗人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三十首》中就对这种创作手法给于深刻的批评。
【悟入】
“悟入”原本佛家禅宗的用语。宋代吕本中将它引入诗歌创作和评论领域。他认为诗人必须透彻了解和掌握作诗的“活法,”,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由此可见,他倡导的“悟入”,并不是禅宗南派的“顿悟”,而是必须经过刻苦的一番功夫才能做到“悟入”。
【活法】
宋代诗论学家吕本中提出的诗歌的基本法则。他在《夏均文集序》中说:“所谓活法者,规矩具备,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规矩也”。这实际上就是“有定法”与“无定法”之间的辩证关系。这种关系比较符合诗歌创作的实际情况。
【叶韵】
亦称“协韵”。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论词》中,提出了词的叶韵的特色。认为词在声律上要求极为严格,它不但分析五音,而且“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她主要从音乐角度对诗与词的分界作了明确的规定。
【别是一家】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词论》中对于词作为一种独立的创作领域所建立的一个重要界说。它并不是单从“体”着眼,也并不只是音乐性的问题。词与诗的分界,是内容、形式,乃至手法、作用等各个方面构成的整体的区别问题。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论词》中提出的作词手法的重要论点。她提出的这个论点,并不单是指“铺陈叙事”,而是着重于诗人内心感受的展现,情景交融的内外过程,乃至思想感情的多层次的交叉复杂的变化等,总之是有关情感领域的拓展问题。这也是使词的创作,不单纯停留在“情景交融”等单一、静止的描叙上,而是进入到动态的多变的领域。
【本色·当行】
本色,自然之色;当行,内行。前者最早见于北宋陈师道《后山诗话》;后者出于金代王若虚《滹南诗话》中所引晁无咎语。这两者是指诗词曲的创作都要恪守各自的基本法则,不要互相干扰,形成变体、变类。
【平淡】
宋代梅尧臣首先提出的一种诗歌创作风格。这种风格的最主要特征就在于不激越,不飞扬。诗人的深刻的思想感受,运用朴质、微婉的语言,不动声色的表现出来。它既有排斥绮丽的一面,更主要的是否定剑拔弩张的讽喻的作用。所以,这种风格往往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倾向相互矛盾。
【穷而后工】
宋代欧阳修最早提出的一个诗人生活和诗歌创作关系的论述,他认为诗人的生活坎坷,理想无法实现,必然寄情山水,借景抒情,用物喻志,就有可能创作出优秀作品。“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对于这种论点,也不能作形而上学的绝对性的理解。
【言志为本】
宋代诗论家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提出的诗歌创作的本质的一种理解。“言志乃诗人之本意,咏物特诗人之余事。”他主要的是发展了传统“诗言志”的理论,比较正确地指出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主次问题。
【意味】
宋代诗论家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提出:“大抵句子中若无意味,譬之山无烟云,春无草树,岂复可观?”所谓“意味”,是钟嵘提出的滋味说的一个发展。它不单着眼于诗歌作品的艺术性,而是包含着思想内容的充盈、鲜明的倾向以及艺术的感染力。
【情真】
宋代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说道:“其情真、其味长、其气胜,视《三百篇》几于无愧。”这三者是他评论诗歌创作的三个重要标准。所谓情真,就是指诗歌中含蕴的不但是抽象的情,而是来自内心的真情。这也是必然关涉到诗人必须具有正确、鲜明的思想认识,才不会在创作中“矫情”“虚饰”。【味长】
宋代诗论家张戒所提出的诗歌构成三种要素中的一种。它是指诗歌中含蕴的思想感情,不但是“真”,而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复杂性。读者需要经历一个反复体会的过程,才能完整的把握诗人的意念。这里的“长”,并不是具体的度量,而是一种心理感受的深远程度。
【气胜】
宋代诗论家张戒所提出的诗歌构成三要素的最后一个。它是指诗歌创作中内含和外溢的气势。这种气势决定于诗人的思想认识和对客观事物的体会的正确性和深广度。只有能够正确的揭示主客观的事物的本质特征,才能具有这种气势。否则,只有人为的空架子而已。
【绮罗香泽之态】
宋代词论家对于宋代的婉约派词风的评语。胡寅在《题酒边词》里说:“及眉山苏氏(指苏轼),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他将婉约派单纯结为“绮罗香泽之态”是片面的,因为,婉约作为一种词风,它不单是由内容所决定,而必须从整体的形象的美学特质去把握。
【学诗如参禅】
唐代释皎然首先提出这个主张,到宋代更为盛行。吴可《学诗诗》的起句就说:“学诗浑似学参禅。”这种主张,排斥诗人的才、学,提倡思想上的“悟”。它虽然也揭示了诗歌创作的某些真理,可是单凭主观的修炼,是创作不出好诗的。这些以“禅”喻“诗”的诗论家的失误,主要的是没有正确的理解创作和生活现实的辩证关系。
【诗家三昧】
所谓“三昧”,原是佛经中用语,音译作“三摩地”等。意思是排除一切忧烦,最终获得正果。我们古代文论家,将这个词用到文艺批评上,特别是关于作者的艺术修养的造诣。精通本门文艺规律的,就称之为得“诗家三昧”了。
【诗外功夫】
南宋诗人陆游在《示子遹》中首先提出的诗歌创作的主张。这是他针对当时诗坛的两种倾向而提出的。一种专门从古人典籍中寻章摘句,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功夫;一种是一味强凋主观的修炼。他从自身创作经历中体会到,生活经历和对生活的认识起着决定作用,“诗外功夫”远比“诗内功夫”重要得多。它是第一位的、决定性的要素。
【天籁自鸣】
宋代词人、诗论家提出的一种评论诗歌创作的标准的比喻说法。“天籁”原本是指自然界发出的音响。这里指的是诗歌创作,不袭前人,不事雕琢,自然形成。姜夔在《白石道人诗集自序》中说:“诗本无体,《三百篇》皆天籁自鸣。”虽然他只就“体”一方面立论,但是诗歌创作的整过程也是这样的。
【整理编撰:顾元隆 山东诗词学会省直分会顾问】
《词律学》课件连载
小令词牌《画堂春》的词格与写作要点导引
一:词格渊源解析:
——画堂春:即咏画堂春色,取以为名。
——画堂:唐时豪贵之家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的厅堂都叫画堂。白居易《三月三日诗》中有诗句“画堂三月初三日,絮扑窗纱燕拂檐”。到薜能《赠韦氏歌人》中诗句“一曲新声惨画堂,可能心事忆周郎”。“画堂”似乎已经是一种曲调了,该曲调的名称可能即由此来。
——另:该词牌,因明末清初韵学家沈谦词有“万峰攒翠”句,故又名《万峰攒翠》。北宋画家王诜〔shen〕(词名《画堂春令》。
——词谱,最初见世称淮海先生的秦观词集《淮海居士长短句》。四十七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三平韵。——唯一正格。
——另有: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的黄庭坚在其诗词集《山谷琴趣外篇》中的所录《画堂春》于两结句各添一字,将原四字句变为五字句,为该词谱【添字格】,视为别格:
——该词牌: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四十九字计有正格体一阕,变体三阕:
【1】双调四十六字,前段四句四平韵,后段四句三平韵。以谢懋《画堂春·西风庭院雨垂垂》为代表。此词前段第二句五字,较秦词减一字。
【2】双调四十八字,前段四句四平韵,后段四句三平韵。以赵长卿《画堂春·小亭烟柳水溶溶》为代表。此词后段第二句七字,较秦词添一字。
【3】双调四十九字,前段四句四平韵,后段四句三平韵。以黄庭坚《画堂春·摩围小隐枕蛮江》为代表。此词前后段结句皆五字,较秦词各添一字。张先“外湖莲子”词与此同。
二:《画堂春》秦观正格体《落红铺径水平池》简析
画堂春·落红铺径水平池 作者:北宋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
杏花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柳外画楼独上,凭阑手捻花枝。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双调47个字,上阕4句四平韵,下阕4句三平韵
现代译文:
上阕:
落花铺满了园中小径,春水溢满了池塘。细雨霏霏,时停时下,乍晴乍阴,杏园里春残花谢只有杜鹃鸟的声声哀啼,好像在无可奈何地慨叹春天已经归去了。
下阕:
杨柳那边,她独自登上了画楼,手捻着花枝,倚靠在栏杆上。对着这引人愁思的暮春之景,她默默无语,扔掉了手中的花儿,抬头静静地凝望着斜阳,她这满心的对春光的一往情深,对美好年华的无限眷恋之情,又有谁能知晓呢?
注释:
水平池:池塘水满,水面与塘边持平。弄晴:展现晴天。霏霏:雨雪密也。
作者简介: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hán)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秦观一 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
——他十五岁丧父,自幼研习经史兵书。 元丰七年(1084年)秦观自编诗文集十卷后,苏轼为之作书向王安石推荐,王安石称他“有鲍、谢清新之致”。
——曾任太学博士(即国立大学的教官)、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政治上倾向旧党,哲宗时“新党”执政,被贬为监处州酒税,徙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
——他为北宋文学家、词人,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代表作品:《鹊桥仙》《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他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号称为“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
——秦观生性豪爽,洒脱不拘,溢于文词。因秦观屡得名师指点,又常与同道切磋,兼之天赋才情,所以他的文学成就灿然可观。
——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丽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书“秦龙图墓”几个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秦观应礼部试,落第罢归,赋《画堂春》。这阕词就是他落第后心情不快之惜春之作。
——该词描写精美的春归之景,以惜春之怀,发幽婉深恨之情,令人思之不尽,这阕词即是典型的【惜春、伤怀、情恨】之作。
词绪简议:
——词的上片写春归之景:写残春之景,暗寓情怀。起拍二句以“落红”、“小雨霏霏”烘托出迷惘、伤感的意绪,继之以“憔悴”、“无奈”点明心事,由隐而显,由景而情,层次分明。
从落红铺径、水满池塘、小雨霏霏,到杏园花残、杜鹃啼叫,写来是句句【清秀柔美,深美婉约】的景语、情语。
其构绪逻辑为:
先写飘零凋落的花瓣已经铺满了园间小路,池水上涨已与岸齐平了,
再写说晴不晴,说阴不阴,小雨似在逗弄晴天一样。
其视角为:
先【观】:看杏园已失去了“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动人景色。它像一个青春逝去的女子,容颜显得憔悴而没有光泽了。
再【听】:枝头杜鹃鸟儿,传来声声“不如归去”,泣血啼唤,多么令人伤感。
——大家所知:杜牧诗有:“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这上阕之内蕴涵义,很可能就是化用了小杜诗意。
——作者从所见所闻之春归的景物写起,不用重笔,写“落花”只是“铺径”,写“水”只是“平池”,写“小雨”只是“霏霏”,
——第三句写“杏园”虽用了“憔悴”二字,明写出春光之迟暮,然而“憔悴”中也仍然有着含敛的意致。
——两拍之末,总括一句“无奈春归”,其无可奈何之情,已在上述描写中得到充分表现。但也只是一种“无奈”之情,而并没有断肠长恨的呼号,这样的【含蓄】情抒之笔,就显现出一种纤柔婉丽之美。
——词的下片,侧重写人。以抒情为主。过拍“柳外画楼独上”二句以行为描写来传达孤寂、落寞的情怀,“手捻花枝”四字尤其传神。“放花无语对斜晖”二句,一实一虚,将该词的词眼“恨”字徐徐推出,妙造天然。 全词蕴藉含蓄,寄情悠远。可谓义蕴言中,韵流弦外,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余味。
其【造境】逻辑为:
首先,写她独自一人登上冒出柳树枝头的画楼,斜倚栏杆,手捻花枝。这句的词意化用了:冯延巳《谒金门》:中的“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的【造境】之意。
其次,紧接着又写下一句“放花无语对斜晖”,这是神来之笔。
因为一般人写到对花爱赏多只不过是“看花”、“插花”、“折花”、“簪花”,都是把对花的爱赏之情变成了带有某种目的性的一种理性【文理的处理。
——然而,在这阙词里,作者从“手捻花枝”,接以“放花无语”,又对“斜晖”,委婉含蓄,哀怨动人,充分体现了少游词出于心性之本质的纤柔婉约的特点。
——这阕词所写从“手捻花枝”到“放花无语”,是如此自然,如此无意,如此不自觉,更如此不自禁,而全出于内心中一种敏锐深微的感动。
当其“捻”着花枝时,其爱花是何等深情,当其“放”却花枝时,其惜花又是何等无奈。而“放花”之下,乃继之以“无语”,
——正是因为此种深微细致的由爱花惜花而引起的内心中的一种幽微的感动,原不是粗糙的语言所能够表达的。
——而又继之以“对斜晖”三个字,便更增加了一种伤春无奈之情。“放花无语对斜晖”,七个字中只是极为含蓄地写了一个“放花无语”的轻微动作,和“对斜晖”的凝立的姿态,却隐然有一缕极深幽的哀感袭人而来。
所以继之以“此恨谁知”,才会使人感到其中之心果然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幽微之深恨。
——诚然,词人在这一系列【构绪】铺陈中,并没有写她“恨”什么。但从词人描绘的这幅春归图里,分明看见她面对春归景色,正在慨叹春光速人易老,感伤人生离多聚少,青春白白流逝。
——全词蕴藉含蓄,寄情悠远。真是义蕴言中,韵流弦外,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余味。
三:本词牌练笔提示:
以秦观47字正格体《画堂春》词格,倚谱填制一阕:命题小令。
【1】词题:画堂春.沐春思落红
【2】主题:春之思、春之悟、春之情
【3】提示:注意【审题】!该作业要以个人【情感】寄意怀思为构思基点、在【春景】、【春意】、【春情】三大立意词绪中,写出特定意境中的【物我】之【感人】、【寄怀】的【真情】。
2】用韵:依据范词词作,步韵、依韵均可。【自选韵副题必须标识】。
讲义摘编撰写并主讲:顾元隆
【山东诗词学会省直分会顾问、老年大学、网络诗词大学讲师】
诗词讲坛
温馨提示
《鲁风清韵》诗词讲坛
编委会主任:林建华
副主任:张维刚 胡桂海
委员:顾元隆 王来宾 刘业玲
主编:胡桂海
副主编:刘业玲
编辑:王勤 谢洪英 王明兰 吉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