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穿百家衣,吃百家饭

自从缝纫机买回来以后,我对衣服的历史和故事愈发感兴趣了。这两天又看了一部5集纪录片:《布衣中国》,首播于2015年。那时候我对茶正感兴趣,看的纪录片是《茶,一片树叶的故事》。

虽然一错过就是5年,可是兜兜转转,终于还是相遇了。

人类最真实有温度的过往故事,无不存储在锅碗瓢盆里,衣食住行间。而家庭主妇们,则恰好是最能发现真实历史的人。

茶,衣服,都是生活离不开的重要组成。有趣的是,它们都是既可以下里巴人,也可以阳春白雪。茶,可以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也可以是琴棋书画诗酒茶。衣服呢,则在布衣与华服之间,呈现生活的另类画卷。

今天看的一集里,讲到了百家衣。民间习俗里,为了给家里的小宝宝祈福,孩子出生以后,家人会向乡里乡亲们讨要零碎布头,拼接在一起,做成一件“百家衣”,给小孩子穿上,寓意“纳百福”。穿上这件“百家衣”,小孩子都能健康成长,无风无雨。

镜头里一位老奶奶,特别擅长制作百家衣,各种看似不起眼的零碎布头,经过她的巧手缝纫,重新组合为一件颇有趣味、饱含吉祥感的温馨百家衣。因为是老奶奶亲手制作的,这在晚辈们看来,本身就是最大的祝福,所以邻居、亲戚们都把她做的百家衣视为宝贝,孩子还在肚子里的时候,就提前跟老奶奶预定了。现在家家户户难得遇见零碎布头,老奶奶的女儿专门跑到裁缝店里搜集点边角料,她的孙女也跟着奶奶学习百家布的拼接方法,把灵感用在现代服装的设计上,成为独具特色的装饰。

站在物资丰盈的时代,忍不住会猜想:百家衣或许是物资匮乏年代的“贫穷艺术”。因为家里没有完整的一块布,所以东家拼一点西家借一点,众人拾柴火焰高,一块拼凑而来的新衣裳,凝结着乡里乡亲的互相帮助。百家衣的制成,也意味着家族在族群当中是被认可的,人们愿意给与他支持和帮助。小孩从穿上这身百家衣开始,就和“百户人家”产生了“社会关系”:我的衣裳里,有你的赠予和祝福,当我长大成人时,也将给与你回赠。

小时候,我也算是穿“百家衣”长大的了。我有四个姨妈两个舅舅,其中二姨、三姨、四姨家里,都有长我几岁、十几岁的表姐们。每次去姨妈家玩,总能背回一大包姐姐们穿过的衣服。这些衣服风格多样,大小不一,常常被我胡乱穿在身上,臭美的很。小时候很容易满足的,这大概也间接影响了我对衣服的审美吧,哈哈~

除了穿百家衣,小孩子还要吃百家饭。

记得三宝在姥姥家刚过完一岁生日的时候,村子里恰好有户人家结婚娶亲,也来请姥姥去吃喜宴。姥姥特别高兴的说:今天我们三宝也要像个人一样,去参加喜宴喽!我们在桌子上,也要占一个人的位置喽~

娶亲的人家看见有小孩子来也特别高兴,专门塞一个糖包给三宝:欢迎你呀,小家伙,你也开始有一个座喽。

这是乡里乡亲之间,对新生命成长最淳朴的祝福和问候。

在城市里,陌生的人群重新组建空间秩序。在新的楼盘里,在新的社区里,如果能遇到可以建立“百家衣”、“百家饭”关系的邻居,也是一种对小孩子成长最好的护佑吧?

我希望把每天晚上9:00—10:00的一个小时留给自己,专门写点什么。可是每天晚上这一个小时都会被搅和:一会儿是三宝同学跑过来挤在电脑旁:哎呀妈妈,你又在写什么呀,快出来陪我玩枪战吧!一会儿是姓吴的溜达过来发几句牢骚:我说,不必每天都写吧?可以改成两天写一次吧?

可是每天晚上我在厨房里洗碗打扫的时候,爷俩都不会跑来打搅我。你说奇怪不奇怪?我应该把在厨房里洗洗涮涮的机会,无偿转赠给三宝同学和吴老板,毕竟1+1>2嘛~

这样,他们爷俩快乐的工作着,我呢,就可以不受打搅的快乐写作着,真是一举多得的好方案呀~

其乐融融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