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须弥山”是什么山?
须弥山,意译作“妙高山”、“好光山”、“好高山”等。原为印度神话中的山,佛教宇宙观沿用这一称呼。
佛教宇宙观主张宇宙系由无数个世界所构成,一千个单位世界称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合小千、中千、大千总称为“三千大千世界”,这是一佛的化境。
每一世界最下层是一层气,称为“风轮”;风轮之上为一层水,称为“水轮”;水轮之上为一层金,或叫做“硬石”,或称为“金轮”;金轮之上就是山、海洋、大洲等所构成的大地;而须弥山就在这个世界的中央。
佛学辞典中记录:《长阿含经》卷十八《阎浮提洲品》中说,须弥山高出水面八万四千由旬(由旬,长度单位,有一由旬等于四十里、六十里、八十里等说法),水面之下亦深达八万四千由旬。其山直上,无所曲折,山中香木繁茂,山四面四埵突出,有四大天王之宫殿,山基有纯金沙。
此山有上、中、下三级“七宝阶道”,夹道两旁有七重宝墙、七重栏循、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其间之门、墙、窗、栏、树等,皆为金、银、水晶、琉璃等所成。花果繁盛,香风四起,无数之奇鸟,相和而鸣,诸鬼神住于其中。须弥山顶有三十三天宫,为帝释天所居住之处。
印顺《妙云集》中的《须弥山与四洲》谈到:“须弥山中心的世界观,是佛教古典的一致传说。佛教的传说,以须弥山为中心,九山(连须弥山)八海围绕着;在须弥山的四方海中有四大洲;日与月与月,旋绕于须弥山的山腰。我在《佛法概论》第九章说:‘这样的世界,与现代所知的世界不同。’换言之,佛教的传说,与近代所知的世界情况,并不相合。
假使说,这是微小到看不到的,或远在十万百万亿国土以外的,那就不是一般世间知识所能证实,也不是一般知识所能否认,我们大可以不必过问。
可是,须弥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中心,而四洲又是同一日月所照临的地方。又近又大的世界,我们自己的世界,这是不能避而不谈的。这一古传与今说的不能完全相合,应该有一合理的解说。否则,有近代知识的人,可能会引起误会,因此失去佛法的信仰。”
什么是“芥子纳须弥”?
芥为蔬菜,子如粟粒,佛家以“莽子”比喻极为微小。须弥山原为印度神话中的山名,后为佛教所用,指帝释天、四大天王等居所,其高八万四千由旬,佛家以“须弥山”比喻极为巨大。那么这么微小的事物如何容纳巨大的须弥山呢?
唐代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三教论衡·问僧》中有这么一段问话:“问:‘《维摩经·不可思议品》云芥子纳须弥,须弥至大至高,芥子至微至小,岂可芥子之内入得须弥山乎?”
在南朝齐代,婺州义乌县(今浙江金华)出了个很有名的居士,名叫傅翕。他用佛经中“芥子纳须弥”的深义,敷演句揭,说得极为生动、形象:须弥芥子父,芥子须弥爷。山水坦然平,敲冰来煮茶。傅翕多次谈到芥子和须弥的关系,比喻诸相皆非真实,巨细可以相容,以此劝世人不要执着于眼前的名利、地位、荣誉等,事物是会转化的,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如斯而已。
编辑:极简主义的禅 ID:chan99mi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