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奖励当弘毅励志,“努力就有猪肉吃”不值得提倡
【平湖一柱 第1399】
年终岁末,对优秀学生进行奖励是学校的规定动作,是对学生刻苦努力的褒奖,再接再厉的激励;同时,更是为了营造一种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为全体同学树立榜样,指明方向,是学校正向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
但是,期末奖励怎么奖?奖什么?却是大有讲究的一件事。
一般来说,学校对学生奖励当是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
所谓精神奖励除了语言表扬,通常还会发一张奖状或证书,学生领回家中,贴在墙上、陈列柜中,不但自己和家人看着高兴,亲朋好友来了,看到了更会交口称赞,这会让学生和家长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会让孩子今后更加自信和努力。
至于物质奖励,对中小学来说,可以“来上一点”,搞个“物质刺激”,但却一定要把握好“度”,适可而止。
这是因为,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物质刺激”是为了激发他们刻苦学习、好好读书的欲望,而非让他形成“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庸俗功利观——把追求物质利益作为自己学习的目标。
因此,中小学给予学生的物质奖励最好是能直接为他们学习服务的东西,如图书、文具等,且价值不易过高。奖励的目的是旨在激励,而非是对学习付出的“全部回报”。
但是,近年来,不少学校,打着创新的旗号,将对学生的奖励物质化、庸俗化,发放的奖品是五花八门,不是5斤猪肉,就是2条鲤鱼,或是一串腊肠、一桶油……
学校对自己这一做法,甚为得计,大肆宣传;学生和家长也是见肉眼开,高兴得手舞足蹈;网友们也认为这样的奖励,实在、实惠、接地气,纷纷点赞……
但是,学生高兴、家长满意、网友点赞并不意味着期末奖励发猪肉就是正确的。
前些年,在文艺界,有一个关于“艺术标准”的大讨论。有个文艺界顶尖大腕曾宣称:“我不知道什么是阳春白雪,什么是下里巴人,只要观众能笑就是我艺术的标准……”
而我们大家都知道,阳春白雪是高雅艺术,下里巴人是通俗艺术,它们都是不同类型的艺术,都可以作为艺术的标准。高水平的艺术能够让观众笑,但却并非是“只要观众笑”就是艺术,低俗、庸俗也能让观众笑,但却是不是艺术,艺术可以通俗化、大众化,但绝对不能低俗化、庸俗化……
这一点,我想对我们学校给学生选择什么样的物品当奖品,也有着深刻的启示。
有人说,当下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经济条件变好了,笔墨纸张甚至图书等学习用品对学生和家长都不是罕物了,引不起学生兴趣了,现在变些花样,发些更加实惠的生活用品,用同样多的钱,能引发学生和家长更大的关注,对奖励的印象会深刻些,效果会持久些。
果真是这样吗?如果说一支笔、一个笔记本、一本书学生能买得起,对学生影响不大了,那么,五斤猪肉、两条鱼、亦或是几串腊肠,家长也是买得起的,学校的奖励并不会导致学生及其家庭生活水平有着大幅的提高,因此,学校在对中小学生进行物质奖励的问题,不应把焦点放在发何种物品对学生和家庭更实惠,而应把重点放在何种奖品对学生学习更有帮助、精神更有激励、更能对学生学习具有方向性的引领上。
当下,不少学校正在竭力打造书香校园,营造读书氛围,引领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成才报国……可是,全体师生努力了一学期,临未了,校园奖台上却摆满了鱼肉,这不啻是给师生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当学生一个个喜笑颜开拎着鱼肉回家,吃饭时大快朵颐,满嘴流油的时候,他们心中会想些什么呢?他们一定会想,今后要好好学习,下次再领一块更大的猪肉!
“努力学习就有肉吃”,如此奖励不妥当,会走向奖励初心的反面?天天想着领猪肉的学子们,心中还有装载远大梦想的地方吗?除了关心“己事”“家事”,“国事、天下事”还会“事事关心”吗?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学生进行“努力就有猪肉吃”的奖励实在不值得提倡!
(作者,李玉柱,本文为 平湖一柱 原创作品,欢迎指导,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