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个孩子中最得父亲喜欢的袁克定,父亲临终前为何说:克定害我

1916年袁世凯在举国讨伐中黯然离去,皇帝美梦只做了83天,而长子袁克定也被打上了“欺父误国”的标签,而袁世凯在临终前曾说了句:克定害我。

自打袁世凯死后,袁家也走向了衰落,而过惯了优渥生活的袁克定也陷入了经济窘迫的境地,只能选择寄人篱下的生活,借住在表弟张伯驹家中。

在《往事不寂寞》中,作者用记实的方式记录了晚年的袁克定的生活状态:

干瘦、矮小,穿一身长袍,戴一瓜皮小皮帽,拄着拐杖,走路一高一低瘸得厉害,是一个脾气有点怪的老头。

这是袁克定晚年无依无靠的生活写照,甚至到了吃烂菜叶子的境地,而没有了之前的风流倜傥与风光,可谓是晚景凄凉。

袁克定的儒雅与心计

袁世凯一共有1妻9妾32个孩子,长子袁克定是袁世凯原配夫人于氏所生,因为母亲是财主的女儿,家里虽然有钱,但不识字,也不在懂礼节,所以并不没有得到袁世凯的宠爱,不过生的儿子袁克定倒是深得父亲的喜欢。

袁克定生于1878年,字云台,号慧能居士。虽然母亲并不受父亲待见,但他自小跟着父亲去朝鲜及山东等各地,后又留学德国,对于官场十分熟悉,因而也很有政治野心。

只不过袁克定话不是很多,但却能揣测父亲的心思,无论是父亲心里想什么,他都了如指掌。可能正因为母亲并不受宠,袁克定则更要争气。

他既不抽烟,对人也十分和善,与人交谈时,还微微欠身表达尊敬,再加上平时也喜欢看书,有时候也会翻译一些文章,颇有知识分子的儒雅。

只不过越是表面上看着和气的人,越是不动声色地“下套”。就像他一直对父亲鼓吹帝制一样,他深谙父亲担心“袁家男人活不过60岁”,所以总是用各种方式来暗示父亲,只有做了真命天才,才能有所谓的祥瑞。

这样看来,袁克定表面上是为了延续父亲的寿命,实际上是为自己博得更多的权力,这是他自己的抱负与野心,也是他表面儒雅背后的目的。

欺骗父亲,实则是为了权力

为了让父亲相信只有掌握了政权才能延续生命,袁克定一方面在心理上找到袁世凯的“七寸”,一方面又伪造了《顺天时报》,把报纸上反对袁世凯的内容,都改成支持袁世凯称帝,而这份报纸则是袁克定自费印刷的。

从这个找事上也能看出袁克定为了让父亲按自己的意愿去夺取政权,不惜用骗的方法瞒着所有人,甚至愿意自费3万银元购买印刷设备,每天都按报纸内容进行调整,而把那些反对袁世凯的人以及劝告他的意见统统都不提。

这也导致了袁世凯对于形势估计的失误,在他心中他认为是得民意的,而且看到的都是支持他的消息,所以特别开心。

然而活在“自欺欺人”之中的袁世凯根本不知道外面真实的声音,所以就有了一意孤行,就有了意料之中的失败,最终在临终前说:克定害我。

这也能看出袁克定的确是一个心思缜密和心计颇多的人,为了让父亲相信他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不惜花大价钱制造假的新闻。看似是孝顺,不想让父亲失望,其实是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

作为“大皇子”的袁克定,一旦父亲能掌权,而这种权利也相当于是是自己的,而父亲所做的一切,对他都有利无害,所以他才会瞒着父亲不让他知道真实的情况。

这样看来,儒雅和懂事,待人和气的袁克定实际上做的每件事,都有着自己的用意与目的。

从心理学上来看,或许只有权利才能带给他安全感。作为一个亲生母亲并不受待见的袁克定,看了太多没有权力、得不到宠爱的父亲的孤苦伶仃,而当没有靠山时,他只能自己奋发图强。

他的不争不抢,随和与温和,只是原生家庭带来的本能反应,而为了能掌控生活,唯一只能靠权力来为自己保驾护航。

晚景凄凉的生活令人唏嘘

尽管袁克定有着学识的广博,也有着一身的傲骨,最终在父亲死后也分得了大量的遗产,但作为家境优渥的公子哥,他自打离开了父亲的庇护,还是花钱如流水,但最终没有生活能力和赚钱能力,所以无法生活长久。

随着父亲留下的钱很快就花完了,最后只能靠着典当为生,生活不下去的时候,又借住在表弟家。

只不过袁克定尽管落魄,还有着傲骨,当时他很缺钱,但也没有选择去做汉奸,而是登报声明说自己身体有病,所以对一切事都不闻不问,并拒绝见宾客。

而袁克定的做法也让表弟张伯驹对他有了好感,于是主动将生活潦倒的袁克定接到自己家,并给他找了一份工作,每月有五六十块的收入。

不过袁克定做得好的一点是,他并不愿意白住在表弟家,而是一发工资就把钱当作生活费交了。这也说明袁克定还是一个很有骨气的人,并不愿意占别人家的便宜。

对于袁克定来说,他有着一个不被宠爱的母亲,也有着处处不找事的小心翼翼,但正是这种防范意识,让他的求生能力很强,同时心思也十分缜密,这也导致了他不断用野心来增加自己的安全感。

或许每种性格的产生,每个人生命运的纠缠,都是源于各种生活之下的无奈,就像那句话所说: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