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饮用法之一:治吐后胃虚停饮,心下胀满。胃疼,恶心数日,大便数日未行。
刘某 女 21岁
2006年2月25日诊:
胃疼,恶心数日,大便数日未行。发病后在校医院治疗数日无效,特返家来诊。脉右沉洪,左沉滑洪,两手均有力。舌瘦微红,苔薄白腻.
处方:
半夏12克 黄连3克 枳实12克 杏仁10克
陈皮10克 茯苓10克 紫苏10克 炒麦芽15克 水煎服 一剂
两月后来诊他病时告:前诊服药后次日痛止,纳增,原大便干燥亦转为正常.
按:上方前六味,余称之为叶氏茯苓饮.该方由古方<外台>茯苓饮化裁而来.<外台>原方由茯苓,人参,白术,陈皮,枳实,生姜六味组成,治吐后胃虚停饮,心下胀满.经叶天士化裁后为半夏,黄连,枳实,茯苓,杏仁,陈皮六味.其半夏,陈皮,茯苓,枳实宽胸降气化痰;黄连苦味以降胃气;杏仁宣肺降气.盖肺主一身之气,胃气下降实赖于肺气之肃降.故宣肺即所以降胃也.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运化必以升清为要,受纳必以通降为先。故叶氏云:“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盖太阴之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始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仲景急下存津,治在胃也;东垣大升阳气,治在脾也。”区别脾胃之不同功能并分别予以治疗,为叶氏在中医临床实践方面最重要的贡献,而叶氏茯苓饮即为通降阳明之主要方剂,习医者不可不知也。该方为叶案应用甚广的基本方剂之一并有多种加减法,学者当于叶案中仔细推求,对比,总结其用法。以笔者经验,大凡胃脘疼痛,胀痞,或剑下按痛,或心下有滞留感,均可加减使用,常有得心应手之效。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