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为何被称为“林怼怼”?只因听她“怼人”太过瘾!

《红楼梦》第一女主林黛玉,江湖人称“林怼怼”。其实,这是读者对林黛玉的爱称,因为听林黛玉“怼人”,实在太过瘾。

初进贾府的林黛玉,是一副端庄典雅的大家闺秀形象,有礼有节,进退有度。贾母问她是否读过书,她最初说自己只读了《四书》。贾母说贾府三春“读的什么书,不过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听了贾母这句话,当贾宝玉再问黛玉读过什么书的时候,黛玉便改了说法,说自己“不曾读书,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

邢夫人留林黛玉吃饭,林黛玉笑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该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只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王夫人告诉林黛玉,以后不要沾惹贾宝玉,林黛玉的回答也非常得体:“在家时,曾听得母亲说过,这位哥哥大我一岁,小名就唤宝玉,虽极憨玩,说在姊妹情中极好的,况我来了,自然只和姊妹们同处,兄弟们自然是别院另室的,岂得去沾惹之理?”

此时的林黛玉,展示出的是自己乖巧顺从的一面。然而,在贾府的时间久了,林黛玉作为“林怼怼”的一面,便有些掩饰不住,怼周瑞家的,怼李嬷嬷,怼宝钗,尤其是怼贾宝玉,更是林黛玉的拿手好戏。从大家闺秀林黛玉,摇身变成“林怼怼”,林黛玉将自己最率真、最伶俐的一面,尽情呈现在读者面前,为大观园的姐妹们,为读者都增加了很多乐趣。

林黛玉的第一“怼”,针对的是周瑞家的。这个贾府中的老奴仆,早就养成了刁滑的处事方式。在她奉了薛姨妈的命令,给贾府的姑娘们送宫花的时候,最后才给林黛玉。林黛玉立刻毫不客气地“怼”她:“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替我道谢吧!”周瑞家的就是众人“刁奴”的代表人物,她的刁滑,势必早就引起了黛玉的不满,所以,黛玉才会因为这件事,让她长长记性。

贾宝玉的奶妈李嬷嬷,也是一位倚老卖老的主儿。她仗着自己的身份,几乎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而她最爱用的招数,就是用贾政来威胁贾宝玉。所以,当李嬷嬷用“今儿老爷在家呢,仔细他问你的书”来要挟贾宝玉的时候,林黛玉忍不住也发了言:“你这个妈妈太小心了,往常老太太又给他吃酒,如今在姨妈这里多吃一杯,料也不妨事,必定姨妈这里是外人,不当在这里的,也未可知!”一番话“怼”的李嬷嬷着急起来,只得讪笑道:“真真儿这林姑娘一句话,比刀子还尖,这算了什么呢?”

因为薛家进了贾府,就开始孜孜不倦地宣传“金玉良缘”,薛宝钗也最爱往怡红院跑,这自然让林黛玉心里不是滋味。所以,当薛宝钗在清虚观看到那个金麒麟,立刻就提起史湘云也有一个的时候,林黛玉终于忍不住了,当众怼薛宝钗:“她在别的事物上还有限,唯有这些人戴的这些东西上,越发留心!”

当然了,林黛玉最拿手的,还是“怼”贾宝玉。贾宝玉探病梨香院的时候,薛宝钗劝贾宝玉别喝冷酒,贾宝玉立刻照办。林黛玉便趁着雪雁来给自己送手炉的时候,暗讽贾宝玉:“也亏你听她的话,我平日里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她说了你就听?比圣旨还快呢!”

贾宝玉写了“绛芸轩”三个字,命晴雯贴在门斗上,笑着问林黛玉:“好妹妹,你别哄我,你看这三个字,哪一个字最好?”林黛玉笑嘻嘻地说:“个个都好,怎么写得这么好了?明儿也替我写一个匾。”林黛玉这话,听起来是在夸赞贾宝玉的字写得好,其实是在暗讽贾宝玉太爱炫耀,和贾宝玉开个小玩笑。

薛宝钗生日的时候,因为史湘云拿戏子比黛玉,林黛玉没有生史湘云的气,反而怒怼贾宝玉:“你还要比?你还要笑?你不比不笑,比人比了、笑了的还要厉害呢!”黛玉这话听起来有点不讲理,贾宝玉什么都没做,为什么比别人的错误更严重?其实,细品之下,才明白林黛玉的话中话,你贾宝玉是谁?是我的知己,是我的爱人,你怎么对我这么不了解?你凭什么认定我会生史湘云的气?我就这么小心眼吗?

刘姥姥第二次进荣国府的时候,给贾府人讲了一个“雪地抽柴”的故事,贾宝玉听见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眼睛都直了。这一切,自然都被林黛玉看在眼里。随后,当大家又商议作诗的时候,贾宝玉笑道:“不如咱们等下头场雪,请老太太赏雪好不好?咱们雪下吟诗,也更有趣了呢。”林黛玉笑道:“咱们雪下吟诗?依我说,还不如弄一捆柴火,雪下抽柴,还更有趣呢!”

在大观园的池塘中,贾宝玉抱怨“破荷叶子可恶,怎么还不叫人拔了去”,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这残荷了。”贾宝玉立刻笑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再别让人拔了去了。”

总之,不管贾宝玉说什么,林黛玉都喜欢和他唱对台戏,有事没事“怼怼”贾宝玉,就是林黛玉最爱做的事。不过,贾宝玉也只吃林黛玉这一套。一段写得很隐晦的爱情,就在林黛玉“怼”贾宝玉的过程中,被咂摸出了甜蜜的味道。林黛玉怼薛宝钗,是对爱情的捍卫;林黛玉怼其他人,则是对自己权益的维护。

大家闺秀林黛玉,化身“林怼怼”,塑造出一个率真可爱的女子形象,颠覆了传统文学中,那些总是端庄典雅、不苟言笑的千金小姐形象,为古代文学作品,增加了趣味性,也可以算的是文学史上的一次突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