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宾作品集
Ilya Yafimovich Repin Идья Ефимович Репин 1844-1930 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是俄国19世纪末最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列宾出生在俄罗斯士大夫哈尔科夫省的楚古耶夫镇。父亲是一个屯垦军军官。全家人在屯垦地辛勤农作,童年的列宾亲身体会到了生活的贫困与艰难。在田埂中,列宾也不只一次亲眼目睹了囚犯如何被驱赶着由此经过,这些印象成为他日后创作的素材。但列宾的绘画才能是受到了在画坊当学陡的表哥影响。表哥时常给他带回一些纸张、颜料、画笔,耳濡目染,列宾逐渐对油画着了迷。 1863年,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移居圣彼得堡,进入圣彼得堡绘画学校学习,1864年转入圣彼得堡美术学院,求学期间,列宾就完成了一系列的肖像画作品,包括《瓦西里·列宾像》、《赫洛博申像》、《舍芙卓娃像》以及《斯拉夫的作曲家》群像,并创作了生动和幽默的油画《准备考试》。 斯拉夫的作曲家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列宾形成自己民主主义题材和现实主义的绘画风格。他认为农民应该成为重点的表现对象。他创作了极具表现力和震撼力的风俗画《伏尔加河纤夫》。列宾当时凭借另一副著名作品《雅鲁女儿的复活》获大金质奖章。 伏尔加纤夫 1870-1873 圣彼得堡俄罗斯博物馆 (局部) 这幅画是列宾在19世纪80年代初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油画中的杰作。是列宾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这是画家亲眼目睹的情景,成为挥之不去的记忆,列宾决定把这一苦役般的劳动景象画出来,狭长的画幅展现了这群纤夫的队伍,阳光酷烈,沙滩荒芜,穿着破烂衣衫的纤夫拉着货船,步履沉重地向前行进。纤夫共11人,分为三组,每个形象都来自于写生,他们的年龄、性格、经历、体力、精神气质各不相同,画家对此都予以充分体现,统一在主题之中。全画以淡绿、淡紫、暗棕色描绘头上的天空,使气氛显得惨淡,加强了全画的悲剧性。 雅鲁女儿的复活 1873年至1876年,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获美术学院津贴,到意大利和法国旅居,并熟知了古代和当代西欧各流派的艺术。在此期间,列宾创作了《巴黎的咖啡馆》、《萨特阔在水晶宫》、《维尔的运石马》、《巴黎郊区》、《捕鱼女》、《巴黎的蒙马特大道》等众多多幅风俗和风景画。 列宾在回国后回到了故乡,创作了《羞怯的农民》、《祭司长》、《眼神锐利的农民》、等代表作品。列宾于1878年参加了《巡回展览美术家协会》,此后埋头于农民主题的创作,如《在乡政府》以及《晚会》,尤其是那些表现当时农民被迫征兵参加俄土战争的题材,如《归来》、《回国,过去了的战争英雄》、《送新兵入伍》等,其大型作品《橡树林中的礼拜行列》和《库尔斯克州的礼拜行列》充分利用了外光的表现手法,表达灿烂的阳光和迥异的人物形象。 油画《库尔斯克省的礼拜行列》是画家列宾在结束了在莫斯科的六年生活后又回到彼得堡,并和斯塔索夫恢复了密切的交往的这个时期创作的。 这是一幅载入俄罗斯史册的作品,通过浩荡的群众性宗教行列,画家描绘了当时俄罗斯社会各个阶层和各种身份的人物群像。戴着头巾、手捧圣像的女地主在行列里的中心。旁边是脑满肠肥的御用商人,他们也满怀着同样的权威意识。傲慢的祭司长身着锦缎祭服留着长胡子走在队伍中间,他代表着一切统治者。 画中不同人物衣着、行为、姿态都各不相同,简直是俄罗斯的缩影。画家的画笔触及了所有人,警官、村长、农民和乞丐挤满了整个画面,他们有着不同的社会心理负担。以地主和祭司为排头的数百人的宗教行列,农民和乞丐只能靠边行走,尤其是在前头刻画一位农民妇女和一位跛子乞丐,那个拿小棍子的当差不准许跛脚孩子走近行列,这一切都将画家的态度明白的表达了出来。 起初画家只重视了场面的光与色彩的表现,托尔斯泰看后指出画中没有重视人物本身的刻画,没有画出作品的基本思想。列宾接受了建议,完成后的这幅作品生动并且深刻的描绘了烈日下行进的群众,在这里光的照射也加强了对人物的形象刻画,并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和时代的本质。这幅画以鲜明的色彩,开放运动的构图,带给了观众巨大的视觉冲击力。 在1882年后,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迁居到圣彼得堡。但在此期间经常到国内外旅行,这段时间是列宾创作的高峰期。但其表现现实,描写革命者的许多作品,不能被沙皇政府的检查机关通过,经常被从展览会上拿掉。这些作品有《押解》、《宣传者被捕》、《拒绝忏悔》、《意外归来》、《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巴黎公社社员墓的年祭》等。 意外归来 1882年 莫斯科特列恰科夫博物馆 这幅画表现一位被流放多年的革命者突然回家的瞬间在他家庭所引起的惊愕反应。这是一个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从室内的摆设和墙上挂的俄国进步诗人舍甫琴科的肖像上,可见画中革命者是信奉民主主义的,他经过多年流放回到家里,以审慎警惕的目光看着家人。这是一位受过折磨但从未屈服的革命家,他从遥远的西伯利亚回来,身着囚衣,已精疲力尽了。画中描绘最生动的是两个孩子,男孩的表情由惊奇转而识别出这位毛胡子就是自己的父亲,他那微张的嘴刚要叫出“爸爸”,而小女孩则显出对陌生人惧怕的神情,这个细节表明这位革命者被捕时,在男孩的幼小记忆中还有印象,而小女孩可能还躺在摇篮中,孩子的两种神态生动地表现出两种符合年龄的表情。母亲的神态与儿子对视,瞬间的沉默之后将爆发骨肉相聚的喜悦。画家曾多次修改构图,最终定下的这个画面选择佣人打开房门,流放的革命者刚跨入室内的一刹那场景,由此而展现的一切如一幕戏剧,画中人物和场景的布局产生均衡和呼应的效果,构成一幅严谨有序的自然场面,富有动感。瞬间的沉默和宁静,可见画家对革命者深厚的同情,对社会和人物深刻的理解,画中每一个人物,既具典型性又有鲜明个性。 列宾在这一时期还创作了大量的肖像画,比如批评家《斯塔索夫肖像》,作家《皮谢姆斯基肖像》、革命家《莫索尔斯基肖像》、外科医生《比罗戈夫肖像》、女演员《斯特列别托娃肖像》等。同时他还为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了一系列的肖像画,有《托尔斯泰肖像》、《托尔斯泰耕地》、《托尔斯泰下棋》、《托尔斯泰工作》等。 在列宾的这幅肖像中,托尔斯泰却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作家的形象,他像一位俄罗斯的勇士和受人尊敬的贤者。 同时列宾还创作了许多大型历史题材的油画,如《索菲亚公主》、《伊凡雷帝杀子》和《札波罗热人给土耳其苏丹写回信》等。 油画《索菲亚公主》是俄罗斯著名画家列宾的肖像油画作品,油画《索菲亚公主》创作于1879年,画作尺寸为201x145.3厘米,油画《索菲亚公主》现收藏于莫斯科特列恰科夫博物馆。 俄罗斯油画家列兵的油画作品《伊凡雷帝杀子》原名叫做《1581年11月16日恐怖的伊凡和他的儿子》。这幅绘画讲述的是16世纪的一个历史悲剧。 伊凡雷帝是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位沙皇,从历史的角度看他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虽然遭众人反对,但他仍大力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利于中央集权的改革。这些举措备受彼得大帝的推崇。但伊凡雷帝生性残暴,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他听信小人谗言,怀疑自己儿子图谋篡位。在一次与儿子的争吵中,伊凡雷帝使用权杖击中儿子的太阳穴,导致儿子不幸身亡。 画家以这个悲剧场面作为描绘对象:沙皇在深红色的地毯上,紧紧搂抱着鲜血如注、因自己而丧命的儿子。在伊凡雷帝的瘦脸上,瞪着两只惊恐万状的大眼珠。像是在后悔,又像是在祈求儿子不要死,我们从中看到的是那种不可逆转的弑子之痛。画家通过该作品,一方面,预示伊凡统治濒临灭亡,向世人展现残暴的沙皇注定要失败;另一方面,也展现出人类情感的复杂性,人性和兽性交织在一起。俄国文豪托尔斯泰看到这幅作品后称赞道:“好,太好了,技艺那么巧妙,又不露痕迹。” 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在90年代深受象征主义的影响,绘画风格也明显借鉴了印象主义画派的外光效果。其中作品《多么自由》和《果戈理焚稿》明显具有象征主义的倾向。当时的俄罗斯正处于革命时期,列宾也创作了许多描写当时情景的作品,如《红色葬礼》、《在沙皇的绞架附近》、《驱散示威游行》、《1905年10月17日的示威游行》等。 果戈理焚稿 1905年10月17日的游行 由于在1917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列宾居住的圣彼得堡郊区被划归芬兰。虽然列宁和伏罗希洛夫曾盛情邀请他回国,但那时的列宾已到晚年,体弱多病,最终在芬兰去世。 列宾是一位勤劳的艺术家,蒲宁曾在他的散文里有过这样的真实记录:他偌大的画室,即使是冰天雪地也是完全敞开着窗户,呼吸着清爽的空气,他热情的拥抱诗人和作家,拥抱俄罗斯大地的一切。他不抽烟,不吃荤,像个虔诚的清道夫一样囊括着生活和艺术的点滴。他保持了十年如一日强烈的工作激情和创作欲望,无论他的身处何处,那里的人和景物都会被他记录在速写中。他捕捉了生活的每一朵浪花;挖掘了生活的每一条潜流,研究它们的真正底蕴。仅列宾速写本就有好几箱子,这些成了他创作素材的丰富宝库,从这里,他的每一幅创作作品就像不择地而流的泉水一样,不断涌现。 查波罗热人给土耳其苏丹回信 1881年 俄罗斯特列恰柯夫博物馆 这幅画中,描写的是1657年土耳其苏丹王默罕默德四世,向查波罗什人发出最后通牒,命 令他们缴械、投降。这幅通牒激怒了热爱自由的扎波罗什人。他们团团地围在首领谢尔科和文书周围,以豪迈的气势,轻蔑的口吻,写信回击土耳其苏丹王。 (局部) 画中所有的人都在笑,但是由于画中人物地位、出身、个性不同,笑的姿态和神情也各不 相同,可以说是一幅人类笑的百科全书。画家为了创作这幅作品,走访了查波罗什人生活过的地方,不仅研究他们的史料,还画了许 多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道具和饰物,借以展现俄罗斯民族的伟大精神和文明传统。列宾在画面前景突出描绘两个背向观众的人物,在他们的背后和腰间配有许多小道具,这种精微的配 物既反映查波罗什人热爱生活富有生活情趣,也深刻包含一个哲理,即俄罗斯的哥萨克人有 着自己的文化传统,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整体地向世人展现一个民族的精 神形象——他们是不可征服的。列宾在谈到这幅画的构思时曾说过:“我们的查波罗什人使我高兴的地方就是自由,他们创 造了平等的兄弟友谊来保卫自己的信仰和人格的最高品格。这些小股民族的勇士们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保卫欧洲抵御东方的掠夺者,而且倾情地哈哈取笑东方掠夺者的高傲。 他也曾经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被尖锐敏捷的瓦西里耶夫当即指出:“劝善性的绘画不会得到更多的效果。”列宾听了他年轻的同行与朋友的忠告后,才从俄罗斯诗歌《伏尔加船夫曲》等作品中领悟到更深层次的艺术内涵,从而创作了《伏尔加纤夫》。基于这种成熟的艺术思想,为了创作《查波罗什人》,他不仅收集和阅读了大量有关史料,并且几次深入到乌克兰查波罗什人的故乡去,考察风土人情,画了许多人物形象以及服饰、物品与武器的素描。《查波罗什人给土耳其苏丹写回信》的最后完成,经历了十二年光景,光是其中一个人物形象,就占用了画家两年的时间,可见其认真。 蜻蜓(列宾女儿的画像) 1884 俄罗斯莫斯科特列季亚科夫博物馆 《蜻蜓》是画家列宾野外写生的油画作品之一。尽管绘画使用的色彩很节制,但依然给观者以丰富多彩的感觉,使画面充满阳光和空气感。列宾的这类室外写生作品,尽量保持人物的自然灵性,以非同寻常的技法,真实朴素地描绘了与自己身边的人物形象。画中这位活泼可爱的女孩是画家的女儿列宾娜。 他和米开朗基罗等艺术大师一样,一生不知疲倦,勤于艺术探索与创作实践。在列宾看来,所谓灵感,不过是对辛勤劳动的一种报酬。他在晚年时说过:“在努力了八十年之后,才有了意外的发现。”他对艺术的要求非常严格,几近于苛刻。“不应该是那样的!”几乎成了他对待自己作品的口头禅。——常年不断地劳动、劳动、再劳动几乎成了他生命的唯一存在方式。晚年的他,因为右手的疾病而逐渐干瘪、瘫痪。失去工作能力的列宾并没有消沉和放弃。恰恰相反,他以不屈的精神,勇敢地面对挑战。他把调色板用绳子吊在自己的脖子上,用左手继续从事绘画。他这种对艺术的巨大热情,似乎不但可以克服衰老,甚至可以战胜死亡。 高尚的精神无疑是其作品的灵魂,高超的绘画技巧无疑给其作品赋予了雕塑般坚硬的外衣。正因如此,它们成为人类文明经久不衰的经典艺术。 《米拉的圣尼古拉斯拯救了即将处死的三个无辜的人》(Saint Nicholas of Myra saves three innocents from death)。米拉(Myra)位于土耳其,基督教的圣人,圣尼古拉斯(Saint Nicholas,270-346年)曾担任米拉的主教,他经常做善事,甚至悄悄的做好事而不宣扬,例如圣诞节悄悄送出包着礼物的靴子等,所以被誉为“上帝的礼物”。最后,圣尼古拉发展成为现在的基督教中的“圣诞老人”(Santa Claus)的原型。 《国家杜马庆典》(Ceremonial session of the State Council )。议会在俄国称为杜马。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