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评价诸葛亮:不会打架,更算不上军事家

粟裕是解放军中的“战神”,在历次战争中取得过辉煌的战绩,曾经一手导演了孟良崮战役,全歼国军王牌美械整编74师,逆转了整个解放战争的形势。

粟裕从小爱看《三国演义》,对当中的人物也非常痴迷。但是,他对诸葛亮的评价并不高,在《粟裕研究文萃》一书中,直言诸葛亮“不会打仗”,算不上军事家!

位居共和国大将之首的粟裕,为什么会对古代声名卓著的诸葛亮如此轻视?

孟良崮战役

声名显赫的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期蜀汉的相国,时人送“卧龙”的称号,被认为是可以“安天下”的肱股之臣。诸葛亮最大的功绩,就是带领着刘备一路力挽狂澜,从当初的一无所有,到蜀汉建国坐稳了地盘,成为“三分天下”的势力之一。

他很有大局观,在隐居时就已经认清天下局势。及至刘备向他请教,便以《隆中对》作答,提出占据益州、守住荆州、联合孙权、北进中原的政策,与后来历史的走向几乎一致,不得不佩服他的眼光。

展开剩余87%

治理国家方面,《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给予了他极高评价,认为诸葛亮“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在他的管理下,整个蜀国“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

加之诸葛亮本人的人格魅力,不仅蜀国人对推崇有加,就连统一天下的司马氏,也非常尊重这个昔日的“对手”,即使已故多年,仍然追封他为武兴王。此后历朝历代,诸葛亮的地位越来越高,在各地祭祀的武庙中,一直稳稳位列“十哲”之一。明太祖建历代帝王庙,诸葛亮成为为数不多的从祀名臣。在历代贤臣良将中,诸葛亮排位极高,历来享有着不错的声誉。

诸葛亮

诸葛亮的战绩

虽然诸葛亮也是一名“军事家”,但纵观他的一生,几乎没有参加过非常大型的会战。《三国演义》当中描述的“赤壁之战”,诸葛亮有很多的戏份,又是“草船借箭”,又是“巧借东风”,其实历史上都是不存在的,是罗贯中根据民间传说进行的附会演义。

赤壁之战中,诸葛亮最大的贡献,就是促成了孙刘联盟,真正的战斗进程,跟他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他一生的军事成就,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率领张飞与赵云进攻刘璋的巴郡、广汉、蜀郡,两年间连克四十一城,为刘备建立江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个阶段就是守土扩疆,收复南中五郡,并降伏孟获,取得城池五十一座,稳定了蜀国周边的环境,积累了参与中原争霸的资本。

第三阶段就是北上伐魏,前后一共进行了五次,一直打到了陈仓,但未能再前进一步。魏将司马懿采取了避战不出的策略,硬生生拖死了劳师远来的蜀军,诸葛亮也死在最后一次征伐的途中,结束了他充满传奇的一生。

赤壁之战

谨小慎微的诸葛亮

《三国演义》将诸葛亮塑造成善用奇谋的军事天才,羽扇纶巾、谈笑风生,决胜于千里之外。实际情况恰恰与此相反,诸葛亮一生都是稳扎稳打的。虽然后期伐魏是以弱攻强,但依然经历了长期的准备,每次发兵都动员了十万以上的兵马,相对司马懿的军队并不处于下风。

类似于“空城计”这样的军事冒险,显而易见不会出自诸葛亮的手笔。当时的蜀国大将魏延,曾经提出过“子午奇谋”,即从一条子午小道,发动令曹魏意想不到的奇袭,一路攻向关中,直捣黄龙拿下长安。然而诸葛亮认为这个计划太过于冒险,并未给予认同。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诸葛亮谨小慎微的性格。

正是由于战术思想上的保守,粟裕对其进行了批评:在当时魏强蜀弱的形势下,不应该在正面相持、缓慢推进,而应该采取更加出人意料的战略。

粟裕

以弱胜强的粟裕

反观粟裕,则是在近乎不可能的情况下打出一片天地。眼看着第五次反围剿即将失败,中央苏区派出了仅有6000人的红七军团,北上开辟新的战场,说白了就是作为炮灰去吸引火力。这部分红军的装备极其差,大部分使用的还都是冷兵器。

在浙江、安徽的山区遭遇了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很快被打得一败涂地,最后粟裕仅仅带着500人,逃向了深山老林。

就是靠着这500人的班底,粟裕在农村开展“打土豪、分田地”运动,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并发展壮大了自己的力量。等到抗日战争爆发,粟裕成为新四军第一师师长,战争中他的战术素养、战斗意志得到进一步增强,取得的战果也是可圈可点。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羽翼成熟的粟裕终于露出了锋芒,不仅抵挡住了国民党向华东解放区的疯狂进攻,取得苏中战役的七战七捷,又在宿北、鲁南战役、莱芜、泰蒙、孟良崮等地展开决战,歼灭了国民党大量有生力量。后来又指挥了开封战役、淮海战役、上海战役等,打出了战争史上堪称教科书式的决战。

粟裕指挥的战斗,很多都是“以少胜多”。苏中战役,以3万对阵敌人12万;豫东战役,以20万对阵敌人25万;淮海战役,以60万对阵敌人80万。在劣势兵力下,粟裕运用得当的战略战术,集中优势兵力围点打援,才能取得如此多的胜绩。

粟裕

战场的抉择

如果采取诸葛亮稳扎稳打的战术,华东野战军几乎很难与国民党军队抗衡。

国民党在抗战中得到了美国的支持,装备了大量美械,并得到美国的各种支持。又接受了投降日军的武器,甚至直接将日军编入作战序列,为了掠夺地盘无所不用其极。

解放军在完全劣势的装备下,只有采用合适的战术方法,才能扭转劣势。他们创新了很多的有效打法,如穿插迂回战术:“以迅速勇猛之穿插,插入敌后,分割围歼之。”打得国民党军队异常难受。又如解放军集中优势兵力,实施大规模包围作战,有效歼灭了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成为屡试不爽的必杀技。

以至于在朝鲜战争中,人民志愿军延续了“优良传统”,对二战中不可一世的美军,造成了不小杀伤,让他们重新认识了中国陆军的实力。

诸葛亮的真实成就

相比于战场上的成绩,诸葛亮在军事理论上的成就,则更为亮眼。亦将亦相的诸葛亮,在如何用兵、治军上,也很有自己的见解。《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向晋武帝司马炎送呈《诸葛氏集目录》,当中就有《兵要》、《军令》等篇章,至今仍然留存“兵要十则”、“军令十五条”,是我们研究他军事思想的重要材料。

诸葛亮非常强调军队的“教化”,指出要用“忠、义、礼、智、信”的思想来“武装”将士们的头脑,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无往不胜。同时还要赏罚分明、严明纪律。在这一点的执行上他是相当坚定的,被他寄予厚望的马谡,在失掉战略要地街亭后,即便非常不忍,诸葛亮依然对其加以军法。

对自己也是严格要求,当第一次北伐失败时,他主动上疏自贬三级,体现了他对“纪律”的严苛。在战法上,诸葛亮也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要善于洞察敌人动向,熟悉地形、地势的危险,进而化被动为主动;部队进退掌握好时期,对艰难危险要充分估计;攻防作战,要充分调动士兵的积极性……

在阵法上创制了“八阵图”,武器装备上研发“诸葛连弩”,诸葛亮的这些贡献被后人推崇备至,唐代大诗人杜甫也写下“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的缅怀之句。

八阵图

诸葛亮与粟裕,谁更具有竞争力呢?

如果非要做一个类比,那么诸葛亮就好比体制内的优等生,一切都是稳扎稳打,按部就班地工作、升职,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粟裕则更像一个创业的人,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体会出各种各样的人生百态。

在粟裕的战争生涯中,只有胜利这个唯一的选项,其他任何结果都意味着失败和死亡。为了胜利可以使用一切的手段,在这条道路上,并没有任何的“战法”可言。这是他早点在安、浙一带参加游记的经验,也是一条无比残酷的“丛林法则”。

诸葛亮眼中的“胜利”,仅仅是完成“先帝遗志”,北上伐魏、统一中原,进而光复大汉的声威。但这似乎只是他个人的选择,他以一己之力完成了五次北伐,其实当时蜀国,无论朝野上下,对诸葛亮的雄心壮志并没有太多的兴趣,他死后,“主和”的声音立即占据了主流。

诸葛亮剧照

他们的比较,其实根本不在一个赛道。让粟裕去到蜀国,他能否摆平后主、笼络群臣,消弭各式各样的矛盾,让国家上下齐心协力,这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同样,让诸葛亮去打一场兵力悬殊的游击战,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呢?

历史已然过去,只能任由后人评说。

文/陈昱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