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胶东人的“大年三十”,春联、家谱、烟花、团圆饭
今天是大年三十,首先向各位朋友问声好,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大吉。本次更新的时间之所以比较晚,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大年三十的白天是忙碌而有条不紊的,男丁要贴春联、请家谱,妇女则要包饺子、做团圆饭,很多朋友都是到了这个时候才有闲暇看看手机;第二,为了尽量体现胶东地域的广泛性,我们在等待不同县市区的朋友传来各自家乡的图片,一直到晚上八点才开始整理。不过,正所谓“好饭不怕晚”。下面这组图片,包括栖霞、福山、海阳、莱阳、平度、文登、荣成等地点,涵盖贴春联、请家谱、放烟花、吃团圆饭等场景,虽然在县市区的数量上还有待增加,但大体也能呈现出胶东的过年习俗了。接下来就跟随镜头,从上午到晚上,看看胶东人的“大年三十”。
大年三十的上午,家家户户就会“新桃换旧符”。在贴春联的习俗上,胶东半岛的不同区域也略有不同。有的地方会提前一天贴,有的地方就是大年三十上午贴。有的地方要挂门钱,有的地方则不挂。上面的图片,一个是福山,一个是莱阳,在挂门钱方面就有不同。但无论如何,都是同样的喜庆。贴春联的传统方式是打浆糊,不过近些年来随着生活条件的提升,胶东农村的新式房屋大量采用瓷砖、合金还有玻璃门,因此贴春联的时候也会用胶带。
贴春联的顺序是由外向内,屋内和窗户一般会贴形式比较新颖的福字装饰,比如图中这位小女孩拿的这种。她站在老家的炕上,看样子是准备把福字贴在卧室。
贴好春联之后,就要请出家谱了。有的地方是阖族一起供奉,有的地方是不同分支各请挂谱。族谱前的供桌上要摆放好供品,胶东不同县市的枣饽饽做法虽然不同,但上供时的摆放方法却是统一的,都是三个在下,一个在中间朝下,最上面再摆放一个,五个枣饽饽是一组。图中是荣成马草夼村彭氏族人的祭祖供奉场景。
贴好春联,请出家谱,在吃中午的团圆饭之前,还有个放鞭的环节。不过,因为白天的鞭炮视觉效果不如晚上,这里就给大家看看小孩子放摔鞭的场景,重温一下自己童年的记忆。
再下面就是大年三十的中午饭了。严格来说,在胶东乡村的风俗中,大年三十中午饭的地位远远高于晚上的饭。“年夜饭”这个概念主要是在城市里比较流行。现代社会多元发展,对于这些也没有硬性规定,一家人开开心心、团团圆圆就好。在胶东人的“团圆饭”当中,鸡、鱼、虾、蛹出现的频率是相当高的(有鸡有鱼,吉祥如意,年年有余)。当然,不同区域也有自己的独特风俗,前面也介绍过莱阳等地过年吃笋(重大场合都有这道菜)的习惯,正所谓“一鸡二笋三大肉”。而在靠海比较近的村庄,海产品的比例自然也就更高。
上面这几张图片就是来自不同县市区的团圆饭场景。根据家口的大小,饭菜的数量不尽相同,但都很温馨。仔细看的话,第二张图片中有一道菜是笋,这张图片就是莱阳山前店镇一位朋友拍的。
在众多的团圆饭图片中,有一张比较特殊。上面的图片拍摄地点是北京,主人公是一对胶东小两口和他们的孩子。今年他们就地过年,没有回到老家,但还是尽量按照老家的风俗准备了大年三十的中午饭。小两口当中,丈夫来自栖霞市的桃村镇,而妻子来自海阳市的朱吴镇。两人同在北京工作,相识相知,构建起了一个胶东家庭。
吃了大年三十中午饭之后,下午略作休息(妇女们这时比较辛苦,还要包饺子),就要准备进入除夕夜了。夜幕降临,烟花也格外的绚丽耀眼。
而点亮灯笼之后的祠堂,也更显庄严肃穆。图中是威海文登柳营的丛氏宗祠。丛氏是一个很有胶东特色的姓氏,民间有“天下丛氏宗文登”的说法。根据族谱记载,文登丛氏为西汉名臣金日磾之后,魏晋之际避乱迁居胶东半岛,改姓为“丛”,此后千百年逐渐繁衍为胶东望族,明代有名人丛兰。
刚才看到的是祠堂的场景。这张图片是供奉在家中的族谱,到了晚上也要燃烛进香。
此时,透过窗花拍屋里,更能显示出除夕夜一家人团团圆圆、其乐融融的感觉。吃了过年的饺子,接下来就要团圆守岁、辞旧迎新了。因为特殊的情况,不少胶东游子可能都没有回到老家过年。思乡之情,人谁无之?好在如今联系方便,虽在千里之外,只需一声问候,就可两头温暖。在此,也祝愿他们在外平安幸福,期盼未来海清河晏,下一个春节,大家都能过一个团圆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