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人力车夫有多惨?学者:一般活不过40岁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各色行业,存在于这形色的世界,朝九晚五,华灯初上,披星戴月,用各类的分工运行着时代的美轮。体力劳动,脑力付出,每个人用自己的所有所学来存在于这社会,相比于日复一日的白领,体力劳动则更加显得劳累和辛苦。
在近代,就有一个职业曾经是无数人的噩梦,它广泛地存在于各类文学作品之中,担当着不痛不痒却不可或缺的角色,这就是在民国时期得到广泛发展的人力车夫。在城市中穿梭的他们进行着无比辛苦的体力活动,却只能得到极其微薄的收入。
生活悲苦,命运多舛。民国时期的人力车有多惨?大抵如此,有学者指出:他们一般活不过40岁,劳苦却薄命,令人唏嘘不已。
东洋传入,民国兴起
中学时期,《骆驼祥子》让我们知道了一个在当时社会底层苦苦挣扎,最后却依然沦为行尸走肉的苦命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生活,但真实的情况往往更加鲜血淋漓,惨不忍睹。祥子的形象正是当时无数普罗大众的真实写照,也是那些人力车夫的惨淡结局。
人力车起源于日本,清朝的光绪年间传入中国,首先在宫廷中得以使用,慈禧太后就曾经乘坐过中国第一辆人力车,之后不久,人力车便在中国的各大城市风靡而起。一时间,大量的人力车出现在街道上,形成了未曾有过的壮观景象。
人力车的出现也自然催生出一个新兴行业——人力车夫,而作为贫苦百姓无奈之举而去寻找的活计,这个职业必然带着汗水和血水,也是悲惨现实的照映。
人力车夫的下场,往往不堪而垂老惨淡,不仅筋骨软烂,体力尽失,甚至可能早早透支完自己的生命,众人倒下摊出灯火车水马龙,这是民国时期最骨感的现状。
生活贫苦,身体摧残
《骆驼祥子》中,老舍笔下的祥子受尽了摧残,来自乡下的他为了谋生选择了车夫的职业,却在大城市中堕落结束,压榨他的不仅有车行,还有民国腐败的苛捐杂税。除此之外,当地的地头蛇之流,也经常欺负这些劳苦的车夫,这是最真实的写照。
马扎亚尔曾经将人力车夫比作 “牲畜式的劳动”,在他看来,这是在践踏人力车夫的灵魂和人格。马扎亚尔的话直接点明了人力车的辛苦,但队伍几十万的人力车夫来说,这是万般无奈,别无他选的谋生之路,流民无奈,选择路窄,无可奈何,只能借以来谋生。
1935年《东方杂志》中报道,各大城市人口极速暴涨,有大量的农民涌入,但自身工业的枯萎使得大量的工人失业,相比较于流落街头,拉洋车反而是更能维持生活的选择。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城市中的交通方式与工业革命的方向背道而驰,走上了人力大行其道的道路,不仅没有受到汽车和有轨电车的影响,反而洋车数量仍在不断上涨。但与行业光速发展对比的,是车夫们日渐惨淡的生活状况。
车夫大多数都来自农村,他们是破产的农民,担负着不堪沉重的赋税,在毫无背景的情况下来到陌生的城市,对于他们来说可以选择的空间实在太少。本以为跳出土地的束缚,迎接新的阳光,最后却是走向更加凄冷的深渊。
他们之中很少有能安稳的度过一生,有学者曾经说过他们一般都活不过四十岁,实为残酷人生。真正让他们活不过40岁的,则是精神和身体的双重打击。首先车辆的供应就是一大难题,供求关系的变化影响着他们的生活。
随着人力车夫源源不断到来,车辆数量已经跟不上人数的增长,一般的车经常是两人共同使用,还有部分的车三人甚至四五人合用,这四五个人的全部活计都来源于这一辆小小的人力车。
而对于普通的车夫来说,妻子儿女也全部依靠他的身体,这样算下来,一辆人力车竟承载着近20人全部的生活希望。
学者通过对当时数据的分析,发现很多人即使四五人合作也难以找到人力车。而想要借此谋生,首先要给车行老板塞钱,上下打点,分文未得而已然负债累累。对他们来说,拉车既要供养一家人的生活,还要拿出来还债,这对于车夫是深度的压迫和挤轧,对他们的身心都是极度的迫害。
而对车夫更直接的伤害,便是他们苦不堪言的生活状况。严寒酷暑,冬雪夏雨,无论什么恶劣的环境下,人力车夫都要走出家门,背负着沉重的大山,来维持自己的生活。
由于马路条件的糟糕,人力车夫的肺部饱受煎熬,不仅有大量的尘土进入肺部,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还有长时间高强度的使用,让他们30岁的年纪却是超过60岁的身体。
心灵上和身体上的双重摧残使得人力车夫的命运十分悲惨,看似轻盈的步伐却沉重似铁,背负大山,在几年之后,步自己前辈们的后尘,倒于大街或者病魔缠身。
学者们曾经就一个倒在实业部门口的案例分析,年约40岁的人力车夫暴毙于街头,经验尸为因病身亡。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高强度的工作让他们只能维持5-6年,最多不超过10年,之后身体便会急转直下,从此被车行淘汰,在四十岁的年纪便匆匆告别。
活力不再,悲剧收场
对这些车夫来说,梦想实在太过于遥远,甚至生活下去都是如此的艰难。在那样的旧社会,理想和现实就是如此无情冷漠,即使他们是被形容为了“牲畜一般的工具”,也无他选,只能前赴后继,在无奈中艰难生活,或许阳光短浅,命运难料,但已经是最好的结局。
抗战胜利之后,人力车逐渐消失,最终不见于马路之上,这个曾经背道而驰的产物也终于离开了历史舞台,这是时代的进步。
如今的我们也只能在网络和文字中依稀找寻到一些残留的碎片,去了解那些底层的人力车夫,他们究竟如何悲惨的命运,以及活不到四十岁就离世的悲剧,这些也都随着时代的云烟慢慢散去,恍然留存在过去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