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莹莹:浮生难去食

在杜诗中,形形色色的饭食生动地描绘了诗圣的旅食生涯。这些诗从细节之处反映出杜甫的状态和心态,折射他的心灵苦旅。在横纵两个方面的探析中,我们可以以小见大,对杜甫的精神世界有进一步了解,对杜甫的心灵苦旅有更直观的感受。

一、从系年来看杜甫的饮食相关诗篇

1.“记一不识十”(712-735)

有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杜甫十九岁开始漫游。这一时期他的作品不多,也未涉及饮食题材。

2.“快意八九年”(736-745)

二十四岁的杜甫回到长安,科考不第,在长安寓居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诗人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平民生活有深入的认识。公元744年,杜甫与李白相遇了。他写下“野人对膻腥,蔬食常不饱。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赠李白》)此时的杜甫见到朱门大户锦衣玉食,而自己食不果腹,内心颇为不满。

3.“骑驴三四载”(745-749)

在奸相李林甫的操纵下,“野无遗贤”的阴谋让再次参加科考的杜甫求仕无果。他失望沮丧,写下 “骑驴三四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青年时期的豪情,在到处碰壁后化为一腔牢骚愤激。在饮食方面出现了对“残杯与冷炙”的刻画。诗人以落魄的饮食体现当时状态之失意。

4.“陵厉不飞翻”(749-752)

40岁的杜甫穷困潦倒,还卧病在床,所幸有友人扶助。他在《病后过王倚饮赠歌》中写道“长安冬菹酸且绿,金城土酥静如练。兼求富豪且割鲜,密沽斗酒谐终宴。”此诗写赠饮,罗列香粳、冬菹、土酥、美酒来展现食物的美好。王倚“力致美肴膳”的深情厚谊让杜甫倍感温暖,病好了大半。这首诗也折射出杜甫当时的困顿愁苦。久久未尝饱餐的诗人,面对友人热情款待的美食,心情畅快又满怀感动。

5.“东胡反未已”(752-758)

时年乱世,及安禄山军临长安,杜甫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755年,44岁的杜甫写下《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劝客驼蹄羹,爽橙压香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诗歌落脚饮食,展现贵族与平民生活的巨大落差,讥讽王公贵人穷奢极欲。字里行间尽是心中的愤怒呼喊。在这霍乱期间,友人的帮助对潦倒的杜甫来说,犹如雪中送炭。这一期间,饮食对诗人来说是珍贵的馈赠。他在757年写下《雨过苏端》:“也复可怜人,呼儿具梨枣。浊醪必在眼,尽醉摅怀抱。”苏端也是可怜人,仍倾情为杜甫提供“梨枣”“浊醪”等食物,物虽贱,情真切,让诗人感怀良久。

6.“一岁四行役”(759-761)

759年,杜甫携妻儿长途跋涉去成都。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他经历了草堂幽居、间或出游、梓阆流寓、重返成都等曲折过程。但这对于一生飘零的杜甫而言,已是少有的岁月静好的时光。草堂期间,杜甫创作270多首诗,其中大量涉及饮食题材。

开始田园生活的杜甫种蔬菜瓜果,還种药。“挂壁移筐果,呼儿问煮鱼”(《过客相寻》)“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宾至》)无不生动地写出了此时杜甫安居的状态和闲适的心态。草堂偶尔有客来,诗人会倾其所有热情款待。数首饮食题材诗萧淡婉丽,富有生活情趣,表现出诗人对当下安定闲适的田园生活的自足心态。

“邻家送鱼鳖,问我数能来”(《春日江村五首》)“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野人送朱樱》)从饮食的相互馈赠,展现出杜甫和睦的邻里关系。他感怀亲友邻里的关爱,把恩情都写进诗篇中。例如,“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酬高使君相赠》)一诗,平淡诗句中饱含着作者的款款深情。

尽管草堂相对安定,杜甫的生活依旧穷困潦倒。“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客至》)写出了杜甫的窘境。有心想要款待客人,无奈家徒四壁,只有陈酒招待。杜甫更在《百忧集行》中直接写道:“痴儿未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如此看来,此期间一家人仍在忍饥挨饿,在饮食这方面未能饱足。

7.“何地置老夫?”(762-770)

这是杜甫人生最后一个阶段,诗中鲜有涉及饮食方面,多抒发政治感悟。770年4月,诗圣杜甫走完了一生。

二、杜诗中饮食的具体内容及其分类

杜诗中的饮食内容多种多样,精细佳肴有之,粗茶淡饭有之。现按饮食的具体内容稍事归纳,分成如下几个方面。

一类是偶尔为之的陪宴中的佳肴。“鲜鲫音丝脍,香芹碧涧羹”(《游何将军山林》)呈现佳馔的做工精细;“饭抄云子白。瓜嚼水精寒”(《与鄠县源大少府宴渼陂》)可见食材上等;“酒肉如山又一时”极言佳肴数量之多。杜甫在觥筹交错间,吃过银丝般的鲫鱼,可口的香芹羹,云子白的米饭……

第二类是杜甫的主要食物——充饥粗粮。“野人对腥膻,蔬食常不饱”(《赠李白》)可以看出杜甫食物寡淡且供应不足。但诗人未曾对腥膻之食发出艳羡之词,反倒对粗食十分珍爱。“沉浮乱水玉,爱惜如芝草。落刃嚼冰雪,开怀慰枯槁”(《园人送瓜》)展现出诗人的惜食和满足。

还有一类是诗人自给自足采摘种植的食物。他捡橡实。挖黄独,栽果树。《乾元中寓居同谷县》写道:“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在入蜀途中天寒地冻的山野里,他亲自挖黄独块茎以充饥。定居草堂后,杜甫更是过起农夫生活,种菜种药。“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有客》)典型地写出了杜甫的农夫心态,对食物一贯珍惜,对自己种的菜尤为重视。

杜甫的饮食内容反映着他的人生状态。尽管时常堕入饥肠辘辘的逆境,杜甫仍相信着生活会有起色,在困顿中求食谋生。

三、探析杜诗中饮食在表情达意上的深刻涵义

从饮食内容的不同表达,我们可以窥见诗人广阔的精神世界。

旅食京华的岁月,杜甫饱尝“残杯与冷炙”的无奈,不禁发出“但使残年饱吃饭,只愿无事常相见”的感叹。在安史之乱时,食物更加匮乏,拥有食物对杜甫来说是莫大的馈赠。诗人深知食物之珍贵,友人援助时,他满怀感激。看似平淡的诗句中无不流露出杜甫对亲友邻里的谢意,对奢侈贵族的痛恨,对人情冷暖的感悟。

随着时局动乱,杜甫入世加深,愈加体悟黎民的苦难,有了心系天下的胸怀。逆境中的杜甫不失气节,关怀百姓。他自己食不果腹,仍不忘“浮瓜供老病,裂饼尝所爱”(《信行远修水筒》)。

草堂定居期间的诗中,日常饮食的笔墨更多。杜甫赞美“稻米炊能白,秋葵煮复新”(《茅屋检校收稻》)。他有多爱白米饭?从《示侄佐》可见一斑。杜甫委婉地催着侄儿送米来,问侄儿:答应送给我的稻米怎么还没有送来?是想舂得更细一些再送来吧。此处的诗人坦率地表达对粗饭的喜爱和满足,体现了他饱尝世态炎凉后闲适自足的心态。在这样的诗作中,杜甫的真性情毕露。他像个顽童一样“贪吃”。杜甫的“贪吃”并非物欲上的贪念,而是饱受饥饿之苦的人对食物的珍爱。总而言之,杜甫对饮食的态度是珍之爱之,受之赠之,以“情”字为主导。尽管极度渴望食物,诗人在不富足的情况下仍坚守气节,不失身份,不失兼济天下的胸怀。

如此看来,杜甫的一生颠沛流离,苦多乐少。但在儒家“君子固穷”思想的感染下,诗人在匮乏生活中坚守志节并且甘之如饴。通过饮食题材诗歌,我们对真性情的杜甫也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诗中展现他对饮食的珍爱,折射出他和亲友邻里的深情厚谊,也折射出他心系黎民苍生的广阔胸襟。

参考文献:

[1]杜甫. 中国最伟大的诗人[M]. 上海古籍出版社, 洪业, 2011

[2]杜诗镜铨[M]. 上海古籍出版社, 杨伦笺注, 1980.

[3]杜甫饮食题材诗歌研究[J]. 岳海姗.

[4]陈芳.杜甫与吃饭[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