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练好隶书:隶书杂谈

隶书在中国文字和书法演化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相比篆书更容易书写,实用性更高。它相比楷书更具装饰性,更有古文字的那种庄重、神秘感。

隶书没有像篆书那样早就失去了实用价值,而是仍然被广泛使用。即使在当代,各种电脑文字输入系统中,隶书字库很多人都会下载使用。

尽管人们常常书写、使用隶书,但很多人对隶书却并不了解。笔者试着就隶书的起源及在历史各时期的发展状况,当代隶书的现状以及怎么练好隶书等问题做下回溯与分析,以捋清隶书的起源及发展脉络。并就如何练好隶书等问题与书法爱好者进行分享和讨论。

起源:

关于隶书的起源流传着这样的一个传说:在历史上的秦朝,有一个叫程邈的小官,他的职责是抄写文书,后因冲撞了秦始皇被囚禁在监狱里。程邈看到当时狱官的么牌都是用篆书来书写,他觉得很繁琐,很不方便。于是他就萌生了简化篆书的想法,将当时的篆书的笔画做了简化,还将书写麻烦的篆书圆笔改为方笔。程邈创立的新字体,秦始皇看了很欣赏,就赦免了他的罪,还封他为御史,并将程邈创立的这种字体在官狱中应用推广。因为程邈是个刑徒奴隶,这种字体起初又专供隶役使用,所以就把这一书体称之为隶书。

战国时期竹木

这个关于隶书起源的故事只是一个传说,文字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并不是一个人和几个人就可为之,程邈在隶书的形成过程中可能只是进行了规范整理。就像当年李斯整理秦朝文字始创小篆一样,都是起到了整理规范的作用。

后来人们考古时,在秦代之前的战国时期的很多竹木简牍中发现了早期隶书的雏形证明了隶书在战国时期就已广泛存在,所以说程邈整理了在秦朝业已发展存在的隶书,是比较合理的说法。

四川青川的战国墓葬

在笔者上面所讲的有关隶书的传说中说,程邈始创隶书,而他是徒隶,所以谓之“隶”书。

有关隶书的名称,却还有另一种说法:在《晋书卫恒传》和《说文解字序》中将隶书认为是小篆的一种辅助字体,将隶书中的“隶”解释为“隶属”之意,认为“佐助篆所不逮”,隶书是篆书的辅助与补充。隶书是因此而得名。

这两种说法都无法考证,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根据考古学的发现,隶变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战国时期隶书就初具雏形。

1980年在四川省青川地区发掘的一处战国土坑墓葬群中,出土了两件木牍,其中一件木牍上字迹清晰可辨,其字体隶意明显,与秦隶极为相似,这是我国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隶书文字。

四川青川的战国墓葬

综合各种历史线索,可以说:隶书初始于战国时期,在秦朝逐渐发展。在西汉时期完成蜕变,趋于成熟,并达到隶书书法艺术的顶峰。

演变和发展:

秦朝隶书:秦朝统一文字,将小篆作为文字标准推广,小篆也成为官字,在隆重正式的场合使用。但小篆书写繁琐,实用性不高。所以刻符、虫书、署书、隶书等文字在民间被广泛使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中说:

“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许慎的这段话,概括了秦代时期文字使用的基本情况。尽管秦始皇统一了文字,但秦代民间各种文字同时使用存在的情况,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在这些文字中,隶书也是其中之一。

秦朝隶书是从小篆演变而来,结体扁方,字形厚重。用笔上,波磔挑笔初显。

秦隶并无刻石墨迹等留存于世,在1975年湖北云梦地区的秦墓考古时,出土了一千多枚竹筒,上有二分大小字,其点画有明显的“波势、挑笔”特征,被认定为秦隶。

湖北云梦出土的竹筒

秦隶风格有两种一种是秦代权量、诏版上所书刻的铭文,其书体为方形小篆、用笔成方,字形也呈长方状,大小错落。从书法艺术的角度看,这种方形字体,奇趣自然,隶书结构特点初显,这种方折体势的字体在秦代瓦当上也能见到。

另一种就是前文所提的湖北云梦地区睡虎秦墓中出土的竹筒上的字体,改小篆的偏旁为隶书写法,用笔“波势挑笔”初具形态。有明确的提按和书写节奏感,起笔露锋重顿,字形厚重饱满,颇具书法艺术价值。

总体来说:秦隶的特点是仍具篆书的结构,但字形、笔法上隶意初显。秦隶可称为是一种由篆向隶转化的过渡性字体。

汉代隶书:汉代时期,接承秦制。小篆仍是通用文字,但应用有局限性,隶书则成为人们的主要书写应用文字。

西汉前期(汉武帝以前)的隶书发展基本延续秦隶,有明显的篆隶夹杂,亦篆亦隶的特征。这一点从汉宣帝五凤二年的《鲁孝王刻石》中可以看出,其结体虽稍显方正,但仍保留有篆书结体圆转的特点,其笔法上波势挑笔的隶书特征也不明显,笔法篆意未脱,尚处于由篆入隶的过渡期。

《鲁孝王刻石》牌额

西汉中期,隶书发展趋于成熟,其字形与笔法均较之篆书有明显变化。首先,是字的结构由篆书的圆转封闭,演变为开放式的结构。每个字的结构外形及轮廊不再像篆书那样圆转相似,而是各有不同。其次,在单个字的笔画上,常常故意缩短或拉长。在笔法上化篆书的圆转盘曲为方折,变篆书的弧线为隶书的直线,用笔讲究提按节奏。“挑笔波磔”作为装饰主笔大量出现。

西汉中期以后,隶书完全的打破了象形文字的结构模式,带来了文字上的革新,这种“隶变”对书法艺术的影响是极为巨大的。

汉朝隶书将盘曲圆转的篆书变成了方块字,将缠绕的曲线文字线条变成了直线,堪称是文字艺术上的革新。从此中国书法进入到以长短直线的组合搭配,以空间结构的构筑变化、以字势姿态的不断调整变化来构建书法艺术结构之美的新时代。

东汉时期,隶书发展直达峰顶,出现了很多汉代隶书发展史上的代表作。这些隶书古朴成熟、风格各异、书刻俱精,是后世学隶者极好的取法对象。

比较著名的有典雅多姿、讲究法度的《曹全碑》、《史晨碑》;有端庄劲健的《张迁碑》、《乙瑛碑》,《礼器碑》;有雄强古朴、浑厚博大的《西狭颂》、《封龙山碑》等隶书经典石刻。

东汉《曹全碑》

但到了东汉末期,因过分强调整饬,隶书发展陷入固化、僵化之中,出现了严重的程式化现象。已全然没有了发展活力,这说明汉代隶书的发展已经到了末期,这也对后世的继承和发展造成了影响。

汉朝是隶书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汉代隶书的发展经历了从西汉早期的传承秦隶、到西汉中期的演变成熟,再到东汉时期隶书发展的艺术高峰。可以说汉朝是隶书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也是隶书艺术水平发展的高峰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隶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是各种书体同存,共同变化发展的时期,这时,隶书发展已陷入东汉末年程序化的泥沼之中,隶书的发展渐趋乏力,而此时楷书却越发成熟。

三国时期,魏王曹操下令禁碑,导致这个时期碑刻大量减少,但仍旧有不少重要的碑刻。如魏的《上尊号奏》、《受禅表》、《范式碑》等,吴有《天发神谶碑》、《禅国山碑》等,这些碑刻大都以隶书体书写刻就,然而风格却与汉碑完全不同,隶书中大量加入楷书笔法成分,字形也越发方正,虽别有风貌,但却再也没有汉碑隶书的古朴风韵。

魏《上尊号奏》

晋袭魏制,立碑仍被禁止,所以碑刻也极少,墓志较多,用隶书体碑刻的墓志是少数,大多为亦隶亦楷的书体,艺术价值不大。如《郭休碑》(西晋)、《谢鲲墓志》(东晋)、《住城太守孙夫人碑》、《吕梁表碑》等。

东晋《谢鲲墓志》

南北朝时期,隶书很少见,在大量的北朝碑版中,隶书体的碑版有《北凉沮渠安因造像碑》、《道凭法师造像记》、《孟阿妃造像记》等。

隋朝隶书:隋代隶书碑刻有《太平寺碑》、《青州舍利塔下铭》、《贺若谊碑》等。隋朝隶书与两晋南北朝隶书风格差别不大。都将隶书写得与楷书相似,字形方正、略显呆板,隶味仅剩“波势、挑笔”。

隋《太平寺碑》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直到隋朝,隶书的发展都陷入低谷期,由于楷书的逐渐发展,压缩了隶书的发展空间,隶书的风格也渐渐呈现楷书的风格特点,以楷入隶渐成常态。

唐朝隶书:汉末之后,隶书发展衰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隋朝末年,随着唐朝文化的复兴才有所改观。后世有人在评论总结隶书发展历史时,用两个高峰,一个波谷来形容。两个高峰分别是指汉代和清代,一个波谷则指处于汉、清之间的唐代。

唐代隶书其实亦受三国两晋南北朝以及隋朝时期,以楷入隶的影响,这段时期楷书的发展渐趋成熟,对隶书的影响极大。而唐朝正是楷书兴盛之时,唐代有影响力的书者皆以楷书名世,唐人作隶书亦是以楷书之法。唐代书家韩择木、蔡有邻、李潮、史惟则四人被称为“唐隶四大家”。

唐代韩择木隶书

唐代隶书虽有复兴,但在艺术欣赏性上远不如汉代隶书。唐隶的楷书化严重,以楷法作隶书是普遍现象,其用笔过于方劲,很多笔画书写单调雷同,缺少变化,隶意较少。虽严谨有余,但欠缺灵动活泼之气。

宋代隶书:隶书在唐代经过短暂的复兴后,在宋代又陷入沉寂,宋代文人书家崇尚晋人书法,追求艺术个性的展现,宋人书法率真浪漫,自然天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隶书在宋代书者中并不受重视。在宋代鲜有擅长作隶书的书家,留存的隶书作品更是罕见,仅有晏袤的隶书刻石和黄伯思的隶书题跋尚可见到。

北宋晏袤《山河堰落成记》

宋代虽在隶书艺术水平的传承与发展上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成就,但宋代在隶书的理论研究上却颇有贡献,南宋的文人学者所著隶作的研究著作,对后世隶书的理论指导方面很有帮助。这些著作搜集整理了很多有价值的隶书史料,为以后隶书在元代、清代的复兴打下了基础。南宋学者所著隶书著作有娄机的《汉隶字源》、洪适的《隶释》、刘球的《隶韵》等。

后世总结隶书发展史时,总是将宋代一笔带过,其实宋代在隶书发展上的主要贡献是理论指导方面的著作和研究,这一成就是以前各时期所无法比肩的。

元代隶书:元代书法复古主义思潮大兴,在复古与回归的文化背景下,很多文人书者研习隶书,小有成就的隶书书家也有很多,一时间,隶书发展又有了起色。在元代书法家中,赵孟頫是一个必须提及的名字,尽管他不以隶书所见长,但他利用自身的影响,主张书者研习篆隶。篆书、隶书这二种古老书体能在元代复兴,与赵孟頫的大力提倡,并身体力行密不可分。

元代有名的擅隶书家有虞集、吴叡、苏大年等。

元代虞集隶书

元代的隶书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其隶书风格大致可归纳成二类,一种是受唐代隶书影响的风格,其书风精致工整,少有汉隶的古朴气象。另一种是借鉴吸引秦汉隶书的风格特点,并以此为基础大胆创新与实践的风格。

明代隶年:明朝前期,程朱理学地位独尊,成为治国齐家的统一法理和准则。一时间,封建君主制度达到顶峰。在书法艺术领域,台阁体开始盛行。在这种强力束缚的社会大背景之下,艺术个性很难得到展示。明代早期隶书也受此影响,书风拘谨端庄,缺少古朴自然的意趣。明代初期擅长隶书的书家有沈度等人。

明朝中期,有文征明、文彭等人的隶书传世,从他们隶书的风格上看,似取法唐隶和元人隶书。其风格特点“挑拨平硬,如折刀头”——《吾丘衍》。

晚明时期万历年间《曹全碑》、《华山庙堂碑》等汉碑陆续出土,一时间,访碑、临碑活动盛行,为清代隶书的振兴起到了铺垫,推动作用。明末时期的隶书名家有宋珏等人,

明代宋珏隶书

明朝隶书在发展史上的地位不高,也没有什么经典传世的作品,但晚明时期出土的汉碑对之后清代隶书的鼎盛大兴起到了推动作用。

清代隶书:清朝碑学兴起,帖学衰落。朴学和金石学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成果越来越多。这种文化大环境也惠及篆隶书法,一时间篆隶大家辈出。

清代隶书在成就上直追汉代,在风格特点上,汉代隶书有古朴气象,而清代隶书在创新、个性发展方面成就更加显著。可以说,清代文人书家赋予了汉隶创新和发展的新气质,将其变得更具个性化,更具艺术表现力。

清代隶书大家有金农、邓石如、郑簠、伊秉绶、何绍基、陈鸿寿、傅山等。他们的隶书风格各异,个性十足,极具艺术表现力。

郑簠是清代隶书大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隶书在《曹全碑》、《史晨碑》等汉碑中吸取精华,又融会以楷书、行书之法自成一家。世人称他是清代隶书的第一人。

清代郑簠隶书

清代是隶书发展史上汉朝以外的另一个高峰,清代隶书不仅有对汉朝隶书书法精髓的传承,更有发展和创新方面的成就,清代的很多隶书大家和作品都是后人学习的经典

当代隶书:隶书在近代和当代,仍然得到了很好的传承,近代书家郑孝胥、罗振玉等均擅长隶书。当代书坛更是高手如云,中办协主办的各种国家级展赛中,隶书佳作层出不穷。

当代国展获奖隶书

怎样学习隶书:

汉代隶书是隶书发展史上的艺术高峰,我们本着”取法乎上”的原则,学习隶书要取法汉隶,要从汉隶入手。汉隶中的《曹全碑》、《史晨碑》、《张迁碑》、《礼器碑》等都是值得学习的经典。

汉隶的特点是结构略显宽扁,横画拉长而竖画缩短。在装饰性上,汉隶通过“蚕头雁尾”“一波三折”来表现它特有的文字美感。

临习不同的碑刻,有不同的用笔要求,要通过仔细观察来掌握它的用笔特点,要将汉隶石刻中的雄强峻美,宽博古朴,典雅多姿等风格特点充分展现出来。

通过对经典的不断临习,我们会逐渐掌握汉隶的用笔方法,结构特点,会感受和领略到汉隶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和古文字的艺术魅力。

隶书是中国书法艺术中最具艺术表现力的一种书体,它独有的“一波三折“、“蚕头雁尾”等文字特点,散发着古代先贤们艺术创作灵感和智慧的光芒,我们学习它,了解它、掌握它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好传承。


参考资料:《隶书发展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隶书》、《宋元明时期的隶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