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告诉你:真正厉害的人就是每一件事都做到对自己有利

【出处】《资治通鉴·汉纪四》

【原文】周昌奏:“常山二十五城,亡其二十城;请诛守、尉。”上曰:“守、尉反乎?”对曰:“不。”上曰:“是力不足,亡罪。”

上令周昌选赵壮士可令将者,白见四人。上骂曰:“竖子能为将乎?”四人惭,皆伏地;上封各千户,以为将。左右谏曰:“从入蜀、汉,伐楚,赏未遍行;今封此,何功?”上曰:“非汝所知。陈豨反,赵、代地皆有。吾以羽檄征天下兵,未有至者,今计唯独邯郸中兵耳;吾何爱四千户,不以慰赵子弟!”皆曰:“善!”

又闻豨将皆故贾人;上曰:“吾知所以与之矣。”乃多以金购豨将,豨将多降。

【译文】周昌奏报说:“常山郡二十五城,有二十城都失陷了,请处死郡守、郡尉。”高帝问:“郡守、郡尉反叛了吗?”周昌回答:“没有。”高帝说:“这是他们力量不足,没有罪。” 

高帝又令周昌选挑赵国壮士中可充当将领的,周昌报告说有四个人,并让他们来进见。高帝谩骂道:“你们这群小子能当将军吗?”四人大为惭愧,都伏在地上;高帝却真的赏赐各人以一千户的封邑,任用为将领。左右随从劝阻说:“跟随您进兵蜀、汉,征讨楚王的功臣都没有全部封赏;今天封他们,凭的什么功劳?”高帝说:“这就不是你们所能知道的了。陈豨造反,赵国、代国一带都被他占有。我用紧急军书征调天下军队,至今还没有到来的,现在估计能够调遣的只有邯郸城中这些士兵而已,我为什么还要吝惜那四个千户封邑,不用来抚慰赵国子弟呢!”属下都点头说:“好主意。”

高帝又听说陈豨的部将很多过去都是商人,便说:“我知道如何对付他们了。”下令多用黄金去收买陈豨部将,果然有大部分来降。

【臣光曰】刘邦作为第一位从底层出身、经过大浪淘沙、奋斗成为至高无上的草根皇帝,其政治谋略往往信手拈来、出神入化,经常让人看完后叹为观止。《资治通鉴》中记录了刘邦很多的谋略故事,在此摘录一段作为案例分析。

一、背景介绍

陈豨是宛朐人(山东曹县西北、菏泽西南),早年追随刘邦闹革命,史书对其记录甚少,显然他的功绩不如汉初三杰,更别说樊哙、周勃、曹参等人。

但是公元前200年左右,刘邦任命他为赵国国相,掌管率领赵、代两国的部队,北部边境的部队都随他管制。换言之,陈豨实际上掌握了汉朝北部的全部军权。后来周昌因为要保护赵王刘如意,被刘邦任命为赵国丞相后,陈豨就专心负责北方军队事务了。

据史书记载,陈豨平时仰慕魏国信陵君魏无忌养士的行为。有一次陈豨告假回来时,经过赵国,跟随他的宾客乘坐的车有一千多辆,把邯郸城的官舍都住满了。赵相周昌向刘邦进行了高密,详述陈豨门下宾客盛多,又专擅兵权在外数年,恐怕会有事变等等。刘邦派人一查,果然陈豨很不干净,这令他非常害怕。

公元前197年七月,刘邦的父亲驾崩。刘邦派人召陈豨进宫,陈豨称病不去;九月的时候,他便与王黄等人公开反叛,自封为代王,率军劫掠赵国、代国。

于是刘邦再次御驾亲征。

二、刘邦讨伐前期的三项应对举措分析

《资治通鉴》上述材料主要写了刘邦在讨伐前期做的三件事情:

一是免去常山郡郡守、都尉的罪;

二是封赵国四人为千户侯,并任用为将领;

三是用金钱收买陈豨手下将领。

单从这三个事情看,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如果联系当时刘邦面临的实际处境,我们会发现:

刘邦真正把手里仅有的资源发挥到极致。

首先,先看身处平乱一线的刘邦与陈豨的实力对比。刘邦承认:“陈豨造反,赵国、代国一带都被他占有。我用军书征调天下军队,至今还没有到来的,现在估计能够调遣的只有邯郸城中这些士兵而已。”可见,尽管刘邦拥有天下,但是身处邯郸,手中能调动的资源除了邯郸城中的士兵,并无其他军队。这与实际拥有赵国、代国的军队(此军队被韩信评为“天下精兵”)的陈豨,相差甚远。

其次,刘邦的三个应对举措不仅极具针对性,而且是“空手套白狼”,真正把一副烂牌打出了王炸的感觉。

一是稳住自己人。通过上述的实力对比,当时刘邦的实力相对于陈豨是处于弱势的。由于其他兵马尚未赶到,刘邦手中仅有的只是邯郸城中这些士兵。如何能够最大程度、最快速度地调动这些邯郸士兵的士气和勇气,是刘邦首先要解决的最大难题。值此生死存亡之际,决不能再循规蹈矩、按功勋大小再进行论功行赏。于是,刘邦非常现实把解决当前事关生死的难题作为首要突破,用超额的赏赐、超常的任命建立他与邯郸士兵同仇敌忾的共同阵线,把他们的建功立业、杀敌平叛的热情激发出来。

二是拉拢中间派。陈豨造反事件事发突然,且声势浩大。北方诸郡应对不及,各个城池为保自身平安大多选择了投降。此时的刘邦,对北方各个郡守的投降行为毫无控制力。既然没有约束力,那就施展感召力。刘邦经过理性算计,免去常山郡郡守、都尉的罪。一方面,常山郡郡守、都尉确实对辖下城池的投降行为没有办法,另一方面,也是对已经投降和尚未投降的郡县的一次政治拉拢,把处于观望之中的郡县尽可能地拉到自己的阵营。

三是争取反对派。由于刘邦是御驾亲征,而陈豨属于举兵叛乱。这样刘邦一开始就占据了政治和道德的制高点。当刘邦听说陈豨的部将很多过去都是商人,便下令用黄金去收买陈豨部将,这就极大地分化了跟着陈豨叛乱的部将。毕竟造反是掉脑袋的,而真正从造反中得益的毕竟是极少数,再加上道德上本身就处于亏欠状态。而刘邦用真金白银地进行劝降,果然反对派中的中间派、骑墙派都禁不住诱惑,直接投降了刘邦。

毛主席说过,政治的本质就是把朋友弄得多多的,敌人弄得少少的。

细察刘邦在此次平叛前期的三项举措:

拉拢中间派,稳住自己人,争取反对派——刘邦真正把有限的资源最大化,把所做的每件事都做到对自己有利,这一次的权谋手段可谓妙到毫巅。

真是不服不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