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 ||人与人相处,不要采用“先责怪,再关怀”思维模式!
先看看下面的场景
有的家长教育孩子是不是这样的:
孩子不小心出了事,
比如碰伤了,家长大动肝火:
走路不长眼啊?平常怎么叮嘱你的?
怎么就不能小心点?
你就是个不省心的主!尽添乱,我都忙死了!……
如果是被别人欺负了,大部分家长也先责备自己孩子:
TA怎么不欺负别人,就欺负你,肯定你哪里做的不好?
多大点儿事啊?忍忍不就行了?……
其实一边气哼哼的,一边会带着孩子去好好医治!
成年人之间往往也是这样:
一网友说昨天中午吃了饭后突然肚子痛难忍,去医院挂号是胆结石引起的腹痛,可能需要手术。后面打电话给家里人说,我妈什么关心的话都没说按时,就说年纪轻轻的就有胆结石,还怪我是不是平时没喝水,没吃早饭,balabla,语气都是责备,没感觉到一点关心。。。
瞬间觉得好心寒!
另一网友说从小到大,不敢说不舒服,每次一说我妈就很烦,说我毛病多,娇气,活像个林黛玉!然后balabala开始抱怨,上纲上线!总之就是你这样不生病谁生病。
这个对我影响很大,结婚后我老公生病了,我也是烦,第一反应不是关心照顾,而是,叫你穿这么少,叫你不注意健康,你不生病谁生病,我早说过吧!我老公非常诧异,说,好的,我生病我的错。
我才逐渐意识到以前的思维模式是有问题的。
本来家长对孩子也好,成年人之间相处也好,我们明明第一反应是担心对方安全和健康,可下意识出口的语言,加上责备的语气,对方根本都接收不到关心。
为什么我们内心的表达和现实的输出相隔遥远,好心反而干了坏事,又是什么造成了如此反差?
因为我们总是着急的去爱,却忘了爱的方法。
结果明明是想要关心,说出来却硬生生地变成伤人的利刃。
其实人都是情绪的动物,无论男人女人,在犯错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人文关怀!
所以我们遇到事情,应该先平缓对方情绪,再去处理事情,效果会比责备式关心好很多!
先责备,balabla一通,嘴上不停的埋怨着,这不听话那不好,然后就开始各种心疼。这时候行动上的关心,也很难让对方暖心了,此刻的心疼还有多少作用!
而这样的事多了,这种“先责怪,再关怀”的模式习惯了,他们往往也有样学样,通常也都是先追究错误,再表达关心。
结果形成恶性循环,陷入情绪的恶魔之中,大家都走进了情绪情感的死胡同!
被责备的一方,以后不管出了什么事,就藏着掖着,知道说出来,也没什么好果子吃,说不定雪上加霜!
“早说什么来着?”的事后诸葛亮模式,人人都会,但是,这是好的方式吗?
所以,当我们在因为对方的某些事而气冲脑门的时候,请先闭上我们的嘴,耐心地听对方说。
如果对方不小心受伤或犯错时,父母采用责备式的关心“你怎么这么不小心!”、“早和你说过不要……”
对方身体或者心灵受伤,没有在第一时间得的关心,反而是不理解、指责甚至是打骂,这种痛苦会双倍的转嫁到对方身上,只会让对方更惧怕“犯错”,更怕受伤,就会更加不敢和你交流,从而更加沉默。
有时候,关心的话在心头,急于说出来就变了味。所以我们说出口的话,尽量把关注点落在对方身上,把责备换成简单直接的关心。
关心,就直接说“我担心你”;心疼就直接说“你受伤,我也会心疼”,这样不是更好吗?
当对方感受到你的关心和重视,明白自己是被在乎、被爱的,这样就不会造成你们双方的不开心或嫌弃,那么对方也就会更愿意和你说自己的事情。
“责备式关心”总是以爱的名义去伤害,但对对方的伤害你却不自知,甚至活在自我的感动中,觉得对方不懂得自己的苦心。
其实,不被理解和接受的爱,等于没有爱。
真的,爱与会爱完全是两码事。
西方家庭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来个拥抱和安慰,然后治疗,事后再探讨分析,吸取教训,怎么就不能学学这种方式呢?
如果不能拥抱,至少可以闭嘴,因为有时候言语的伤害,和肉体的伤害一样可怕!
亲爱的朋友:
叶圣陶先生说写作是“我手写我心”,那么,换个角度可以说,有手有心我们就能写作。我们天天看别人写文章,话情怀,说感慨,是不是自己的手也痒了,那就请你也拿起笔,打开尘封的记忆,写出你的人生故事,看到的自然风景,百感交集的人生感悟,发我下面邮箱帮你发表与大家分享。因为我公众号有一个栏目叫“我行WO秀”就是给爱好文字的你提供的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平台来了,你在哪里?还有稿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