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落的仙境,曾是徐灵胎隐居地(游记)

作者:沈东曦

七子山

苏城西南七子山东西逶迤,支脉飘忽南北。南部的吴山和陆墓山与七子山气脉相通,构成了一块畚箕状的山形,被清人顾嘉誉誉为“风土朴茂,尘迹罕至,有桃源之遗意”。

只可惜,这么诱人的山谷之地,去的人少,畚箕状的山形渐渐成了一处“原始状态”,林泉之幽被铁丝网隔离。其实,禁地是相对的,山体相连气脉贯通,是难以绝对的封锁。虽是深山野坞,仍不乏“闲人”问津,会想方设法摆脱封围,与山坞来一次亲密接触。

洄溪草堂(仿徐灵胎故居复建)

山坞,这个词让人觉得有静气。一片静静的山谷,它有一种小气候,可耕读,可隐居,还可怡情。四周群山遮拦,其间水雾氤氲,气候湿润,清代的洄溪草堂就隐藏于这里。

徐灵胎

所谓草堂,也就几间茅房,坐落在山林,掩隐在绿荫。堂前有松毛,堂边有溪流,山间还有画眉鸟相伴。洄溪草堂的主人,是一位吴江名医名叫徐灵胎(1693-1771),又名徐大椿,洄溪是他晚年的号。在江南一带徐大椿负有盛名,说他和李时珍一样声名远扬,并不夸张。江南另一位长他27岁的名医叶天士,也无不佩服道:“学问无穷,不可轻量也”。而徐大椿的人生履历里,最浓墨重彩却是他晚年的隐居生活。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徐灵胎奉旨赴京给高官治病返回后,突然急流勇退,来到了吴山,结庐于深坞野林,开始了“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的另一种人生。

这里,过去称之老江北园或西山塘,现在唤作越溪街道的张桥村,历史上曾长期隶属吴江,直到1950年才划归吴县管辖。早在春秋时吴山就是吴人重阳登高处。在一些文字记载中吴山甚于其他支脉,半山腰有画眉泉,相传吴王夫差居吴城时,曾携西施于山坞避暑,西施临水而照,梳妆画眉。山上古迹众多,仅清代就有多处吴江高士来附近隐居,被当时公认的世外桃源。

徐灵胎

遍地是小蓟、牛筋草、牵牛花、益母草、决明草、何首乌、蒺藜、小飞蓬、马齿苋、红花酢浆草、苍术、车前子……都是治病的良药,徐灵胎认为风水佳地所采的山药也必为上品。从叶到花,从花到果,仿佛在徐灵胎的手里,没有什么病是不能治的。广求博采,医道日进。而他并非埋首山间的“土郎中”,更是一位懂经学、水利、文学、道学深厚的“洄溪道人”。筑路修桥,开山建亭、躬耕荒地、金石凿刻……玩得乐此不疲。“日澹风和,鸟语深从,花香盈室,白云封户,翠霭迷空”,就是在他日后的《画眉泉记》中深情地记录当年的生活情景。

不信在人间

人托山水而寄情,山水因人而增色。画眉泉因洄溪道人的到来名声越来越大,松毛坞成了当时胜景打卡之地。他在松毛坞头尾住了十年,次子徐燨子承父业时间更长,却是他们生命中安稳宁静的时光。徐灵胎在金学和道学等层面重新构建吴山,在摩崖石壁上留下了一批极为珍贵的宝藏,提供与其密切往来当朝权贵、社会名流、文人墨客、才子佳人的详细记录。徐大椿自己在石壁上情不自禁地刻下两方石刻:梦游处,不信在人间。

然而,中国大地战乱频仍,地处山坳的画眉秘境,在百年动荡中屡遭破坏,渐渐的,洄溪草堂被世界遗忘了,确切地说,是这个纷乱的世界顾不上它了,春夏秋冬,等待着隔代的识者。

终于盼来1985年苏州文物大普查。西山塘早已杂草丛生,乱石遍地。踏上横斜枝蔓遮盖的古道,在往乾元寺和吴山岭的半山腰岔口,找到了存世百二十年的洄溪草堂故址——已是一堆碎石荒地。虽没留下一墙一椽、一砖一瓦,也没有出现“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曾经的胜景,但听闻着这空山鸟鸣,草木葳蕤,恍惚间似乎依旧可以遥想出当年“画眉扑浴”的美妙情境。

幸好摩崖石刻还存。徐灵胎父子俩精心打造的艺术瑰宝,还是让到访者大吃一惊!

草堂遗址边,一缕明亮的阳光从树丛透来,映照在“高二丈,长则四倍”的石英崖壁上,墨宝犹如上苍赐予我们一份饕餮大餐。先人们一笔一刀,披星戴月,精心赋予冰冷的石头以丰富的文化内涵,以一本本“石质书籍”,展现于山水之间并永久保存于世。

古画眉泉

我爱其清

悬崖滴乳

直壁忘机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由洄溪道人题刻“古画眉泉”横批,赫然醒目,像镶嵌于石壁上的门楣,拉开石刻帷幕。“仙境”“云壑”“人地相宜”“翠滴春山”“环翠”等感叹美景的;“直壁忘机”“开山建亭”“梦游处”等感慨意境的;“我爱其清”“可以濯我心”“悬崖滴乳”等感悟泉水之胜的,句句寓意深远。时间从清乾隆至嘉庆年代,作品涵盖篆、隶、正、行、草各类书法,技法精湛,分别采用了阴刻、阳刻和线刻,简直是一座天然书法展览馆。

翠滴春山(王葆元)

仙境(袁牧)

这些杰作中,当然不仅是父子二人所为,还有袁枚、王昶、山衔、钱大昕、钱天植、王葆元、潘奕隽、果亲王、许玉猷等曾到访过画眉泉大家的手迹,这一连串如雷贯耳的名字,共计31方石刻,构成了一部洄溪草堂研究史。最为显眼的,为袁枚求医拜访的题刻。1765年秋天,袁枚因疾承蒙挚友引荐,进山求医问道,得以结识这位传奇人物。在洄溪老人作陪下,品着画眉泉冲泡的山坞茶,耳畔不时传来松涛溪泉声,不禁拍案称奇,情不自禁题书:仙境!袁枚不仅在文学造诣上颇有建树,其书法也独树一帜,他擅长行书、正书,也是写大字的高手,日后张问陶大加赞美:“随园老人不以书名,而船山太史盛称其书,以为雅淡如幽花,秀逸如美士。”

果亲王题名石刻

其它题刻仅从表观上,也堪称一流。如乾隆胞弟果亲王的题名石刻“上池琼液”、史学家钱大昕的手迹“云壑”、画家潘奕隽题“涤烦”等,件件佳作,一方面是对徐灵胎父子俩真实感情的流露,另一方面则是他们倾注了对胜景无限喜爱题刻的。

但有意思的是,这一厅旷世墨宝,民国嗜好金石碑刻的李根源,曾几次为乾元寺、吴山岭题刻,很遗憾,近在咫尺的洄溪摩崖石壁上,并没有看到有他的题字,足以见证彼时的画眉泉早已被野林湮没。

“回溪摩崖石刻”碑

我在张桥等你

现在,一块簇新的“洄溪摩崖石刻”碑矗立于草堂故址下方,列入苏州文物保护单位。松毛坞入口,画眉泉文化展示中心即将撩开它神秘面纱,路边诗意般的“我在张桥等你”……或许以后我们不必再绞尽脑汁为看仙境犯愁了。

写在徐灵胎逝世二百五十年忌

来源:《吴江通》微信公众号

2021-07-26

(0)

相关推荐

  • 【福州】于山的古榕树与摩崖石刻

    X 福州又称榕城,于山历来文人墨客云集,自然不会缺乏榕树.如今,于山上的古榕随处可见,并与众多的摩崖石刻紧紧相伴. 盘根错结的榕树气根紧抱巨石,尽吸摩崖石刻之精髓,榕树也随之更具文化底蕴. 巨大榕荫下 ...

  • 清晨登孔望山(2013年11月25日江苏连云港)

    清晨,登孔望山.孔望山,传说当年孔子登临此山,远望大海.如今,站在山顶是看不到大海的. 拾阶而上,当年孔子也可能从这里上山,不过那时候可能还没有石头的台阶. 石阶上的落叶,不知道是什么树的. 太阳升了 ...

  • 【视频】名医徐灵胎

    徐大椿(1693-1771),原名大业,字灵胎,号洄溪,江苏吴江人.生于清圣祖康熙三十二年,卒于高宗乾隆三十六年,年七十九岁.性通敏,喜豪辩.自<周易>.<道德>.<阴符 ...

  • 清代名医徐灵胎35岁开始自学中医,短短几...

    清代名医徐灵胎35岁开始自学中医,短短几年成为一代名医.他独特的学习方法绝对值得借鉴. 徐大椿(1693~1771),字灵胎,号洄溪,江苏吴江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卒于乾隆三十六年,年七十九岁.性通 ...

  • 徐灵胎说:“一病必有一主方,一方必有一主...

    徐灵胎说:"一病必有一主方,一方必有一主药."临证医家既要熟谙辨证论治,又要掌握专方.专药(即专病专方,专病专药),二者不可偏废,才不失博采众方之训. <和剂局方>虽然 ...

  • 徐灵胎:人参切块的原因

    中医书友会第1171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方药虽然能中病,若煎服法不合理,其药必无效."(编辑/盒子) 服法 作者/曾培杰.陈创涛 毛公裕年届八旬,素有痰喘病.每 ...

  • 去宿食徐灵胎胡希恕辩证同出一辙,活用伤寒...

    去宿食徐灵胎胡希恕辩证同出一辙,活用伤寒两大医出同招一剂均安 前几天读<洄溪医案>读到徐徐灵胎治疗外感停食的故事,今天读刘渡舟老先生的<伤寒论讲稿>提及一个胡希恕老先生的案例, ...

  • 时空穿越——黄煌教授与张仲景、徐灵胎的对话

    "我读<伤寒论>的时候,就梦回东汉,时光穿越跟着张仲景抄方,看看张仲景当时什么时候要用大柴胡汤,什么时候要用桂枝汤."中医学者黄煌教授如是说. "我曾经写过一 ...

  • 徐灵胎《病家论》925字

    天下之病,误于医家者固多,误于病家者尤多.医家而误,易良医可也:病家而误,其弊不可胜穷.有不问医之高下,即延以治病,其误一也:有以耳为目,闻人誉某医即信为真,不考其实,其误二也:有平日相熟之人,务取其 ...

  • 徐灵胎医学全书[徐灵胎医学全书]

    本书详尽介绍了徐氏的生平经历,以及其学术建树和着作考证等,对于后世研究徐灵胎的学术思想有很大启发.书末还附有"论文题录",全面摘录了1950-1997年间公开发表的现代学者对徐氏学 ...

  • 『古代医生』古代的医生之四--徐灵胎(4)

    乾隆二十六年正月. 京城.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徐灵胎两次进京,都赶上了京城下雪. 紫禁城在雪色中宁静而又威严. 这是徐灵胎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的观察到皇宫的面貌. 他知道,自己面临的将是挑战. 那么,为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