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被杀的时候,他湖广总督的父亲谭继洵,为什么没出手相救?
忠君报国,这是儒家思想上一个比较核心的理论,谭继洵自小接受的就是儒家这一套思想的教育,所以就算大清再怎么不堪,他首先效忠的都是大清这个国家。
反观谭嗣同,戊戌变法的主要领导人,虽然戊戌变法本质上是为了让国家富强起来,但由于触及到了封建统治阶层的根本利益,所以用古人的话来说,戊戌变法就是在造反。
古人大义灭亲的事可没啥干,那么深受皇恩的谭继洵怎么都干不出救儿子的事来,他没有在变法开始的第一时间就和谭嗣同断绝父子关系就已经不算太迂腐了。
谭继洵也没这个能力
要知道戊戌变法一开始在光绪的支持下还是有声有色的。也就是说至少领导变法的几个重要人物是可以轻易见到光绪并讨论变法具体内容的。
一般的平头百姓能随意见到光绪?怕是连紫禁城的门都不敢多看一眼,哪怕已经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也不行。
康广仁自不必说,康有为的弟弟,谭嗣同是湖北巡抚(兼湖广总督)谭继洵的儿子,杨深秀、林旭、刘光第本身就是重臣,杨锐也是实际上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幕僚,哪一个大人来头小?
这么一看谭嗣同的背景反而最不硬,别看他爹谭继洵是封疆大吏,实际上他上头还有个张之洞,杨锐作为张之洞的幕僚都没能幸免,谭继洵又能如何?
再说,谭继洵的根基在西北,他在到任湖北巡抚前一直在西北左宗棠那里混,如果谭继洵没有被调到湖北而是一直在西北,或许他还真敢凭借宗棠大人的余威保一保自己的儿子。
但问题是谭继洵已经被调到的湖北,感觉是升迁了,但明显是明升暗降,慈禧有意削弱和分化左宗棠在西北的势力和根基。
谭继洵一个人在湖北独木难支,得知自己儿子参与变法后自己都如履薄冰,哪还敢在老佛爷发怒后触这个霉头。
谭嗣同虽然优秀,但并非谭家独苗
说白了,作为一家之主,谭继洵在这种问题上首先考虑的并不是什么父子情深,而是家族的延续问题。
谭嗣同虽然是谭继洵众多子女中最优秀的那个,但不是唯一,就算谭嗣同大哥、二哥早故,但他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谭嗣囧。
这种时候作为家族的顶梁柱,谭继洵并不难选择,何况大家族中血肉亲情并没有大家想得那么浓。
谭继洵一直身居朝廷要职,整天忙于公务,也就能抽空抓抓教育,疏于对子女的疼爱在正常不过,所以谭嗣同从小没怎么感受过父爱也没什么奇怪的。
换句话说就是他们爷两感情并不像我们如今父子这般,更何况这爷两政见还不一致。
谭嗣同也知道自己九死一生,早有准备
谭嗣同并非一般人,一个想要改变自己国家的人怎么可能不知道自己这么做的下场是什么。
所以早在谭嗣同开始宣扬新思想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自己父亲“特殊”的身份了,每次送书籍,开讲座,都要和自己父亲撇开关系,称这是自己的个人行为,和父亲与家里人无关。
同样作为智者的人谭继洵怎么可能看不出自己儿子的良苦用心,关键时刻更不可能辜负自己的儿子。
且不管谭继洵是否对拥有这样一个儿子感到骄傲,至少谭嗣同自己认为不能因为自己的关系牵连到家族。
结语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自己最后在狱中留下的这首诀别诗足以说明一切,谭继洵作为大清重臣,维护的自然是大清的利益,而谭嗣同作为改革先驱,纵使屠刀架到自己脖子上也要仰天大笑,而留存下来的同志们都是英雄好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