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薛家屯鸳鸯鼓

鸳鸯鼓是历史上为军队在行军打仗、点兵点将、操练兵马、助威督战、庆贺胜利时所用。相传,明末清初时,邢台县薛家屯李氏家族定居,夫妻二人“夫唱妇随”敲得一手好鼓,鼓点节奏明快,被人称为鸳鸯鼓,后村民世代传承至今。2016年,收录邢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据薛家屯村史记载,明末清初时期,有一家四口人来到薛家屯村定居,不知其名,不知来自何处,只知其四口人家庭和睦,全家人敲得一手好鼓。儿子儿媳格外孝顺,每天晨昏定省,伺候父母格外周到,儿子儿媳更是恩爱有加。每到过年过节,一家四口便会在门口敲镲打鼓,庆祝节日的到来。他们的鼓与当地鼓点不一样,总是男的敲完,女的按照鼓点再打一遍,象征着“夫唱妇随”,如此反复。鼓声回荡在村中格外好听。后来乡亲们都纷纷前来向他们学习敲鼓,而这家人则来者不拒,一时之间,这套鼓法成了全村家家户户过年过节必备的节目,一直流传至今。这对夫妇相继去世,为纪念他们将鼓法命名为“鸳鸯鼓”,象征着坚贞不渝的爱情。

鸳鸯鼓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内容多变,多而不乱。鼓点分快点、慢点,鸳鸯花,莺花杈,行礼鼓,对庆五大部分。慢点表示点兵点将,快点表示催马助威;鸳鸯花表示鸳鸯叫阵;莺花杈表示花枪并打;行礼鼓表示依仗行礼;对庆就是庆贺胜利。表演时用26面鼓,一面大鼓,两面马锣,8付大镲;鼓队队员30余人,年龄最大的85岁,最小的8岁。男女老幼,精神抖擞,鼓阵威武。

1945年庆祝邢台解放时,鸳鸯鼓敲遍了整个邢台城,后来多次参加省市县乡各级组织的乡艺汇演,2014年在邢台市鼓乐大赛中荣获第二名。

李树贵,邢台县薛家屯人。自小就喜欢鸳鸯鼓,7岁起就开始跟爷爷学艺,共用了两年时间学会了全部鼓艺。每逢过年,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李树贵就跟随村里鼓队参加“撒灯”活动。青年时入伍当文艺兵,担任歌唱演员,爱好戏曲、武术、音乐、体育,及豫剧唱段。复员后在村里小学担任民办老师教授音乐,这些经历为他后来研究和传授鸳鸯鼓鼓艺带来了很大帮助。他对鸳鸯鼓鼓艺掌握全面,精通各种鼓法,并熟练掌握中间转接内容,使鼓点节奏层次分明,顺序流畅。1086年村里成立鸳鸯鼓鼓队,编制鼓谱,向村民传授鼓法鼓艺,并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既丰富了内容又壮大了阵容,使鼓乐更加精彩好听,提高民间乡艺的演出水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