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李姓赵郡堂
唐初史学家李延寿在《北史.序传》中说:“李氏之先,出自帝颛顼高阳氏。当唐尧之时,高阳氏有才子日庭坚(即皋陶),为尧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历夏、殷之季。其后理征字德灵,为翼隶中吴伯,以直道不容,得罪于纣。其妻契和氏,摧子利贞逃隐伊侯之墟,食木子而得全,遂改理为李氏。”
李氏,以官职为氏,皋陶为传说中少皋的支裔,一说为是东夷少昊之后,是少昊的女儿女修因吞了玄鸟卵而生了大业(皋陶)。皋陶与尧、舜、禹同为"上古四圣",是东夷部落的首领。皋陶活动的范围也在邢台以东至山东一带。尧帝的时候,皋陶成为掌握刑法的狱官,在《尚书》中有皋陶谟一章,因皋陶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职务,其氏族也称为理氏,皋陶“划地为牢”制定五刑之法,是中国法律的鼻祖。有说皋陶主张是实行德政,“好生之德,治于民心”。大禹时,皋陶谋划社会制度、习俗、文化等革新方案,兴“五教”,定“五礼”,设“五服”,创“五刑”,亲“九族”,立“九德”。从而使中华部族之间建立了社会正常秩序。殷纣王时,皋陶的后人理徵因直谏得罪了纣王,获以死罪,妻子带着儿子利贞隐藏起来,以树木果为生年以活命,从此理氏便改木子李,以纪念感恩使理氏的救命的木子。
春秋时出了一个大思想家,这就是道教的创始人老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老子者,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本姓李,名耳,是利贞的十一世孙,居住在河南的鹿邑一带。2009年来自中国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对沙河广阳山进行研究,认为邢台沙河的广阳山是老子六年隐居修行地,被史学家认定为老子的第二故乡。到了战国时期,老子的曾孙李昙成了赵国的大将,居住于赵郡。
据《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记载:李昙字贵远,赵柏人侯,入秦为御史大夫。死后葬于柏人,柏人城:即在今隆尧县城西偏南12公里处的亦城。
李昙生四子:李崇、李辨、李昭、李玑。李玑生李牧,李牧后来成为赵国名将,李牧也是赵郡李氏始祖。
柏人李氏因出自柏人城(今邢台隆尧)而得名。柏人李氏出自赵将武安君李牧。李牧是战国时期,赵惠文王的司寇李兑的后代。李兑为老子李耳的三世孙,李兑的五世孙李昙,为赵国柏人侯,死后葬柏人西(今邢台市隆尧县西)。李氏遂以柏人为籍里,史称柏人李氏。
李氏堂号有赵郡堂和中山堂。赵郡,初建置于后魏,此后各朝有沿置,其治在今河北赵县。战国时,这里是赵国的属地,包括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部,及河南省黄河以北之地,当时的宁晋、隆尧、柏人等地也属于赵郡的辖区。
隆尧县城西偏南12公里处的亦城有柏人城,为战国时所筑。在柏人城有一望族即李氏,史称“赵郡李”。当时的赵郡治原在广阿(今河北隆尧),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在此置南赵郡,唐天宝年才迁移到平棘,即今赵县。
李氏从李昙起就生活在古老的燕赵大地,世居古柏人城周围。特别是李牧在河北开创了赵郡李氏之族,1700多年来河北李氏人口众多。后世子孙支庶繁多,到了北魏时,李氏家族在河北建立了赵郡堂。后来赵郡堂分出六大房系,即为南祖房,东祖房,西祖房,辽东房,江夏房和汉中房。
1990年,在河北任县新市村西北,距唐陵三里出土了一方墓志铭,上有《唐故陇西李府君铭志文并序》,记录着墓主李伦的生平,和他的儿子将其遗骨从陇西运回归葬于唐陵东南三里李氏祖茔的经过。
墓志揭示墓主李伦是陇西的世族之家,同时说明李伦与李唐皇帝之间的关系,说“公承唐王之胤,建初皇帝之宗,逦迤相承,迩居陵侧”,与李唐皇帝是一个始祖。也看到唐天宝年袝李氏袝宗于陇西后,当时的陇西李仍坚持自己的祖籍是河北的昭庆(今隆尧),说在唐宣宗十二年(858年)李伦死后孩子们依祖训“愿袝祖考,厝合先骨于旧域”,葬于“邢台之郡,任县之北,新市居疃,唐陵东南三里,瘗于魂殁”。
这方墓志与《大唐帝陵光业寺碑》印证了赵郡李是李唐皇族的祖籍,隆尧一带是李唐氏族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