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走人户”
作者 ▏莲子
奶奶生前曾给我讲过一个关于“走人户”的趣事。那时奶奶还年轻,家住成都东郊龙潭寺街上。这一年的大年初二她带着三个孩子要回远在二十来里路的乡下娘家。这三个娃娃即我的父亲、大伯和姑妈。娃娃们穿戴一新,兴奋地边走边笑,还不时掏一个“甩炮儿”来炸响,三姐弟轮流提着一个沉重的竹编提兜,让我奶奶空手走路,一路上来来往往的都是面带笑容走人户的人。
那个大提兜里装着带给娘家人的礼物:给父母手工做的衣服和鞋子帽子、一包糖果、两把挂面,关键是还有一盒当时比较高级的点心。这点心装在薄木板钉成的匣子里,上面一张红纸,纸上写着点心的品类,印着这家铺子的名字,匣子四周还糊着好看的花纸。带着这样的点心匣子回娘家,绝对有面子。其实那时爷爷奶奶并不富裕,但今天回娘家的还有几个姐妹,所以无论如何也要把礼物准备得像个样子。
这盒点心买回来时她严禁几个好奇又馋嘴的娃娃打开来看,那红纸是糊在上面的,一旦打开就还不了原样。可娃娃们还是不小心扯烂了红纸的一角,奶奶用米汤细心糊好,不留心看不出来。
这天奶奶带着孩子们赶在午饭前回到娘家,父母哥嫂及姐妹们都高兴地迎出来,见到三个娃娃,我老祖祖特别高兴。屋里还有许多来拜年的亲戚,大家相互问候着,兴致勃勃入坐吃饭。奶奶在娘家住了一夜后离开,热情的娘家人也给了三个娃娃很多东西:好几根捆绑在一起的红甘蔗、许多蔬菜、香肠腊肉、炒花生……临行时奶奶叮嘱她的母亲:“那盒点心你们要拿出来吃哈,不要舍不得。”以前的人节俭,凡是收到包装漂亮的礼物,往往舍不得打开,合适时再拿去送人。
回家的路上我父亲和大伯把甘蔗当扁担,香肠腊肉和蔬菜装在提兜里挂在甘蔗上,炒花生则分装在三个娃娃的衣袋里,两兄弟抬着甘蔗,一家人满心喜悦往家走。对奶奶来说,回娘家受到如此礼遇,是一种温暖一种安慰。
这年的大年十四,年都快过完了,有家远房亲戚几个人来拜年,带的礼物中也有一盒糊着红纸的木匣子装的点心。奶奶煮了香肠腊肉又竭力办了几样菜,爷爷陪客人喝酒招待着。
等客人走了,三个娃娃围着那点心匣子,又看看奶奶的脸,他们想吃这点心。奶奶仔细看看这匣子,“哎呀!”原来这就是她送给娘家人的那一盒,糊过的红纸一角还能认出来。奶奶的娘家人果然没舍得吃这点心,上别家“走人户”时送了去,转一圈,四川人“竹根亲”,转来转去还在亲戚圈里,也不知走了几家的门,点心又回家。三个娃娃高兴极了,明天就是大年十五,不需要再拜年“走人户”,点心可以打开来吃了!
三个娃娃迫不及待把点心启封,看到的是一块块方型的东西,上面有一层粉红色米粉糕,下面的内容像沙琪玛。这点心很好吃,上面是酥脆的,下面是松软香甜的,三个娃娃津津有味吃欢了,虽然说这时点心已略微有点酒味。奶奶说这点心名叫“芙蓉糕”,是用鸡蛋、面粉、米粉、蜂蜜、食油、糖浆做的。过了几十年奶奶还饶有兴致地给我讲这故事,她实在觉得那一年的春节过得很有趣很有意思。这是我最早听到“走人户”的故事,故事里传递着一种浓浓的亲情。
这盒贴了红纸又被奶奶用米汤细心粘补过的点心,不知经过几家亲戚走人户的传来传去?最终又传到了奶奶家。这些亲戚为啥都舍不得开封,因为他们可能觉得这礼物珍贵!珍贵就应该送下去,送给喜欢的想念的亲人。
这是在生活艰窘,还不富裕的日月,亲人们传递的的一种美好情感,一种融融的温暖,一份难得的实实在在的心意,而“走人户”的重点就在这个“走”,亲友间你来我往,越走越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