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3)《中国智慧与三教实修》自序

自序

中国文化的主体是儒释道三教,观虚斋教学虽然是超越宗派的新型教学体系,但其主要的传统资源是儒、佛、道三教。本书融通三教,深入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修道智慧,是观虚斋教学“中国智慧-三教实修”高级课程的研究成果。

儒释道三教理论层面的融通,本书已有深入的阐述。这里我想从功夫/境界的层面,再简略地谈一下观虚斋教学三教融通的主要关节。

三教里面可以分成两层阴阳:第一层,儒是阳,佛道是阴;第二层,道是阳,佛是阴。也就是说,佛教是阴中之阴,儒教是阳中之阳,道教是阴中阳、阳中阴,相对来讲道教是最均衡的。这里面的阴阳具有许多层次,主要的层次是以出世为阴,入世为阳;修心为阴,修身为阳。三教本身都是阴阳统一的系统,自身都是本自具足的体系,但细分之下仍有阴阳偏重的不同。融通三教也分两个层次,一是佛道之间的阴阳融通,二是佛道教与儒教之间的阴阳融通。

佛教、道教总体上是互相融通的,都具有自洽的完整体系,但仍然各具特色,各有偏重,可以并列互补。比较起来,佛道二教主要的互补的特质在于,佛教长于修心,长于性功,长于静功,而道教长于修身,长于命功,长于动功。这个大的框架需要认清楚,这样观虚斋教学融通佛道的主要特色,就在于融合佛教的性功、静功和道教的命功、动功,这也是内丹学性命双修思想在新时代的发展,具体表现就是观虚斋教学的实践功法,必须做到静坐与站桩的结合,静功与动功的统一,每天的功课,要包括静坐、站桩和太极拳等动功,促进身心均衡的发展,修炼的效果必须做到身心合一,使身、心都得到高层次的健康,并最终实现“大圆满”的解脱境界。

儒教本身也有身心的修炼,但儒教相对于佛道教来说,其最大的特色是入世的抱负与事功方面。儒教对现实的世界最关切,不是在超度世人的意义上关切,而是现实地为实现理想社会而奋斗。儒家的“修齐治平”建立了在人世间建功立业的价值理想,其自强不息、民胞物与的入世精神,为佛道教所不及。佛道教也有积极入世的一面,但主要是从普度众生的角度出发,帮助众生得到解脱,而不是建构现实的理想社会。观虚斋教学从儒家那里学到的,是一种至刚至大的浩然正气,一种万化周流、天理充满的价值源泉,以超越那种学佛道学得不到家而可能陷入的沉空守寂的虚无主义状态。

由此看来,观虚斋教学三教融通之特色,主要体现在修性与修命的统一、入世与出世的贯通上面。由修性、修命之双修,达神形之俱妙;由出世入世之不二,达内外之圆成。

其实,儒佛道三教都是圆满具足的体系,学任何一家学到底都足够了。观虚斋教学没有任何“独创的真理”,也不比任何传统更加高明,我们只是以“法门无量誓愿学”的精神,综罗百家之精华,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把儒佛道三家的智慧精髓以更加适合现代人需要的形式弘扬开来,传承下去。

按照观虚书院调整后的课程计划,今后观虚书院的课程将以道教为中心,将儒释两家的心性智慧融入其中,不再单独开设儒释两家的课程。《中国智慧-三教实修》已经充分体现了观虚斋教学三教融合的成果,今后将集中精力弘扬道教性命双修之丹道学。

做出这个战略性的调整,一是因为教化的方便,观虚斋教学要有一个重心,不能三教平铺,让人抓不住头绪;同时这也是为了自己更好地修行,可以缩减“战场”,不用多花时间去整理儒释两家的东西,腾出时间精力更多地潜心自修。毕竟儒释两家已经有那么多大师在弘扬,我就不再去“锦上添花”了,多讲儒释两家的课程也没有必要。我可以把儒释两家深厚的功底用之于道教的阐释上,这样更有特色。

同时,在修行上我也要回归丹道,以丹道为中心。虽然最高的智慧是相通的,在“果位”上超越宗派门户之见;但在修行的实践过程中还是要一门深入,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修法重心。丹道本身就融摄了儒释两家的心性智慧,而且我的研究方向也是以丹道为中心,所以以丹道为中心来完成修道的系统工程,也是顺理成章的。

“丹道思想史”是我今后重点研究的课题,我在学术上的发展也完全是以丹道为中心的。虽然我在儒释两家也很有学术功底和悟道见地,但都可以融入丹道的研究之中,没有必要把学术领地搞得太宽泛。人生只有悟道是大事,其他一切问题都要尽量地简化。将学术领域聚焦于丹道之学,对我来说才是最合理、最轻松的生活方式。

虽然,超越宗派的终极之道才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但从现实人生的选择来说,我们还是要有切实的修道、弘道的路线图。这样,从现实人生而言,无论是学术还是修道,无论是自觉还是觉他,我都回归丹道,以丹道为中心,我的整个人生就在此彻底地安身立命了!

我已经从根本上了悟大道,在心性智慧上已经大彻大悟,今后要真修实证,彻底地转化后天的习气,彻底地转化色身气脉,得到真正的大成就,自觉才能觉他。今后必须更多地立足自身的修持,弘道事业完全顺其自然,随缘而化。

戈国龙

2020年秋序于观虚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