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易系列谈之十八

中华文化第一子——箕子

中国历史上,把一些大思想家称为“子”,如孔子(孔丘)、老子(老聃)、庄子(庄周)、孟子(孟轲)、荀子(荀况)、墨子(墨翟)、孙子(孙武)、韩非子(韩非)、朱子(朱熹),等等。那么,“子”是什么意思?历史上最早称“子”的又是谁?

就可考的历史文献来看,箕子是中华历史文化上的第一子。

箕子,是文丁的儿子,帝乙的弟弟,纣王的叔父,官太师,封于箕(今山西太谷,榆社一带),名胥余。作为中华第一哲人,他与微子、比干齐名,史称“殷末三贤”。在商周政权交替与历史大动荡的时代中,因其道之不得行,其志之不得遂,“违衰殷之运,走之朝鲜”,建立东方君子国,其流风遗韵,至今犹存。箕子以一个哲学家、政治家、殷商思想文化的代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代表出现在中国历史、中国思想文化史上。

“子”的由来

传统的解释认为“子”是爵位名称。东汉大经师马融说:“箕,国名也;子,爵也。箕子,纣之诸父。”朝鲜王朝安鼎福著《东史纲目》载:“箕子,子姓,名胥馀。封于箕而子爵,故号箕子。”

其实,这个“子”不是爵位。殷商时代的爵位只有三等,没有子爵,不同于周的五等爵位。《白虎通》说:“殷爵三等:谓公、侯、伯也。”商王朝官职分外服内服两大类,也没有“子”爵。箕子是商王朝贵族,其先祖子其系商高宗武丁的儿子,作为王子,不会被封为地位很低的子爵。西汉焦延寿的《易林》说:“朝鲜之地,箕伯所保。”这个箕伯就是箕子。箕子可能是伯爵或更高的爵位,而不可能是子爵。微子是纣王的庶兄,是商朝当权大臣,不会是低爵位。周灭商以后,周武王封微子于宋,宋国的爵位是公爵,而不是子爵。周武王很重视箕子,可能封箕子为侯爵。司马迁的《史记·宋微子世家》记箕子向周武王陈述《洪范》九畴之后,“于是武王乃封箕子于朝鲜,而不臣也。”这是说周武王封箕子为朝鲜侯,不把他当臣下看待。中国和古代朝鲜的史书都称箕子的后代为“朝鲜侯”,应该是继承了箕子的爵位。

箕子、微子的“子”,首先是商王族的姓,即子姓。箕子、微子的先祖为契,《史记·殷本纪》说:“契为子姓。”《诗经·商颂·玄鸟》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以玄鸟(燕子)为图腾,以子为姓。在甲骨文文献中,“子”也是王族的标志。日本学者岛邦男《殷墟卜辞研究》指出:“称子者与殷为同姓氏的一族。”中国学者裘锡圭指出,“子”不少是特指商王同姓的族长。“子”,在殷商时代是王族称呼;商朝灭亡后,他们仍然受到尊敬,“子”就具有尊称的意义。

由于箕子是一个思想家,到春秋战国时代,“子”就演变为对学术造诣者的尊称了。

武王访箕子

纣王末年(公元前1124年)周武王兴兵伐纣。牧野决战,纣王兵败自焚。武王攻入商都朝歌,商朝覆灭。在这商周变易之际,箕子便趁乱逃往箕山(今山西东南部晋城市陵川县棋子山),在箕山(今棋子山)过起一段短暂的隐居生活。

箕子利用那些天然的黑白两色石子摆卦占方,借以观测天象,参悟星象运行、天地四时、阴阳五行、万物循变之理。武王灭商建周后,求贤若渴的周武王访道太行,在陵川找到了箕子,恳切请教治国的道理。

武王向箕子询问殷商灭亡的原因,箕子不说话,因为他不愿意讲自己故国的坏话。武王也发觉自己失言了,就向他询问怎样顺应天命来治理国家。箕子于是便将夏禹传下的《洪范九畴》陈述给武王听。武王听后,十分钦佩,就想请箕子出山治理国事,重用箕子。但箕子早对微子说过:"商其沦丧,我罔为臣仆(殷商如果灭亡了,我不会作新王朝的臣仆)。"(《尚书·微子》)他不愿作周的顺民,因此不肯再出山,武王无奈而走。

因怕武王再次来请,箕子乘武王走后,他便迅速率领弟子与一批商的遗老故旧一大批人,匆匆离开箕山向东方而去,从此陵川便留下了箕子履迹的传说,棋子山也渐渐被人们称作了谋棋山、谋棋岭。

箕子与洪范九畴

箕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可考著作传世的思想家,箕子的代表作《洪范》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重要奠基著作。《洪范》是《尚书》中最可信、最受重视的篇章。其中的五行学说、天人感应学说、王道学说都具有开创意义,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根据《尚书·洪范》的记载,周武王向箕子求教,箕子回答说:“我听说,从前鲧用堵塞的方法治理洪水,破坏了无行的规则;天帝于是大怒,不把洪范九畴赐给鲧。他的儿子禹继承事业兴起,顺应五行规律治理洪水,天帝于是赐给洪范九畴。治理国家的常理和顺序就流传下来了。”

箕子陈述的“洪范九畴”,体现了比较系统的政治哲学思想,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五行学说、道德和政治学说以及天人感应学说。箕子的论述,是夏商两代政治思想的总结。周武王对洪范九畴予以采纳。在他逝世后,周公执政,发展了《洪范》的王道思想,敬德保民,制礼作乐,奠定了周王朝的基业,开了儒家思想之先河。五行学说和天人感应学说,不仅成为了战国时代阴阳五行家的源头,而且影响了诸子百家;对后世的哲学、政治、科技及各种术数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王道学说则是儒家和后代仁政思想的重要源头。爱民、注重道德修养、任用贤人,是周公德治思想和孔子仁政思想的源头。

五行与天干地支

武王问道于箕子,箕子给他讲述五行的道理。由此可见,五行的学问确乎来源于殷商。虽然在甲骨文中,我们并没有看到有关阴阳五行的记载,但是据甲骨文卜辞记载,商时期,人们已经将土与中央相对应,因为土即社,是国家的象征。商代人在卜辞中常称自己为中商,与“东土”、“南土”、“西土”、“北土”并列,以五方表述空 间方位。五行的概念虽然晚于天干地支,但是由于天干地支来源于天文历数,具有天然的时空属性,因此和表征方位的五行一拍即合,逐渐结合为一体,构成了后世一切术数学问的基础。

虽然武王曾问道于箕子,而且周王朝在其后的政治和文化建设中充分吸收了”洪范九畴“中的道德和政治学说,但是对于阴阳五行学说却似乎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因为我们从周人所留下的经典——《易经》中,丝毫也找不到阴阳五行的影子。在这里,商文化和周文化发生了分歧,其中的深层原因可能就在于,同样作为法天则地的产物,商人有干支和五行,而周人则有易卦,周人没有理由放弃自己看家本领去向商人学习。

正因如此,阴阳五行作为殷商文化的一部分由此而成为了”非主流“文化,隐秘地在民间流传,并在春秋战国,周文化衰微,诸子百家兴起之时,借黄老学派和阴阳五行家之手而出,大行其道,成为了显赫一时的流行学问,并在秦汉之际,随着文化大一统的初步形成,与易卦相结合,融合成为了后世的“象数之学”。

(0)

相关推荐

  • 封神演义:武王分封天下,这3姓氏的后人,祖先爵位比姜子牙还高

    纵观封神演义,只说武王阵营,没有人的功劳能大过姜子牙. 当然,姜子牙本身没有什么实力,所谓的军事韬略在原文中也没有多少体现.真正让他立于不败之地的是身后的玉虚宫,以及封神榜背后牵扯的众多人际关系. 所 ...

  • 「晋卦」之初六爻辞“晋如摧如,贞吉。罔孚,裕无咎”破解

    (上接"四.彖传破解") 五.爻辞破解 初六:晋如摧如,贞吉.罔孚,裕无咎. 象曰:晋如摧如,独行正也:裕无咎,未受命也. 释字(词): 摧 <说文>:"挤也 ...

  • 医易系列谈之十九

    前面我们花费了很多篇幅讲述了殷商的干支文化,从这一篇我们将开始讨论周的易卦文化. 对于易卦,相信大多数中国人都不陌生,因为易卦的符号已经融进了中国人的生活.但是,"易"究竟是什么? ...

  • 医易系列谈之十六

    现代人已经与自然隔绝得太远了,日月星辰的升降隐现,自然界的寒来暑往,动植物的生死荣谢,我们已经不在关注,因此,大部分现代人的天文历法知识基本上等于零. 而对于古人而言,这一切都与他们的密切相关,是生死 ...

  • 医易系列谈之十四

    历史发展到了殷商,中华文明进入了所谓的"信史"时代,因为这个时候出现了一种记载历史,承载文明的工具--甲骨文.甲骨文肯定不是中华文明史上最早出现的文字,但它是现存的,最早的一种成熟 ...

  • 医易系列谈之十二

    一般认为,文明的三大标志是金属器的制造,文字的发明和城市(国家)的出现. 龙山文化可以视作五帝时代的文化,到了晚期已经出现了一定规模的城市,少量的黄铜,以及至今专家学者仍处于争论之中的陶文符号.可以说 ...

  • 医易系列谈之十

    几千年的历史对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而言,似乎很漫长,而对于我们这个星球100亿年的寿命而言,那真的是一瞬间的事情. 从猿人到今天,不过几十万年,而其中旧石器时代就占了绝大多数时间.而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 ...

  • 医易系列谈之二十

    自从人类两条腿走路以后,作为一个有了更高精神追求的动物,就一刻不停地对世界展开了思索和研究.从最初的小问题,比如哪种树叶可以充饥,哪种小虫子更好吃开始,一直进化到明天会不会下雨,今年收成如何这类高级问 ...

  • 医易同源:十天干与中医阴阳五行之秘!

    一.十干的来源 十干由五行所生,五行是阴阳在人道的具体落实和细化.五行是阴阳二气作用到人道,分化成金木水火土,它为阴阳的载体,是阴阳的细化.五行再细化就生出了万物,即为十干. 因此十干就是人道的万事万 ...

  • 医易系列谈之十七

    十天干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难解之谜. 我们受惯性思维影响,认为既然是周期性出现的东西,就应该符合某种天文的规律,所以总是习惯在各种天文数据里,去寻找与之相应的周期性规律,故而总是劳而无功.出现这个问 ...

  • 医易系列谈之十三

    前面我们探讨了龙山文化和黄帝的关系,也提到了导致山东的龙山文化及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快速没落的原因--史前的大洪水. 这场突然其来的大洪水,使山东半岛乃至整个中国的东南部,都变成了一望无际的泽国.这使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