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肝胃不和的效方

左金丸(《丹溪心法》)

[组成]黄连(姜汁炒)80g  吴茱萸(盐水泡)30g

[用法]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次服3g,开水送下,若作汤剂,用量酌减。

[主治]肝经火郁,肝胃不和,胁痛胃痛,呕吐吞酸,口苦、舌红、苔黄、脉象弦数。

[证析]此证属于肝经火郁,肝胃不和.胁肋为肝所主,痛在胁肋,病位自当在肝;肝气犯胃而呈胃痛,气机上逆而呈呕吐,病位亦关乎胃;其余舌脉证象,则为病性属热辨证依据。所以,此证属于肝胃不和热证

[病机]肝经火郁,肝胃不和。

[治法]清热疏肝,和胃降逆法。

[方义]肝失疏泄,气郁化火,肝胃不和,胃气上逆,法当清热疏肝,和胃降逆。此方重用黄连清泄肝火,使肝火得清,则不横逆犯胃,肝胃得和则气不上逆;黄连亦擅清泻胃热,两清肝胃,故为主药。气郁化火之证,法当疏达气机使其调畅。吴茱萸行气解郁,正为肝气郁结而设。热证本当选用凉药,此方一反其常而用辛热之吴茱萸,是因吴茱萸擅长疏肝降逆,肝胃兼顾,功能消除呕吐和疼痛证象。黄连用量较吴茱萸多岀六倍,可使吴茱萸热性受到制约,体现寒热相伍,去性存用的配方法度,两药相配,扬长避短,一药多用,所以药味虽少而疗效较佳。

学习此方,应当注意两个疑点:①此证病性属热何以要用吴茱萸?须知此证既有气滞作痛见证,亦有肝气犯胃,浊阴上逆呕吐,一般疏肝药物不能兼顾。吴茱萸不仅是治气滞疼痛理想药物,尤擅降逆止呕,用治肝气犯胃而呈胃痛,浊阴上逆而呈呕吐,可以一举两得。②此方黄连用量等于吴茱萸6倍,用量如此悬殊,道理何在?此证病性属热法当清热,加之吴茱萸又是辛热药物,必须去性取用,才与病性相符。黄连既要清其肝胃之热,又要制吴茱萸之温,身兼两职,重用方可胜任,相反,吴茱萸用量若重即有以热助热之嫌。二药一轻一重,可以扬长避短,各尽其用,所以用量如此悬殊。如果热势较轻,用量可以改变;若病性属寒而舌尖微红,亦可重用吴茱萸,只有知常达变,才能灵活应用古方。

[应用]

1.胁痛胃痛、呕吐吞酸,兼见口苦舌红、苔黄脉象弦数,为其使用本方指征。

2.胃痛泛酸,可加入乌贼骨煅瓦楞平肝和胃,制酸止痛。亦可与四逆散合用,增强疏肝柔肝效力。

[化裁]

1.戊己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即本方加白芍,治泄利腹痛,有清热疏肝,柔肝止痛功效。方名“戊己”是言病位在脾,机理在肝。

2.香连丸(《兵部手集》),即黄连吴茱萸二药同炒,去吴茱萸加木香而成。有清热止痢之功。治热痢,下痢赤白,腹痛,里急后重。方中黄连可以消除致痢病因;吴茱萸、木香行气解痉,可以消除腹痛、里急后重证象。

3.连附六一汤(《医学正传》),即本方去吴茱萸,加附子、生姜大枣而成,有清热止痛之功。治胃脘痛甚,日久不效者。

4.佐金丸(《证治准绳》),即本方去黄连,加黄芩而成。治证与功效均同。由此可见,方中黄连亦可改用清肝的黄芩、山栀之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