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

人死亡叫丧,处理遗体称葬。古时对丧葬甚为重视,衣衾棺椁、修坟树碑,稍有不逊,则视为不孝不敬。以后虽有简略,特别是1996年12月15日后全市殡葬制度改革,实行人死一律“火葬”,然迷信习俗至今尚有残留。

一、送终报丧  长辈弥留之际,子孙守候于床前,俟其气绝,嚎啕举哀,俗谓“送终”。一旦病人脱气,亲友要给死者揩身、擦浴、更换寿衣。以碎银包于红纸中,塞入死者口中,俗称“含三宝”。于三岔路口焚雨伞包裹(死者生前遗物)、草鞋、锡箔(或烧纸)。然后主持者提香先到本保殿,后到祠堂插香,以示为死人向神、向祖报到,祈其佑护。家人哭息,由治丧工(俗叫棺材头)将死者由床移至门板,头枕泥砖,双脚并直,面盖烧纸,置于中堂地上,脚后放一盏“脚后灯”。亲友邻人闻之,即前来向死者焚纸烧香,俗称“烧落地纸”。人死后,丧家当日即央人前往至亲家“报丧”。报丧者不论晴雨,必随带雨伞,达亲友家将伞倒倚门外,不叙寒暄,不行常礼。亲友见状,即知噩耗,具茶水点心招待。食毕,报丧者始告以时间及死因。对方赐以红纸包,俗称“脚步钱”。亲友得讯,即备礼相吊。出嫁的女儿知死讯后,即一路号哭回娘家,俗叫“嚎路头”。

二、入殓  俗称“落棺材”,要由道士择定时辰日子,以免与生者冲犯。棺材内放石灰,木炭等吸湿物及“衬材褥”。进棺时,由长子捧头,次子捧脚(也有女儿捧脚),亲人至材前向死者“看最后一眼”。棺材头开始给死者盖大被,先盖儿子的“孝子被”,然后依次盖上媳妇、儿女、亲家、外甥家送的。有的还放入死者生前所爱之物,放时一一报清。如是之后,敲钉封材,亲人嚎啕大哭。封棺后,亲人各穿孝服,俗称“成服”。

三、停柩守灵  入殓后,贫困之家为节省开支,三、二天即行殡葬,一般择日于七天之内。殷富之户,为择好风水,营造墓穴,延僧“七七四十九天念经超渡,大扎“超级灵屋”,有延续至一、二年。停柩期间,移棺厅堂,棺后放青油灯,称“材头灯”,棺盖放一水碗。灵堂布置:材前挂上白布幔,正中摆上香桌,桌上立有“神主牌”(死者生、终之时日),遗容像。右侧摆有木交椅,椅上披有死者生前衣服,椅下摆鞋。椅侧竖有招魂长幡。灵堂供亲友祭祀,对来祭者,由亲人或央一老妇于材头,嚎哭通报吊丧者之名,祈死者为之保佑,俗称“运材头”。亲友所送丧礼厚薄不等,旧时多为“香盘”(内有红烛、鞭炮、锡箔、烧纸、香),纸箱,今时尚送锦绸被面、毛毯、云丝被等。姻亲者要备“三牲”(鸡、肉、馒头)祭灵,谓“祭灵盒”。请道士扎好灵屋,灵屋有大小之分,有十六脚、廿四脚、三十六脚,更有大者,人可于灵屋进出。出丧前一夜,丧家设宴向送礼者致谢。少者二、三桌,多者上十桌。宴毕,开始“祭灵”,请道士四至六人,作道场,俗称“挂灯”(一木柱上挂有四十九盏菜油灯),叩经“游十殿”。男曰“破酒肉”,女曰“破血污”,以示亡灵释孽超生。其中有诸多繁礼缛节,直至凌晨。

四、出殡  俗叫“出丧”。是日清晨,亲友齐集,丧家敲锣召客,齐聚于露天下共餐“斋饭”,俗称“上山饭”。出殡时,鸣锣开道,家属披麻戴孝,腰束草绳,脚穿草鞋,手执竹棍(孝棒),行路时要低头弯腰,以棒柱地,长子拎香碗(今多有捧遗像者),次子举魂幡,随后孙、媳、女、婿,祭客依次排行。送行者持香也有手执花圈、有提素轴等丧礼。出棺时辰一到,送丧行列先行至百步外停候,亲人“盘丧”。抬棺领头者引路,一路分发金纸,俗称“分路纸”,沿途鸣放炮仗。途径外村要贴“借道”红笺。死者如有声望,途中还设“路祭”,至坟地要设“坟祭”。棺至墓地,择坟前空地停下,由棺材头引领,亲属随后,顺反各绕棺几匝,每人于棺背撮上一把土。

棺木入穴(圹)时,先在穴中放一块砖,砖上以朱红注明死者姓名,终了时辰,俗称“地契”,也叫“立牌位”,表示此地为死者所有,风水先生下穴道定位、指向、材头朝坟里,材脚朝坟碑。下穴后,孝子可脱下麻服,摘去孝帽,将出殡所带的孝棍、魂幡插于坟背,余香烧于坟前。女儿离坟回家不能循原路回家。墓成,将灵屋、库箱抬至坟堂焚烧,以示死者全部受领。孝男孝女返回向族房长辈跪拜“谢孝”。中午或傍晚,设席酬谢亲友,称“吃罢散”。

是夜,“起煞”(赶野鬼)。由道士手执桃杖,鸣锣驱走鬼魂,据传:翌夜,死魂要回原居探亲,家人当晚要“回避”于外。嗣后,每隔七天必奠,叫“烧七”。在第六个“七”的首日,由死者女儿设馔祭奠叫“烧六七”。祭品担回娘家请客,主角是棺材头(俗云:扛棺材没工钱,“六七”三周年)。以后有“一周年”、“三周年”和“满百岁”等悼念活动。孝子百日内不理发,鞋上缝有麻布,翌年春节不贴红纸门联,改蓝纸(或绿纸)写白字或黑字。当年儿媳布鞋上要缝麻布,翌年改穿白布鞋。

浮厝  未死之前做好棺材叫“寿材”。备好的墓穴叫“生圹”。倘入殓后,一时未能营葬,将棺移停于田野,以砖瓦或稻草覆盖,或停于祠堂大厅,叫“浮厝”。外籍死者则暂厝(停)棺于同乡会馆,等待运回原籍,有的迁延日久,至腐烂尚未安葬。

倒路  俗以死于家中为寿终正寝,死于户外或旅途,为“倒路死”。死者尸体不能入室,不能进村,只能在村边搭棚停放,否则全村不利。

夭殇  俗以年未满三十六岁而死为夭,叫“短命”。丧事简单,倘是婴儿死亡,用稻草、破席捆扎或用木板钉棺,浮葬于山丘、荒野,任凭兽啮,其状甚惨,怨称“取债鬼”。

(0)

相关推荐

  • 王海亮风水大师谈:家乡的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历史,虽然丧葬用品准备及丧葬程序在不断减化,但是主要内容并沒有太大变化,并且流传至今,家家躲不开离不了,丧葬文化更是几千年灿烂中华民族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丧葬习俗懂 ...

  • 宁国古今丧葬习俗

     宁国古今丧葬习俗                郑树森 老人死去称"正寝",丧事则称"白喜".旧时,客死他乡者不得在家设灵堂:生前是戏子.太监和因造反而被诛杀 ...

  • 【乡土兰溪】芝堰丧葬文化

    芝堰丧葬文化.其丧葬主要程序为: (1)旧俗,老人临终,亲属须守候在旁:子女在外者,须赶回家会最后一面,名为"送终".病人弥留之际,子女侍于床前,一旦咽气,家人号啕告别,用红纸包好 ...

  • 宁海北路丧葬习俗考

    图片来自网络 这里不仅有乡土味 微信公众号:乡土宁海 作者:孔林根 按:丧葬文化,是与死亡相关的人类创造的社群活动中多种特质文化的复合体,其涵盖内容涉及实物.信仰.心理.伦理.道德.艺术,由此而延伸展 ...

  • 瑞昌民俗《之六》 | 全套农村丧葬习俗(待续)

    图片源于:华商论坛 归 三宝 - 归 一.丧葬 殡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礼仪文化又是殡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历来重视礼仪行为,而丧葬礼仪是礼 ...

  • 东北民间丧葬习俗——阴阳先生

    在东北这片沃土当中,孕育着浓厚的黑土地文化.东北人的习俗,也别具一格.今天就来讲解一下,东北的丧葬民俗. 东北丧葬民俗中的灵棚及球幡条幡 在东北地区,尤其以农村为主,都知道一件事,人去死后,要请&qu ...

  • 从丧葬习俗判断黄帝故里

    汉史学家司马迁在他所著的<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崩,葬桥山." <列仙传>也说:"轩辕自择亡日,与群臣辞,还葬桥山."<史记? ...

  • 蒙古族丧葬习俗

    蒙古俗话说:"人即生墓始形".意思是说,人一生下来便逐渐走向死亡,作为生命的客观规律,死与生同样不可避免.就像人活着的时候状况各异,死亡的原因也各不相同一样,吊丧方式及其体现的风俗 ...

  • 云南滇北禄劝武定纳苏彝人的丧葬习俗

    云南滇北禄劝武定彝族纳苏人历史上行火葬,从明末清初以来则正常死亡行土葬,非正常死亡行火葬.其土葬传统习俗可分为停尸.人殓.家祭.场祭.指路.安葬.脱孝等程序.现以老人病故为例,分别概略叙述. 一.停 ...

  • 土家族丧葬习俗—跳丧

    丧礼,属人生礼仪中的大礼.丧礼的基础是后代的爱亲.思亲和孝亲情结的极终表达.同世界上一切民族的丧俗所表达的极终意义一样,土家族的殡葬习俗也是最能代表土家族民族文化的形式之一. 亲人去世,邻里齐聚,唱丧 ...

  • 农村为什么要在棺材一边“点头灯”,这丧葬习俗的意义何在?

    在农村,人们对于婚丧嫁娶有着非常多的习俗和讲究,其中有很多风俗由于时代的限制,在现在看起来有些迷信,但是仍然历经千百年还在被人们牢牢遵守着. 在农村有一种丧葬习俗是:人在去世入柩之后,要在死者头部那一 ...

  • 早期诡异的丧葬习俗

    在古代,因为神学思想支配着人们的头脑,很多现在看来十分荒谬的丧葬习俗都曾真实上演.不得不服,古人面对丧葬习俗时个个都是冷幽默大师.正所谓"死亡不可怕,死后才尴尬". (一共5例,越 ...

  • 农村为什么要在棺材一边“点头灯”,这是什么丧葬习俗?有意义吗

    在农村,人们对于婚丧嫁娶有着非常多的习俗和讲究,其中有很多风俗由于时代的限制,在现在看起来有些迷信,但是仍然历经千百年还在被人们牢牢遵守着. 在农村有一种丧葬习俗是:人在去世入柩之后,要在死者头部那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