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城市过客】重视保护大汉口华界商业重镇历史风貌
此图上南下北左东右西
众所周知,汉口历史风貌区由两种历史风貌构成。
一是1861年汉口开埠通商后形成的近代城市风貌,租界区,中国三大租界之一(上海、汉口、天津);
一是明清以来的中国传统商业重镇城市风貌,华界区,汉口镇是“九省通衢”“天下四聚”、四大名镇之首。在农耕时代,重农轻商,汉口是中国唯一发展最为迅速的另类城市,商业都会,“汉口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与封建社会晚期势不可挡的商业力量相结合,形成并维持着一个卓越的商业都会,一个代表着在接受欧洲文化模式之前、中国本土化所达到的最高水平的城市”(《汉口 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 美▪罗威廉)。
汉口租界西式建筑160年历史;
汉口受租界影响以模范区为代表的建筑100年历史;
汉口华界明清水火战乱、自然更迭建筑500年历史。
谁的历史更悠久?更能彰显汉口500年,一目了然!
目前,武汉市受到保护和关注的优秀历史建筑,大部分是汉口开埠通商后形成的近代城市风貌,在旧城改造中有“武汉新天地”成功的范例。
数典忘祖,土地财政,导致汉口明清以来的中国传统商业、手工业、码头(交通)城市风貌,不断消亡。特别是在新世纪开始的旧城改造中遭到毁灭性的破坏,目前华界老建筑已经屈指可数。
租界区的保护有一定的成效,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华界目前仅留下岌岌可危的四块斑片,除大董家巷片区外,还有唐家巷片区、药帮巷片区和洪益巷片区都面临着拆迁的压力。我们不禁想一想,把它们拆完了,汉口老城区还剩什么?汉口五百年拿什么来体现?只有重视它们并加以保护,才能构成稍微完整一点的汉口中国传统商业城市的历史风貌,兹事关系重大!
外国朋友也对老街小巷情有独钟。
盘点汉口老城区亦即华界,只剩下四个不完整的片区了:
1.花楼街洪益巷片区
花楼街,汉口华洋交汇之地,曾领风骚百余年。前花楼、后花楼已荡然不存,唯今花楼街洪益巷片区留有余韵。汉口善堂文化代表培心善堂,汉口现存最大规模木结构中式建筑,保存相对完整;其创办的培心学校、培心两等小学是汉口西式教育的践行者,亦是武汉抗战遗址。还有大龙家巷84号民居、肖耀南房产、吴国桢旧居、晋和铁号等民国建筑。
俯瞰洪益巷培心善堂
2.大兴路大董家巷片区
明万历《汉阳府志》记载“汉口黄陂街,大率黄孝人也”,距今407年了此处回龙巷(回龙寺)可以追溯到600年前。清代的大董家巷片区更是汉口的政治中心,有江汉关监督公署、汉阳府同知署、守备署、礼智巡检司等政府机构。还是商业、手工业集中地,形成花布街、打扣巷、衣服街、袜子街、草纸街、剪子街、芦席街以及龙王庙码头、大码头、四官殿码头等。帝主宫可说是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源头。
大董家巷片区会馆、公所林立聚集,如太平会馆(安徽)、长郡会馆(湖南)、平江会馆(湖南)、湖嘉会馆(浙江)等;还有龙王庙、马王庙、四官殿、二圣祠、三义殿、万寿宫、帝主宫等寺观。
民国时期,黄陂街与汉正街、花楼街共同组成华界最重要的商业文化街区和居民里巷居住区,至今保留有一定数量的清代和民国历史建筑,是不可多得、不能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
二盛巷历史风情画
3.新安街药帮巷片区
现有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新安书院遗址、药帮一巷石板路、武汉红十字会旧址、维新百货店旧址,以及没有列入文保单位的准提庵、元宁会馆、药王庙石碑等。
新安街 麻建雄摄
4.汉正街唐家巷汉宜里片区
玉带门、便门(唐家巷)、大硚口、小硚口均在此区域,现存汉宜里、老同兴酱园、硚口织布厂等。
唐家巷原硚口织布厂 麻建雄摄
坚持"留改拆"并举 以保留保护为主 留住城市记忆
湖北省委书记应勇在上海工作时指出,新一轮旧区改造必须从“拆改留并举、以拆为主”转到“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走城市有机更新的新路子。应留的必须留,作为做好“留改拆”工作的底线,保留保护好城市肌理、街坊肌理和历史建筑。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已明确“要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风貌和环境,保护真实历史遗存,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的规划目标。北京已经实施旧城的整体保护。
上海强调仅有少量文物保护单位建筑,是不可能真正保护与延续整体历史文化环境的,因此必须在更大范围内保留那些有历史文化特色、构成风貌特征的大量“背景建筑”。
汉正街汉宜里
“保留历史建筑”,指除“保护建筑”之外必须保留、不得整体拆除和擅自改造的历史建筑,虽然尚未被列入国家和地方各类保护建筑名单、但却是构成历史风貌所不可缺少的历史建筑物,甚至可能今后上升为法定保护建筑。此外,还有一般历史建筑,即对形成街区风貌有一定影响、可以改造,但必须按原外观轮廓进行建设的建筑。
保护道路也是历史文化风貌区的重要组成要素。2007年,上海出台《关于本市风貌保护街道(街巷)规划管理的若干意见》。规定了64条“永不拓宽”街道,“宽街无闹市”。十多年了,街道保护已经成为一种城市风气。”
1920年徽帮重建的准提庵 田联申摄
建设是发展,保护也是发展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于今年四月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通知》。《通知》指出:“各地应加强自然生态、历史人文、景观敏感等重点地段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健全法规制度,加强历史文化遗存、景观风貌保护,严格管控新建建筑,不拆除历史建筑、不拆传统民居、不破坏地形地貌、不砍老树。”
武汉从6月初开始,面向全球征集汉口历史风貌区改造方案。将按照“留、改、拆”并举的思路,打造演绎“老汉口”独特魅力的城市文化地标。为此,我们强烈呼吁,保护仅存的汉口传统商业手工业风貌。四个斑片不存,何谈汉口历史风貌区建设,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药帮一巷石板路
“万物有所生,独自守其根”。依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通知》特提出下列建议:
1.从城市空间肌理、历史文脉、文化传承角度,扩大保护范围,拓展保护对象。
在汉口历史风貌区建设中停止类似紫竹一、二期大拆迁式的土地储备。改变思维,效仿近年来北京、上海等城市,以保留、保护为主。尽可能多的留下城市发展的脉络。以明清形成的街巷为基础,进行微改造。保护记录城市发展轨迹的街巷肌理和历史地名。
2. 对现存清代民国时期老建筑逐个考察论证,应留尽留。
反思“唯文保单位”的保护思路,将具有历史风貌价值的历史建筑(如工商业建筑、会馆建筑遗存)与建筑群(如传统里分民居)紧急设立为不可移动文物。
3. 城市规划充分考虑汉口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建筑特点。
汉口的传统建筑是在寸土寸金的条件下,不断与水火抗争,又结合商业、作坊、居住用途形成的,是汉口历史风貌区的城市风貌标本。在汉口历史风貌区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汉口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建筑特点。
大武汉8000多平方公里有足够多的土地来保护恢复明清至现代的历史街区,大武汉有足够空间来建现代化的新城区、新街区,何必一味盯着老城区呢?
4.为武汉全域旅游增光添彩。
新一轮武汉市规划修编,建议编制对历史老区以保护为主的规划,这样才能不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荣誉称号;这些荣誉是无数先贤用生命、鲜血、智慧、奋斗换来的,留下了感天动地、影响未来的精神财富和故事,让历史老区重现韵味,让大武汉全域旅游独具魅力、丰富多彩。
从2020年开始,停止拆、改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街区。其它区域规划新城区、新街区,创造更加新颖的城市天际线。让三镇各具特色,各领风骚。听取历史学者和城市文化学者们的意见和建议,学习借鉴苏州和巴黎的规划、建设、管理经验。
作者 韩少斌王汗吾钱汉明田联申
打捞城市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编辑:田联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