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木场 打鼓佬》朱永昌
上新河位于南京西南江东门外,隔夹江与江心洲相望,明朝曾建有“皇木场”,是南京著名的木材集散地。在过去近600年的时间里,上新河作为重要的水陆码头,一直影响着长江中下游的经济发展,至今这一带还留有明清湖南、湖北木材商议事的“江汉会馆”以及祭祀的“太阳宫”等古建筑旧址。工业革命之前,木材是车船制造、城市建设的基本材料。长江一线,“盐、茶、木、典当”为四大行业,其中木材经营十分兴盛,流行着“要发财,贩木材”之说。南京作为长江下游的经济政治中心,有源源不断的木材需要运进运出,而上新河一直就扮演着木材集散转运中心的角色。要把大批木材安全地通过长江运送到各地木行,需要从木排的编排组合、人员配备、航行安全等方面统筹安排,这个重要的工作是由打鼓佬(相当现在的长江领航员)来完成的。长江风大浪急,风险巨大。
木商老板必须聘请经验丰富的打鼓佬,才能确保木排运输的安全。打鼓佬懂得长江航道的水文知识,水的流向、潮汛时间、浅滩暗礁、遇到什么风向采取什么措施等,都非常清楚。在运输过程中,打鼓佬还需要指挥整个木排的起航、中途停航、收口(从长江进入内河口)。木排在江上行走时,木排和拖木排的轮船头之间的联系靠的是打鼓,打鼓佬之名也是由此得来。打鼓传递信息历史攸久,相传郑和船队海上航行时,白天挂旗,晚上挂灯,大雾弥漫时就靠打鼓。鼓声的作用非常大,时刻和前面的轮船头密切联系,保持互动,同时告诉长江其他各类船舶互相避让。如:从左行驶交会为一短声,从右交会为二短声,提醒注意为一长声三短声,倒车为三短声,减速为一短声一长声一短声,紧急求救为连续短声等。鼓声还能起到号令的作用,让全体排工配合操作,协同一致。
过去,人们讲迷信,希望以震天动地的鼓声驱妖避邪,求得平安。鼓声越响,大家行排越踏实。木排最终运送到内河入口即算完成,因整个过程打鼓佬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他们的薪酬最高,通常是放排工人的数十倍。聘请打鼓佬是有规矩的。出排前,木商老板会在最好的饭馆,摆席宴请打鼓佬。宴席特别丰盛,也特别讲究,就连“头碗菜”的碗都与众不同。别的盛菜的碗个儿小、素净,称为“菜碗”。而“头碗菜”的碗特别讲究,牛高马大的叫“海碗”,五彩缤纷的叫“穿金戴银”,寓意海纳百川、驱邪避祸。头碗里的食材有有鸡、鸭、鱼、蹄筋、竹荪、鱿鱼外,还有海参、鱼翅。在宴席上,宾主会商定好木排运送费用,开排前木材商通常预支百分之三十,木排安全到达内河口,木商老板在宴请“靠岸酒”后,再结清“下找”(结委款)。木排到达目的地后,老板除了为打鼓佬置办“靠岸酒”外,还会购买当地的土特产送给打鼓佬,如在镇江都要买上水晶肴肉、香醋等,在扬州就会带上三和四美酱菜和谢馥春化妆品。打鼓佬会把银元(大头)装入预先准备好腰袋并绑在腰上,再在外面穿长袍进行伪装以免被盗,确保安全带回家。当时在上新河当打鼓佬有名气的有汤长友(1903年生,人称汤老三)、汤贵明(1915年生,人称汤老六)兄弟。据汤贵明长子汤守华、次子汤守义回忆,他们父辈出门的行头非常讲究:夏天上衣是真丝香云纱,裤子是真丝杭罗(横罗),其他季节的着装以长袍为主,有时外面再穿马甲或马褂。马褂内侧口袋佩戴有“火车头牌”镀金怀表,纯银链子有一个特定的扣子相连,佩戴时需要把扣子从内侧扣到衣服的扣眼里,然后把怀表装入兜里。表也可放马甲上小口袋里,表链子扣在马褂上,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礼帽戴的是盛锡福帽店购买,鞋子穿的内联升牌子,深藏青色华达呢鞋面布,双层牛皮底,因双层牛皮中间夹心一块薄型钢板,走起路来发岀咯吱咯吱声音,外出经常拎着浅咖啡色真羊皮的小箱子。打鼓佬出门,穿戴真是派头十足。与打鼓佬相比,排工是很苦的。上新河北面是江心洲,最早就是滩涂地,又是皖北灾荒移民众多聚集地,混穷的人多,也为木材市场用工提供廉价劳动力。当时有个顺口溜:“江心洲江心洲,十年九不收。男人掏黄鳝,女人捉泥鳅。女人扒树皮,男人当排工。”江心洲相当一部分人,靠木材市场吃饭,他们有空扒树皮,除了自己烧锅用,再卖一部分给其他居民,或“老虎灶茶水炉”,而男人就可以当排工运输木材。打鼓佬消失,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1949年新中国成后,上新河还是木材集散地,江苏省木材公司在上新河设立二级站,负责国家及全省木材计划调拨供应,另外陆续建立了一些木材加工企业。到了70年代国家开始出台木材节约代用工作,同时在建筑领域推广以钢代木、以塑代木、以水泥代木,并在交通领域开始以水泥代木。
后随着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公路、铁路交通迅速发展,上新河的木材市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近年来,南京城市整体规划,昔日的“皇木场”变成了河西新城。随着奥体体育馆、绿博园、科技园的建设,这里成为六朝古都金陵风光旖旎景色迷人的西花园。
---------------------------------
作者简介:朱永昌,75岁,老南京人,纺织企业退休职工,浦口区作协会员,中国风蓝墨轩文学会会员,退休后平时爱好捕捉社会热点,宣传正能量。现受聘江苏省人民医院浦口分院行风监督员。20世纪60年代曾经有南京水上运输工作史,退休后爱好中外旅游,平时还爱好写回忆录和生活小常识。作品多次被《老山》杂志《南京史志》杂志《浦口文艺》杂志《江城诗社》杂志和《金陵晚报》《中国风文学网》《今日作家》《苏北文学》《新长江文学》《北京文学传媒》《天下文摘精选》《新时代文学社》《浪花文艺》《六朝文学》《医院内刊》采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