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合理地研究上古史?打破无根据的附会是关键
来头条创作一年有余,随着青云时代结束,流量为王的时代再次来临,网络文史领域的脑洞之风越刮越猛,让人倍感失望。创新是任何科学得以前进的源泉,但不做深入了解和研究的随意脑洞与创新无关。不过是流量大潮里面的一些可笑的弄潮儿罢了。
对文献的随意解读和附会
我国历史文献汗牛充栋,不仅各类传世文献让人目不暇接,不断发掘出来的出土文献也日渐丰富。对文献的阐释是历代学者孜孜以求的一个目标。如何正确地对文献进行释读,似乎是有些人并不在乎的一件事。
《山海经》这部奇书是网络上各种脑洞的一个重灾区。究其根源,无外乎里面的记载很难被精确释读,你说我脑洞得不对,你又拿不出你毫无破绽的释读。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了。
曾碰到一位连袁珂先生是谁都不知道的人大言不惭说他完全破解了《山海经》,一问之下,郭璞、杨慎、郝懿行一概不知,天知道此君破解的是什么《山海经》,此君还时常对学界研究现状大吐口水,认为《山海经》被忽视了,他是在做一件保护我国古老文化遗产不遗失,功在千秋的大事。让他说出来读过学界哪位学者的研究论著,竟然一无所知,让人大跌眼镜。
据不完全统计,书名中带《山海经》的图书至少有1000余部,而相关图书达到了7000余部,仅2020年一年就有100余部新作问世。对《山海经》的研究从刘向父子整理发布之后就从来没有断过,近代以后,随着神话学理论传入我国,各个学科的专家学者对此书的研究也是层出不穷。而研究上古历史、神话传说、历史地理等等的学者在其论著中对《山海经》的引用及部分释读则不可胜数。何来历史遗产丢失之说?用自己的无知去幻想出来的结论的确容易让人自我感觉良好。
本文只是随笔,无意按照学术文章的流程去讨论这个主题,所以我想到哪就写到哪。
我们看下《五臧山经》,北部三座南北向并列的山系,东部四座南北向并列的山系,西部四座东西向的山系,南部又是西东向的山系。就这样齐整有规律的布局,会是我国或者哪个地方的连续山系吗?当然,您可以选择将远隔千里的两座山划分进一个连续山系。脑洞的边际是无穷的嘛,《山海经》撰写者棺材板的颤动没有让您感到羞愧?
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山系外边竟然都是大海,于是乎,我国西部北部不是无海吗?一些大的湖泊就被当做了海,惶惶然,《五臧山经》作者想象出来的四极八荒的天下成了我国真实地理的写照。有人竟然还破解了书中每一座山的真实归属。不得不佩服这些人脑洞能力的强大。
再看看《五藏山经》对山的描写,很多山的一面是金属矿藏,另一面是玉矿。合着我国是世界上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每一座山都有其山神,最后落脚是这座山的祭祀礼仪。这样的山有吗?一座山和一座山之间的距离也是精确无比。试问,以今天科学发展的程度,能对各个山峰距离精确测距吗?想测应该是可以,有谁去做过?测距的标准都没有,按照山的哪个点去测?我们现在能准确知道国内每座山峰都有哪些矿藏吗?
古人为什么会这么写?我们认为吴晓东先生从语境和民俗角度去做的解读应该是最贴近事实的。就是《山经》其实是一篇古人社稷时候的祭文,就是所谓“望祭”。祭司按照社稷的通常顺序分别对南、西、北、东、中几个方向进行了望祭,在国泰民安,社会财富极大丰富的想象中,将已知山峰和听闻的山峰再加上自己想象出来的世界模样融合到一起,娓娓道来。后世某个祭司或者好事者将这篇口传祭文记录了下来。就成了《山经》的原型。后世的改造和渗入,我们就不多说了。
那么《山海经》能提供给我们什么呢?能够提供给我们的非常多。
由于《山海经》没有被划分进儒家经书里,所以不仅躲过了战火,还躲过了后世学者对其的频繁改造。所以《山海经》里面保留了很多原始先民的最初记忆,这份记忆有可能来自文字出现前的神话时代。研究《山海经》不是要去将《山海经》完整真实复原,而是从里面抽丝剥茧找出来这些原始记忆的素地。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原始先民对那个没有文字记载年代的认知和理解。
对传说时代人物的随意附会
考古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对于复原历史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这种复原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很难通过考古文物完全地复原背后的历史族群和真实社会形态。不过对于很多脑洞大神们却不存在这样的想法。他们常常将文献上的只言片语与自己简单了解的考古文化进行强行结合。
就说黄帝吧,中华民族的始祖,叫轩辕氏没错吧,司马迁老人家就这么说的,可如果我们翻阅先秦文献,会发现轩辕氏与黄帝存在并存的情况,有人马上就会得出来答案,黄帝是轩辕氏这个部落的首领。可有谁去研究过轩辕氏都出现在哪部文献中,黄帝又出现在哪部文献中,两者的年代关系是怎样的?周人建国的时候为何自己禘的是喾,而将任姓族群定为黄帝后裔,去祭祀黄帝?司空季子一句“黄帝姬水成”怎么就成了金科玉律了?翻遍先秦典籍,再无同样记载。都认为楚人是蛮夷,怎么最后也进入了黄帝世系,成为了根正苗红的华夏人?这是哪个年代才出现的?其背景是什么?
再去翻下上面提到的《山海经》,里面轩辕氏黄帝的地位如何呢?再看下《逸周书》等先秦文献,黄帝是什么时候成为诸帝之首的?难道汉人知道黄帝是老大,西周人不知道?春秋人不知道。但是他们就是不提黄帝是老大这回事,有没有亵渎祖宗的嫌疑呢。
炎帝也一样,一会儿是烈山氏,一会儿是神农氏。难道不应该对这些进行详尽的梳理分析,然后才能去落实黄帝是哪的人,都干了些什么,是神的时候怎样,如何又变成了人,怎么后来又成了仙。仙这个东西是哪个年代才出现的概念?
不过举了炎黄的例子罢了,其他各个人物莫不是如此,不做详细考证,拿出来某一条真假难辨的记载,然后按照自己希望的结果,与某个知道名字的考古文化连上就齐活了。文献和考古两方面做了证明,多么完美的二重证据法哦。很可惜,没有一重证据能经得起推敲。但这不影响那些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拥趸们为其欢呼雀跃。
他们当然不用去管这支考古文化的来龙去脉,更无暇顾及各支考古文化之间的关系,年代能差不多,地点是自己想证明的就成。一个“完整有序”,“论证严密”的古史体系就这样被建立了起来。
百年来无数学人耗费几十年辛苦研究不得其果的东西,这些人一边嘲笑着学者迂腐守旧的同时,一边轻而易举破解了。既不用苦读文献,又不用费尽心血关注前辈学人的研究,靠的是他们勇敢的“创新精神”哦。反观楼下各种无缘得此“成就”的吃瓜群众,也沉浸在专业学者都是吃干饭的,都不是搞研究的这种洗脑言论中,对作者的创新和敢于挑战权威报以深深的敬意。
好一幅群魔乱舞的网络脑洞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