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华县大布与“织女”
新闻资讯·街坊爆料·新鲜趣事·吃喝玩乐·品牌推广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大凡度过建国前后的公民,都会记得起那时的“洋布”之说。洋布是啥?它就与“洋蜡”(蜡烛)、“洋硷”(肥皂)、“洋火”(火柴)等物一样,都是从国外进来的生活用品,是质地细于粗布的布匹呗!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粗布,是华县人人祖祖辈辈制作服装的用布。当今,人们穿上了类别多样、花色多种的“新式布料”服装,但总是不会忘记那早些年供人们取暖和遮身,并形成中华服饰文化特点的“粗布”。同时,人们更不会忘记那一代代勤劳的“织女”。
在我家乡的关中华县大地,人们也常把粗布称作“土布”或“大布”。大布,是相边角布料和擦桌抹椅的小块布来说的,它用于棉被床单和做衣服使用,而“土布”的名称,是相对于洋布来说的。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在我的记忆中,大布的制作过程是相当繁杂的。
母亲是我家的“资深织女”。记得每年冬初,生产队里给分了白生生的棉花后,妈妈就开始忙乎了,因为,过年时我们兄弟姐妹还等着穿新衣服呢!
那时,母亲找来一只筷子做轴,撕下一块棉花,与筷子对齐,两手向下再向前一搓,就卷成了里面空心,外面齐整的“捻子”。煤油灯下,那捆扎成把的“捻子”,是妈妈做大布的第一道工序。
在陕西关中,只要有女人的家里,就会有一部纺线车。母亲纺线真是一把好手。这可能还因为,母亲的名字就一个字:线。这个名字的来历,我听说是姥姥在纺线时生的我妈妈。
妈妈的纺线车摇得真是欢呢!每晚的七点开始,她可摇到十点多钟。嗡-嗡-嗡的声音,伴随着辛劳的母亲。一把“捻子”在她老人家手下,不一会儿就变成“线团”,缠在了锭子的头儿上。有时我睡一觉醒来,还能听到纺线车的嗡嗡声音。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捻子”成为线团,又见妈妈拿着一个“工”字型的木玩意,妈妈把它叫做“线柺子”。她手握中间木杆,上下左右翻动柺子,把线缠在柺子上。再捋下来,线就成了一把一把的。
再后面就是“浆线”的工序,母亲用稀糊面浆把线浆匀,以增加线的韧度。再进行“倒筒”、“撴线”“染线”、“经线”等七八道工序之后,母亲就开始将经好的长线装上织布机。这其中有一道“撴线”的工序很有意思。母亲叫来邻家“织女”,两个人拉住长约七八米的线的两头,有节奏的将身体向后摆动,把浆的线拉扯开来。那协调的动作,煞是一道风景。那景致,只有在农村才能看到。我常常是看着妈妈把那一坨一坨线撴完才离开。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关中华县大地的织布机分为两种,一种叫“平机”,一种叫“腰机”。“平机”是经线搭机,脚踏线板,上下分离经线,线梭(纬线)通过分离的上下线空间,再用“紧挡”把线梭供给的纬线推实。新布织成后,就紧卷于布轴。“腰机”则是将挂线的另一头,用绳索缠绕固定在织布者的腰上,反复给梭织布的机子。两种机子相比,“平机”要稳固和便于操作。
就说这两种机子,我家还都没有。要织布,妈妈还要到别人家的机子上借机去织。每当新织粗布下机,母亲都要把布叠平成摞,又是一棒槌、一棒槌将布捶展,这才完成了织布的全过程。
那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话,我倒觉得,若改为:“孩子身上衣,妈妈皆辛苦”,倒也是挺合适的。
农村人穿大布衣服,那真是现代人说的:“纯棉”货。你还别说,这种大布的确易吸湿,透气性能也好呢!难怪现代人穿腻了毛料和丝绸后,到处找棉含量多的布料呢!
关中人自己做的大布单裤和大布棉裤很有特点,那就是:腰宽裆大,穿脱方便。后来的小孩子们形容这种大布做的大裆裤,还有一首自编儿歌逗趣,那就是:“关中'大裤裆’,打仗不用枪,发现两个美国佬,就往裤裆装”。
记得有一年国庆节,县上举办大型庆祝活动,我所在的重点小学被确定为学生游行队伍,那时,我们是多么高兴啊!很多城里的孩子,都由妈妈陪到商店购买时兴的条绒上装。我家经济不宽裕,妈妈连夜给我和哥哥做了有竖纹的大布衬衣。虽说比不上城里孩子的条绒新衣那么洋气,但煤油灯下,妈妈为我们赶制新衣的情景,我还记得清楚。穿上大布新衬衣,也高兴得喜笑颜开。
几十年过去了,我真是赞赏像我妈妈一样的“织女”们。自古到今,这一代一代的“织女”们,为了家人的生计,在努力,在辛苦。还是她们,创造了棉织工艺和早年的棉纺织文化。每年七月七鹊桥相会的织女,我们谁也没见过,但身边的“织女”,确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我们怎能不赞颂她们呢!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从过去说到现在,尽管后来的市场上的精纺细棉布料、机制纤维布料、毛织布料、丝质布料等琳琅满目,但关中农村的大布棉纺始终是没有停止过的。七十年代,我回岳母家探亲,大姑子姐还特意送给我们大布床单,作为礼品。别具关中风情的大布床单,我们很是喜欢,回来就铺在了床上。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度推进,关中的土布制作工艺又有了更新的发展。尤其是几个县建立了大布制作的公司。这些公司生产的大布出口量甚至很大,连老外都喜欢上了关中的大布。
有一家大布制作中心,其“布艺简介”这样写道:“大布布艺由农村织布巧妇组成,在传统织布工艺上进行技术更新,原料上萃取上等优质棉花,经过五十多道工序纺织而成。鲜艳耐看,花型多式,图案雅典温馨,手感柔软舒适,古朴大方”等等,几句朴实且时尚的“简介词”,道出了关中大布的创新与发展。
如今,关中华县人还把大布的制成品作为礼品送人,连包装盒都特别精美。我到某单位业务考察,这个单位送我的漂亮大布床单,我好几年了还舍不得铺用。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现在,大布与细布布料一样,既能制作漂亮的床单被罩,又能制作成各种色彩交织的衬衣外套。大布商店里的几款小孩的连衣裙、超短裙还特别“惹眼”呢!
我有几次回家探亲,听说我爱人的小弟媳红红就是新式大布纺织队伍中的一员。她经过了专门的纺织培训,她制作的大布交给制作中心,中心付给她丰厚的报酬。我们逗趣地称她是新时代的巧手“织女”。
关中华县大布发展到现在,我觉得,它起码不应该再叫做“粗布”了,应该为它“正名”。
作者简介:杜明科,华州镇杜堡村人。中国报告文学月刊“特约作家”。
文章来源/作者供稿
原文作者/杜明科
图片来源/网络
整理编辑/郝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