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印象(六) 老物件背后的故事
网上看到一些老物件,又勾起了一些美好的回忆。那些东西现在已经很少看到了,但是当年和它们相关的情景,却还在眼前。
“顶针”。黄亮亮的像一只金戒指,上面有许多小小圆凹,过去家家都有。每年冬天,母亲都要为我们做棉衣、棉鞋。为了让我们穿得暖和一些,母亲总是把棉花絮得厚厚的。针扎不进去时,就用这样的“顶针”套在手指头上,把针尾顶在“顶针”的圆凹里用力一顶,那针头就进去啦。
手动剪头发的,老家人叫”推子“。小时候离镇里远,村里又没有理发的,父亲就买了一把”推子“,自己给我们理发。不过,这东西不是很利落,经常会把头发夹在里面,把我们疼得呲牙咧嘴。
”拨浪鼓“。这种是比较专业的,我们家有一只,据说是爷爷当年下乡卖货用的。爷爷一直收藏在他的“宝箱”-----一个三层的簿木板做成的“圆笼”里,不过,我们经常趁爷爷不在家的时候,偷偷拿出来玩。
“算盘”,过去家里一般就有,小时候上学,学校里还开这门课程。记得小时候爷爷教我打算盘,那些口决我可是没有怎么记住,只是学会了一些简单的加法和减法。那时要先学会打“小九九”,也就是按乘法口决,从一到九,一直加起来,练了好久,才把数打对呢。
“罩子灯”。小时候村里没有电,家家点的是煤油灯。煤油灯是用一些玻璃瓶或是锡瓶做成的,用线做成灯芯,点起来,只有豆大的一点灯光。“罩子灯”就要高级一些了,只有条件好一些的人家家里才有,它烧油比较多,但是比一般的灯要亮得多。小时候写作业,就在这样的灯下,经常是被火烧了头发,鼻孔也被呛得黑黑的。
“风箱”。小时候最好玩的玩具之一,一拉一推,后边的进气口就“咕嗒”一声,速度快了,就会一直“咕嗒咕嗒”的响,所以总是会自告奋勇地替母亲拉风箱烧火,结果往往是把灶台底下的火弄灭了。老家的灶台外面是用泥巴糊的,锅的大小要根据家里人口的多少安排,也有的人家里,有大锅也有小一点的锅,到是过年时家里煮肉、煮鸡就都用它了。
“花模子”。过年的时候家里蒸馒头,也会蒸“花镆”。做法很简单,就是把和好的面放在“花模子”里,然后用手拍拍,再磕出来,一个造型别致的“花馍”就出来了。有时候,里面再放上红枣,不仅好看,吃起来也香甜。过年走亲戚,亲戚间会互相交换,这里面也有展示自己手艺的成份。
“拨棰子”。这种东西并不多见,大多用动物的大骨头做成,也有用木头做的,主要是纺绳子用的。把沤好的麻拴在上面的铁钩上,然后提起来,用手拨动,让它转起来,上面的麻就会结成结实的绳子。那时爷爷经常用它打绳子,然后,再用细的绳子和麦秸一起打成遮雨的苫子。
“小推车”。这是以前农村里最普遍的运输工具,家家都会有。驾驶它是要技术的,要抓好平衡。有时车把上可以拴上襻,也就是一根用布条或麻绳编成的比较宽的带子,两头拴在车把上,然后再搭在户上,可以省好多力气。小时候,爷爷用它推地瓜,我会在车前拴一根绳子,帮爷爷拉。有时偷懒走得慢了,爷爷就会在后面喊:“使劲,使劲,你看你把绳子都拉弯了。”于是,我就会快走几步,使劲拉,爷爷就会轻快一点了。
“石碾”。现在有些村里还有,但都已经不用了,废弃了。以前家家户户都离不开它。家里的米淘洗干净,晒干了,就到碾上来碾。一前一后两个人,推着碾转,反复碾压碾盘上的米,米的外皮就慢慢剥去了,然后再簸箕把里面的糖簸出来,就可以做饭了。
“冰滑子”。孩子身子底下的那个。做法很简单,就是在用木板做成的方框上,两边钉上粗一些的铁条,固定好,就可以在冰上滑行了。滑行的时候,一手一个锥子(就是现在用的“雪杖”),用力滑动,速度很快。那时候冬天下雪多,村边的水湾里都有水,天冷都结了冰,孩子们就会用这样的冰滑子划冰玩。不过,经常会弄湿了衣服,衣服上都结了冰。
“缝纫机”。现在一些人家里还有。母亲的缝纫机一直都在。我们小时候穿的衣服都是母亲自己做的。每到过年时,村里的人都是自己买布做衣服。母亲每到了年底都会很忙,常常做完了这家的再做那家的。过年时能穿上新衣服,那可是一件很美的事呢。
老物件还有很多很多,它们虽然已经超出了我们的生活,但它却伴随了我们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那些温暖的情景经常会在不经意中在我们的脑海里呈现,有些人也已经不在了,但那些浓浓的情依然还在我们的身边,伴随着我们。
普通的老物件,是我们曾经的生活的证据啊,任是时光洗淡了色彩,但心里的那份记忆,永远都不会淡漠。
(声明: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