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人因时因地用药

今日庚子年正月初七,气温又降到零下了。

中医的三因制宜学说大家都不陌生,因人因时因地用药,为患者提供了个体化诊疗方案,这是中医诊病的一个重要优势。

昨日药师小妹的老父亲过来复诊了,上周是因为两侧太阳穴痛,胸中烦躁,影响了睡眠过来就诊,诊脉以后发现肝脉弦数有力,于是开了丹栀逍遥汤,栀子用了3克,加了黄芩6克。自述用了一剂到了晚上头就不痛了,睡了个好觉。这次复诊后发现肝脉仍略弦,较前还有二分吧,但是不再治了,因为春天到了,肝气是要升的,留二分弦脉顺应天时。

社会上还没有肺炎的时候,有个医案挺有意思的。一位老哥冬季咳嗽日久,过来诊病的时候说找他同学吃了一个月的中药,咳嗽还是不见好,日渐加重了,他说同学是用什么气啊的理论给他诊的病。这位老哥肺脉浮大数,问他鼻子干吗?干。口渴吗?口渴。咳嗽有痰吗?没痰。开了一张桑杏汤,喝了5剂就好了。北方的冬季能出现桑杏汤证,这个燥肯定是有特殊原因的,这位老哥当公差的,我就问他办公室是不是有空调出风口对着你,他说是啊。我说吃完这药还不算好,再把空调出风口挡一下吧,要不还得咳嗽。五运六气是讲大环境的,前面的医家用起来并没有问题,但是小环境对他当下的影响更大,就像钢厂轧钢的工人一样,他始终过的是夏天,诊病大多数时候是要因人制宜的。

前年去过浙江的一位老哥家里,顺带给他的亲朋近邻诊了下病。老哥的家里出门就是稻田白鹭,屋后是一条小河,环境甚是优美。他们那边比较有意思的是房子都是四面窗户,南方气温偏高,不用考虑保暖,也便于通风。绝大多数人的舌都是偏淡,苔白滑的,有一部分家庭还有家族肾病。回来后琢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集体性现象,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地域环境所致,但是关键在于怎么解,这里气温偏高,阳气其实是没问题的,用温看似合适其实不合适,前后门都是水,土为己土,虽然多发为肾病,但仍当治土,湿地多无风,恢复气机的流通应是正治,当用风药的。老哥找京城名医吃过一段时间中药,尿蛋白仍然不理想,如果那位医家来老家走一趟,肯定也会看到这个己土的。诊病有时候也要因地制宜的。

中医能留存下来的学术体系都是有特定时空因素的,我们都要去学习研究,中医学术的约是建立在博的前提下的,否则只有约很容易走了偏道,大多数医家的持续学习就是为了兼容并蓄,不断修正到中道上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