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祛风湿中药引起的不良反?二、祛风湿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 爱问知识人

祛风湿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表现为:1。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其发生与给药剂量、时间、途径  以及患者个人体质有关。有报道显示,可引起过敏反应的中药达15〇余种。 过敏反应轻重不一,类型多样,大多只有轻微的皮肤瘙痒、皮疹,严重者可 引起休克甚至死亡。  一般口服药较注射剂引发的反应为轻,因此注射给药应  非常慎重。祛风湿药中引起皮肤过敏的以雷公藤、威灵仙、补骨脂等植物和全蝎、22蜈蚣、地龙等含异种蛋白的动物较为常见。临床上可表现为皮肤瘙痒、局部潮红、水肿、色素沉着、疮疹样皮炎、荨麻疹及各种类型的药疹,严重时可出现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而致死。  2。 呼吸系统可表现为胸闷气喘、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喉头水肿等,一般由过敏反应引起,较少见。不当服用含有乌头碱的中药也可引起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因呼吸衰竭致死。3。 消化系统消化系统是最常见的受累器官。主要表现为食欲缺乏、胃部烧灼感、恶心呕吐、脘腹胀满,腹痛、腹泻、便秘、呕血、便血、肝功能异常等。  大多数中药(如白芍)引起的消化系统不良反应以大便性状改变、轻度腹泻为主,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减药或停药即可。乌头碱中毒时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应予以警慑。雷公藤等中药可引起急性肝损伤,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黄疸、肝区叩痛等,多数患者停药后可缓解,其机制可能与雷公藤引起的炎症因子激活和释放有关。  4。 泌尿系统患者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腰痛、血尿、蛋白尿、排尿困难、尿少或无尿、水肿、急慢性肾衰竭、肾炎等。常见引起泌尿系统不良反应的祛风湿中药有马兜铃、广防己、马钱子、雷公藤、蜈蚣等。如马兜铃酸的肾脏毒性广为人知,它在体内蓄积,可引起毛细血管水肿并迅速进展为肾小管变性、坏死而导致急性肾衰竭;如病变隐袭,可于数年间进人终末期肾衰竭。  5。 心血管系统临床可见胸闷气促、心悸、多种心律失常甚至室颤、血压异常、心力衰竭等。引起心血管不良反应的祛风湿中药以雷公藤和含乌头碱的中药如川乌、制草乌、附子等多见。乌头碱可直接作用于迷走神经和心脏,引起心律失常,甚至室颤致死。由于乌头碱的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故应用应慎重。  6。 生殖系统不良反应含雷公藤碱的中药如雷公藤总苷片、昆明山海棠等可对生殖系统造成影响。对生育期妇女可引起月经紊乱、闭经等。雷公藤碱对男性生殖系统尤为敏感,可使精子生成减少,精子活动度明显下降,甚至无精症。雷公藤对精子的抑制具可逆性,停药后可逐渐恢复。  7·神经及精神系统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嗜睡、乏力、口唇面部或肢体麻木、抽搐烦躁、神经炎等。主要由含生物碱的中药引起,如含士的宁的马钱子,含雷公藤碱的雷公藤和昆明山海棠,含乌头碱的川乌、草乌、附子等。乌头碱和士的宁急性中毒均可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肢体抽搐、惊厥、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而死。  雷公藤慢性中毒时主要引起神经细胞变性,表现为头晕嗜睡、肌肉酸痛、不宁腿综合征、烦躁等。8·血液系统临床表现有头晕、心悸、乏力、皮肤紫癜、牙龈出血、血系减少、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以雷公藤、  蜈蚣为常见。蜈蚣主要引起溶血反应,雷公藤则可引起多种血细胞减少,因 此应用雷公藤及其制剂时要定期复查血常规,一旦出现白细胞计数明显下降 时应予停药。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为服用方便,许多厂家开发研制出各种类型的中 成药,对风湿性疾病的治疗起到一定辅助作用。但另一方面,这些中成药也  因其药物成分本身的毒性导致相应的不良反应,如雷公藤总苷、昆明山海棠 片可引起消化、泌尿、生殖系统损害;杜仲壮骨丸、益肾蠲痹丸可引起泌尿 系统症状;白芍总苷常见大便性状改变;正清风痛宁可引起消化道不适、血  细胞减少;仙灵骨葆胶囊常见消化道不适、肝功能异常;新癀片可致眩晕、 腹泻;小活络丹可引起心律异常等,在应用时应予以注意。  除此之外,中药的不良反应还与药物产地、用药途径、剂量和患者体质 有关,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药物质量的影响:有一些中药制剂由于产地 或生长环境不同,药性大相径庭。生产过程中炮制不当、制剂工艺不合理,  保存不善导致变质,微生物或重金属污染等原因引起的质量问题也很常见。   ②用法用量的影响:用药途径不同,服药时间不同,药物用量过大或疗程过 长等,均可能导致严重副作用。③合并用药问题:不仅许多中药相互之间存 在配伍禁忌,而且中药的许多成分还可能与西药相互作用,妨碍吸收,延缓  排泄,产生有毒的化合物,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  ④个体差异:特殊体质可  使一些患者出现变态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老年人,儿童,肝、肾功能受 损患者对药物的代谢较慢,用药时也应注意。目前绝大多数中药的致畸作用 尚不明确,妊娠期妇女服用中药应特别慎重。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中药导致的不良反应,合理有效地应用中药及其制 剂,管理部门和医务人员应做到:①加大监管力度。  对中药的采集、生产、 加工过程加强管理,对中药临床应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建立档案。 ②掌握正确的用药方法。医务人员应全面掌握中药的疗效和副作用,合理选  择用药途径和用药时机。配伍药物的用量要适当,兼顾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辨证施治。  对于一些毒性较大的中药应权衡利弊慎重运用。③重视个体差异, 根据患者病情、年龄、性别、体质等因素综合分析,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  密切观察服药后反应并及时作出调整。中药在我国应用的历史悠久,深得广大患者信任。尽管许多中药及其制 剂在治疗风湿性疾病方面有一定成效,但其毒副作用不容忽视。  医务人员应  加强对中药潜在危害的认识,合理使用中药,以便更好地服务患者,促进祖 国传统医药事业健康蓬勃发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