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煌 经方一百首之 桂枝芍药知母汤
黄煌 经方一百首 桂枝芍药知母汤
[组成用法]
桂枝10~20g、芍药10~20g、甘草3~6g、麻黄6~15g、
生姜10~20g、白术10~20g、知母10~20g、防风10~20g、
附子10~20g。
水煎,分三次服。
[方证]
1.剧烈的关节痛、伴关节肿。
2.恶风发热、有汗或汗少。
3.身体消瘦,面色暗黄或有浮肿,脚浮肿。
[现代应用]
1.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坐骨神经痛、痛风、骨质增生症等以关节疼痛、肿胀为主要表现时可用本方。
2.其他方面如马尾神经炎、下肢静脉血栓、结节性红斑、关节型银屑病、内耳眩晕症、肺心病合并心衰等也有使用本方的机会。
[经验参考]
桂枝芍药知母汤主治关节肿痛,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或类风湿性关节炎。
唐祖宣用本方加苍术、黄柏、薏苡仁、黄芪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8例痊愈。如一男性患者两手关节对称性肿胀、强直、疼痛已四年余。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处求治无效,病情日渐加重。面色青黑,痛苦病容,舌质淡,苔白腻,四肢关节强直,肿胀疼痛,两手尤甚,得热痛减,遇寒加重,天阴疼痛更剧,脉沉细。方用:桂枝、白芍、知母各18g,防风、苍术、黄柏、炮附子各15g,麻黄、甘草各9g,白术、生姜各12g,薏仁、黄芪各30g。服4剂后疼痛减轻,守方38剂,疼痛消失,关节屈伸自如,肿胀消除,临床治愈出院,五年来随访术复发(唐祖宣,云南中医杂志,1984;5:49)。
岳美中治一人,因去河中洗澡捉伍受凉,数日后左股关节肿痛,渐及两膝关节发红,肿大疼痛,左侧尤甚,不能行走,两膝屈伸不利,经常发烧,体温38左右,多方医治无效。经投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数剂而愈。五年后,囚雨淋受冷,又发生肌肉疼痛,午后发烧剧痛,无汗,二便如常,舌苔薄白。……与麻杏苡甘汤16剂而愈,但左腿仍不灵活。再次就诊,疼痛部位游走不定,时常心跳头晕气短,……走路时左腿发自,稍呈蹒跚状.两下腿皮肤干燥,肌肉消瘦,风湿急症虽解,余邪末尽,久郁复化为热,而现热久灼津,经脉失养,久犯于下……投桂枝芍药知母汤。药尽2剂,遍身涔涔汗出,汗后身出核桃大紫色处甚多,皮肤瘙痒。此乃风湿之邪欲从表散之候,药尽6剂之际,两足走路轻快,心跳头晕气短、步行蹒跚等症状消失。又进3剂而愈此例虽未明确为何病,但应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应手而愈,使人叹服。
日本汉方家也有用本方治疗关节肿痛的类似报道。矢数道明曾治一女,46岁。营养、面色一般,脉平,血压:130/85mmHg。主诉5年前由膝关节到足背之间发生肿痛、足趾尖关节亦有疼痛,风湿症反应( )。虽经多方治疗,均未奏效。血沉快,为100mm/小时左右。……投薏苡仁汤与桂枝芍药知母汤合方……病情逐渐轻快;1年后已能跪坐,两年后能外出,好转率达80%……(《汉方临床治验精粹》,163)。
此外,本方尚能治疗其他疾病。如蔺伟斌用本方去知母加龙齿、茯苓、陈皮、半夏等治内耳眩晕症获良效。蔺氏经验是需具备水、湿、痰饮等主要症状,和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蔺伟斌,上海中医药杂志,1986;2:34)。田文学用本方加减治疗关节型银屑病46例,取得良好效果。基本方为:桂枝6g、白芍12g、知母10g、白术12g、防风10g、桑寄生15g、秦艽10g、青风藤30g、甘草10g(田文学,河南中医,1996;5:286)。这些经验拓宽了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应用思路。
本方是桂枝加附子汤合麻黄加术汤,去杏仁再加上防风知母而成,是一首治疗关节肿痛的良方。这里的关节疼痛往往程度比较剧烈,关节肿大也比较明显,常有关节的红肿热痛和明显的灼热感。但这与真正意义上的“热痹”是不同的,临证时需辨识清楚。当临床上出现关节肿痛较严重并伴有灼热,且全身表现虚寒而发热者即可以考虑使用本方。本方有时也用于风湿热痹,但仅限于热痹初起,化热未甚的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者。
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药多为黄芪、党参、当归、桃仁、乳香、没药、石膏等。《外台秘要》引古今录验防风汤即本方去麻黄,主身体四肢关节疼痛如堕脱,按之皮急,头眩短气,温温闷乱如欲吐。本方的剂型除汤剂外,还可以去生姜改为散剂,用生姜汤送服。
本方在结构和主治上还应与白虎加桂枝汤对比来看,两方都有桂枝、知母、甘草,都主治肢体关节的疼痛。但彼方证有“身无寒但热”,纯为热证,故用石膏一斤。本方用麻黄、附子、生姜,其证属寒可知;用附子、芍药其证必痛甚;用白术是消肿。“身体尪赢”,从而显得原本肿大变形的关节更加突出。“头眩短气,温温欲吐”其证已非单纯的关节病变,涉及到整体的机能改变了。就体质而言,本方证也显得虚弱。
[原文点睛]
诸肢节疼痛,身体起蔗,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金匮要略》第五篇第七条)
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炮)。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注论精选]
魏念庭:此方乃通治风寒湿散邪之法,非专为瘦人出治也。肥人平素阳虚于内者多,非扶助阳气,则邪之入筋骨间,难以转使之出,用附子于肥人尤所宜也,勿嫌其辛温,而云不可治血虚内热之证也。瘦人阴虚火旺之甚,加芍药减附子,又可临时善其化裁也(《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徐忠可:桂枝行阳,母、芍养阴,方中药品颇多,独挚此三位以名方者,以此证阴阳俱痹也。又云:欲制其寒,则上之郁热已甚,欲制其热,则下之肝肾已痹,故桂芍知附寒热辛苦,并而各当也(《金匮要略论注》)。
尤在泾:诸肢节疼痛,即历节也;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形气不足,而湿热下甚也;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湿热且从下而上冲矣,与脚气冲心之候颇问。桂枝、麻黄、防风,散湿于表;芍药、知母、甘草,除热于中;白术、附子,驱湿热于下;而用生姜最多,以止呕降逆,为湿热外伤肢节,而复上冲心胃之治法也(《金匮要略心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