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嫂子要求我哥尽孝,却意外惹怒了我妈:有气冲我撒,别烦我儿子
我有酒和茶。
你有故事,就来找我。
在《孤独六讲》一书中,蒋勋说:“我们经常用不同的暴li形式待人,打骂是最容易发现的形式,但有时候我们对人的嘲讽和冷漠也是暴li,甚至有时候……母亲对孩子的爱也是暴li。”
关于最后一种形式,他提到了张爱玲的《金锁记》:“那位母亲对最爱的孩子长白所做的事,真是耸动,为了不让儿子出去玩或是做别的她不喜欢的事,她教他抽鸦片,让他留在身边。她觉得这是爱,如果你告诉她这是暴li,她一定哭倒在地,她会说她这么爱孩子,还准备把所有的遗产都给他。”
这是一种情感暴li,会伪装成爱,不仅存在于父母子女之间,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所谓好的出发点,如果刻画成具体的形象,就是“你必须按照我说的做”,是一种强制。
像《金锁记》中那位母亲那样对儿子“好”,结果只会毁了儿子,而不会如她所愿。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要么会将被压抑的暴li宣泄出来,要么会彻底被摧毁,永远不会独立,也永远不会有独立的个体该具备的素质,到头来培养出的半成品还不如她自己。
就像朋友小桃对她母亲的吐槽:“我嫂子要求我哥尽孝,却意外惹怒了我妈:'有气冲我撒,别烦我儿子!’结果可想而知,我嫂子的善意被理解成恶意,我嫂子的做法才是真正对我哥好,结果还没拉他一把,就被我妈拽了回去,这不仅对我哥不利,对我妈自己也不利,我哥在她的压抑下不可能成长,到头来就无法对她尽孝。”
米希对小桃母亲的评价是:“女人,可以不漂亮,但不能没气质。这个标准并非只适用于年轻女人,而是适用于所有人。在一个人没有完善自己之前,可以多重视气质的培养。如果一个女人已经到了晚年还蛮不讲理,只能说,她从来没有培养过自己的气质。”
她说得没错,气质这种东西是可以培养的,有气质的人和没气质的人是不一样的。气质也是素质的一种,从这个角度来说,就不难理解小桃的嫂子和母亲谁的素质更高,谁更有气质了。
《红楼梦》中的贾母一出场就已经人到晚年,我们不难从她的言行当中看出这位老太太的素质和气质。如果非要说她是大家闺秀才会如此,我们去看乡野村妇刘姥姥,气质可能比不上贾母,但素质并不差。
所以,气质这种东西不在于身份和环境,而在于自身。一个人选择怎么活,选择在哪些方面用力,就决定了她会有怎样的素质和气质。
这种从年长的人身上推断出来的结论,对还年轻的人来说有很重要的警示作用。如果你还年轻,还在成长和完善自己的过程中,不妨记住米希说的那句话:女人,可以不漂亮,但不能没气质。
至于如何培养气质,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去做。
腹有诗书气自华。
苏芩在《非常品红楼》一书中说:“第一流的佳人未必有第一流的相貌,却一定要有第一流的气质和素质。病态、任性、绝世的才情和美貌,一个人性格的两极在林黛玉身上都有所体现。她有贵气,因为生活在贵族环境中;她有清气,能做到不被世俗经济学问所侵染;她有雅气,生于诗书之家,又是个天才的女诗人,浑身的书卷雅气卓然不凡。”
一个女人的外在美,一部分是天生,一部分是装扮,没什么好说的。但一个女人的内在美则没那么简单。
林黛玉的贵气可能是别人学不来的,但是雅气是有参考价值的,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肚子里有墨水,能做到知书达理,跟蛮不讲理的人,流露出来的气质肯定是不一样的。
读书的成本很低,任何人都可以做这件事,文学的宝库向所有人敞开,你进去还是不进去,取决于你自己。
这里所讲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读,读的是伟大的思想,是读书过程中的思考,以及读书后的感悟,这些精神食粮无形中就会转化为气质。
不断修正价值观。
从我们前面提到的读书的妙用,不难引申出这样一个道理:我们不光要读常规意义上的书籍,还可以把人生,生活,人性,人际关系等当作书去读,方法也是一样,多想优秀的人看齐,多思考,多总结,这些也会转化为气质。
苏芩提到的林黛玉的“清气”就是如此,“不被世俗经济学问所侵染”,讲的既是吸收,又是排斥,意思是:我们要给自己定下标准,该吸收什么,该排斥什么,要明白什么对自己有利,什么对着自己不利,要有趋利避害的觉悟,这取决于一个人的价值观。
价值观这种东西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我们涉世未深的时候,我们的价值观受外界的影响比较大,因为我们总是被教导应该怎样或不应该怎样。但是,这样的价值观往往会掺杂世俗的成见和偏见,这是我们在自我意识觉醒以后需要修正的部分。
价值观是一种主观评判体系,一个人能结合自我和群体综合去评判人和事的价值和意义,不难发现自己到底应该做什么以及不做什么,这无形中也会转化为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