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太行山,为什么是一段段的?

▲云雾缭绕的太行山,一座小桥跨越峡谷。图源/网络

在广袤的中国版图上,太行山如一座纵贯于北方的天然长城,划分出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气候的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也将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截然分开。

这座山脉总长约400公里,人们俗称“八百里太行”,连绵雄踞于河北、山西与河南三省之间。然而,深入了解会发现,太行山其实被切成了一段段,切开它的是一条条深邃狭长的曲流峡谷。

▲深切的河流曲峡,两旁是白色石灰岩。图源/网络

太行山,怎么这么多曲流峡谷?

人们习惯把太行山分成三段,即位于河北境内的北太行,位于河南境内的南太行,以及位于山西境内的西太行。这主要是根据地貌的差异划分的:西太行的地貌接近于黄土高原,举目四望,映入眼帘的是无尽的黄土。南太行与北太行共同组成了太行山主脉,但南太行的降水则明显多于北太行,因此前者多是森林密布,郁郁葱葱,后者则多为裸露的荒原和岩石,只有小片林地点缀其间。然而,三者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有众多深切于太行山脉的曲流峡谷。

▲太行山位于华北平原西侧,黄土高原东部边缘。图源/网络

很多大山脉都是大河流域的分水岭,比如秦岭是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分水岭,南岭是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太行山虽然巍峨高耸,却不构成分水岭,这里规模较大的河流一般都百折千绕于深邃的峡谷之中,横穿山脉而过,如沁河、丹河、唐河、滹沱河、浊漳河、清漳河、唐河、拒马河、白河等,也包括这些主干河流的许多支流。这些由曲流冲刷而成的峡谷便被称为“曲流峡谷”。

太行山的曲流峡谷表面看波澜不惊,如同普通的山间河流一般,然而它们切割的深度往往惊人。以从山西穿越太行山流往河南的沁河曲流为例,切割深度可以达到300-860米,而附近太行山的海拔高度也不过1000米左右,几乎是从底部将太行山切穿了。

▲太行山的曲流峡谷,深度可达数百米。

曲流,是指九曲回肠、百折千绕的蜿蜒河流,一般发育在地势平缓、土壤疏松的平原地区。在丘陵地区,也可见深切于基岩中的曲流,例如我国嘉陵江及其支流流经四川盆地的红层丘陵时,便形成了秀美壮丽的曲流奇观。但在海拔一两千米的太行山脉,怎么也形成了众多穿行于峡谷中的曲流呢?

这跟太行山古时的地质状况与所处位置有关。地质时期,整个太行山地区都是夷平面长期存在的地段,地块长期稳定,地层水平,易于产生曲流并保存下来。后期山西高原与内蒙古高原抬升,太行山正是高原边缘强烈抬升而形成的断块山,与下降的华北平原海拔高差较大,因此曲流可以不断深切。太行山地区自南而北多为石英砂岩、石灰岩和白云岩,前者抗风化、侵蚀性极强,后两者抗机械性风化能力很强,保证了深切曲流持续发育。最后,河北、山西地区平均年降水量基本能保证河流的主要河段常年有水,特别是山西高原泉水丰富,更是一大保障。

▲太行山地区都是夷平面长期存在的地段,地层水平,易于产生曲流并保存下来。

因此,太行山的曲流峡谷是先有了曲流雏形,在后期太行山脉形成的过程中,坚守本位从而切割成了曲流峡谷。

不同段曲流峡谷,切出不同的美

南太行、北太行与西太行,都有曲流峡谷发育,风景不同,各有特色。

▲北太行相比于南太行少了一份绿意,多了一份婉约。图源/网络

沁河是太行山南部的主干河流,也是太行山曲流最发育的河流之一。早在清代,地理学者顾祖禹就注意到了沁河的曲流现象,称其为“屈曲周回,水道九百里”。沁河发源于山西长治市沁源县境内的太岳山东坡,由北向南穿过太行山腹地和南太行主脉,在河南焦作市武陟县嘉应观南侧汇入黄河,全长485公里。

▲沁河曲流峡谷中的“沁河第一湾”。图源/网络

沁河曲流可分为上下游两段,上游段从沁源县交口乡至晋城市阳城县润城镇,这一段主要蜿蜒流淌于太行山腹地丘状起伏的黄土高原上,河谷平坦宽阔,曲流切割不深,因此算不上曲峡;下游段从润城镇到河南济源市的五龙口,这里是沁河最壮观的曲流峡谷河段。沁河在这一段穿越了南太行主脉,深切于古老的石灰岩地层中,两岸坡度陡峭,地形狭窄,沿岸人迹罕至。由于下切过程中侧蚀作用强烈,沁河下游曲流峡谷的弯曲程度竟然超过了上游河段。

山西境内的太岳山,也就是西太行,东边是地势颇高、山峦起伏的太行山腹地,西边是平坦开阔的汾河盆地,太岳山西坡的河流纷纷向下泻入汾河盆地。这些河流的流程一般只有二三十公里,却也发育了壮观的曲流峡谷,其中尤以山西介休境内的绵山峡谷最为典型。

▲西太行,也发育有深切的曲流峡谷。图源/网络

绵山峡谷又名岩沟,上游为听涛沟,自东向西出绵山后名为小水河,经过著名的王家大院所在的静升镇,至灵石县城注入汾河。最壮观的曲峡是在岩沟上端的听涛沟与栖贤谷之间,河流切割于寒武系至奥陶系的石灰岩层中,宛转至极,并形成奇峰突兀、峭壁临空、形似香炉的曲峡孤山——香炉山。孤山北岸,是极其壮观的曲面长崖,垂直的崖壁呈半环形,高约数百米,险峻无比。这段曲流峡谷不过数公里,却极尽宛转之势,而且峡谷深度可达800-1000米,令人叹为观止。

河北境内的拒马河,发源于北太行腹地,流经涞源盆地后,自西向东穿越了太行山主脉,并在涞源县的浮图峪到北京房山区张坊镇之间,形成了太行山最长的曲流峡谷。这段曲流峡谷中,每一个河湾的凸岸都是村落集中分布的地方。古时拒马河河水汹涌,夏季时常有山洪暴发,河上难以架桥,只能靠舟渡接济,因此形成了每湾必渡的布局。逐渐也形成了以数字排序的河渡之地名,江湖人称“十八渡拒马河”。

▲拒马河上船渡多。图源/网络

太行八径,与曲流峡谷相爱相杀

太行山中有著名的太行八径,自北向南分别是军都陉、蒲阴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轵关陉。它们是古代晋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来的8条咽喉通道,是三省边界的重要军事关隘所在地。

▲“太行八径”分布示意图。图源/网络

径,是太行山一带区最具特色的地形方言称谓。造成山脉中断的地形称为“径”,而使山脉中断的,主要是横切山脉而过的山谷。这些山谷因为走向与山脉近于垂直相交,也被称为“横谷”,大部分都是山脉断裂加上河流冲刷而形成的河谷,其中包括深切主脉的曲流峡谷。令人好奇的是,太行八径有多少路段与曲流峡谷交汇甚至并肩而行了呢?

最南部的轵关陉,西段沿涑水上游及毫清河横穿中条山形成的横谷而行,东段跨越王屋山南坡的台地,顺着蟒河水系一路下坡,直达“河内”平原。这条道虽然基本沿着河谷而行,但沿线没有发育典型的曲流峡谷。

▲太行山峡谷深处的古驿道。图源/网络

太行径不是典型的谷地之径,它的西侧是横穿太行山的沁河河谷,然而太行径却没有与它并肩而行。原因是这段沁河河谷正是深切太行的曲流峡谷,通行不易,而且偏离了山西南端最重要的晋城盆地。径道的主要目的是连接重要的人类聚落,而人类的聚落一般优先考虑易居、易作、易行的平缓之处。沁河曲流峡谷过于险峻,人力车马沿岸行走危险较大,周边也缺少聚落,因此当地人并没有选择走这里。

太行径往北便是白径,与太行径避开曲流峡谷不同,白径恰恰走的是横穿太行山主脉的磨河峡谷。它处在南太行最险峻、最难通行,但也最壮观的一段,最初的人们选择此路或许迫于无奈,或许是偶然闯入,觉得此处风景甚美。由于左右有更容易通行的太行径与滏口径,白径在交通上并没有受到太多青睐,但如果想欣赏太行山曲流峡谷的壮丽景观,走白径无疑是一个上佳的选择。

▲白径与磨河峡谷并肩而行。图源/网络

滏口径,自山西长治出发向东北方向走,把长治、潞城、黎城、河北涉县这些太行山里的盆地串联了起来。正因为是一连串的盆地,所以滏口径是太行八径中起伏最小的,几乎感觉不到很大的地形反差,就穿过了太行山主脉。太行八径中最为重要的井径,走得也是平坦的山谷,与曲流峡谷无缘。

历史上的蒲阴径扑朔迷离,经考证所走应为唐河道,与唐河曲流峡谷相遇。虽有曲流峡谷,但大部分唐河道却是河谷开阔平整之地,古驿道与如今的省道均沿谷地而行。相距不远的飞狐径,走的是从涞源到易县的拒马道,与拒马河曲流峡谷迎面相逢。也许正是穿梭于曲峡之中并且距离较近,很多人把这两条径道混为一谈了。

▲现代公路与羊肠小道都从井径中穿过。图源/网络

最北端的军都径由八达岭经居庸关到达南口,长约20多公里的“横谷”——关沟,暴雨过后沟内有水流,形成季节河。关沟被认为是太行山与燕山之间的分界线,虽然地形颇为急峻,但还构不成曲流峡谷景观。

太行八径与曲流峡谷之间可谓相爱相杀,既想要借其道而行之,省去很多翻山越岭的功夫,又要尽量降低危险,靠近聚落。只是不同地段的环境以及当地百姓的选择不同,因此有了不同的故事。

▲位于南太行河南新乡市辉县郭亮村的挂壁公路,是上世纪70年代村民开凿而成。图源/网络

八百里太行山,既是天然屏障,又是交通要道,一代代的人们在此繁衍生息。


参考资料

·范晓.太行山 中国曲峡的密集地带 [J].中国国家地理,2017,(11)

·范晓.太行八径是连接华北平原和山西高原的古代“国道”[J].中国国家地理繁体版,2012,(07)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