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博物院《大辽契丹》马具艺术欣赏中篇:孟和套格套分享
孟和套格套简介:现在内蒙古博物院工作,主要从事内蒙古地区民族民俗文化遗产展览与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士、内蒙古大学硕士、并修完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课程。曾访学蒙古国立博物馆、日本学艺大学、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以及日本立正大学等地。
辽朝初期的疆域在今辽河流域上游一带,在辽太祖及辽太宗时期不断对外扩张,辽太祖时征服奚(今河北北部)、乌古、黑车子室韦(今内蒙古东部呼伦湖东南)、鞑靼、回鹘与渤海国。938年辽太宗时取得燕云十六州,并一度占有中原。1005年辽圣宗与北宋签定澶渊之盟,最后确定了与宋的边界。
契丹的马鞍,被北宋人评为“天下第一”。多重辽墓出土了大量的契丹马具,为我们再现了契丹马具的精湛工艺。
1986年,在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陈国公主墓里,出土了2套18副完备的马具,包括络头、衔镳、缰、胸带、鞍、鞯、镫、蹀躞带、鞧带等。这些精美的文物,珍藏在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里。
其中,银蹀躞带1副67件,用薄银片制成,每侧各有5条长带、短带,每带各镶8件马形玉饰,垂挂于鞍座后部左右两侧。银鞧带1组41件,用薄银片制作,由1条长带扣和2条短带连成,带上镶玉节和马形玉饰,分别垂于马腹、马臀两侧。
陈国公主墓出土的包银木马鞍饰等马具,集中体现了契丹金银鞍辔制作工艺的高超水平。其制作使用了包金银技法,采用多层次的錾刻工艺,呈现富有层次的浮雕装饰效果。
在赤峰市大营子和兴安盟科右前旗等辽墓,亦出土了很多精美马具。
从辽墓出土的大量马具看,其受唐文化的影响最大,如络头饰、镳、攀胸、杏叶、鞍桥、障泥等,均与唐代马具相似。尤其是前鞍桥、呈颌弓形,明显可见与唐代同类马具的前后承继关系。正是这种继承和发展,成就了契丹马具“甲天下”的地位。
马具装配示意图
(1)络头(2)衔镳(3)缰(4)胸带(攀胸)(5)马镫(6)马鞍 (7)障泥(8)蹀躞带(9)蝤带
内蒙古通辽市陈国公主墓墓道所绘牵马图中的马具装备很具代表性,该墓随葬2套共18副马具,据此可绘制出较为完整的马具装备图。契丹贵族的鞍具极讲究。鞍桥,有银质、有银鎏金(或錾金花);蹬有银、铜、铁鎏银、铁等不同质地。陈国公主墓2套马具有络头、衔镳(biāo)、缰、胸带(也叫攀胸)、鞍、鞯(jiān)(障泥)、蹬、蹀(dié)躞(xiè)带、蝤(qiū)带等。均用银片制,铁蹬也镀银;鞍上所錾的对称的龙、凤处所刻图案均鎏金。羁(jī)、蝤(qiū)、辔(pèi)上钉缀立雕白玉质的动物形饰件,障泥上绘出灵禽神兽和云纹。
辽代马具包括:络头、衔镳、缰绳、胸带、马鞍、马镫、障泥、蹀躞带、鞧带等。
辽驸马(卫国王)墓,辽代驸马赠卫国王萧沙姑夫妇墓。位于内蒙古赤峰红山区盔甲山南麓。萧沙姑,字屈列,应天皇后兄萧敌鲁之子,《契丹国志》有载。所尚公主为太祖耶律阿保机之女奥哥公主。1954年发掘。墓为砖砌多室,总长10.5米。后室四壁用柏木板护壁,砖砌尸床下铺木板和厚毛毡,四周有栏木,床上装有柏木壁障。出土金银器、玛瑙器、瓷器、铁器和墓志等2162件。其中成套马具、盔甲及刀、剑、矛等具有北方游牧民族特征,仿皮囊式鸡冠壶是典型的契丹瓷器,带“官”、“新官”款的白瓷应是辽代官窑产品
辽代 马胸饰
赤峰市大营子村驸马赠卫国王墓
辽代 马鞧带饰
赤峰市大营子村驸马赠卫国王墓
辽代 马络头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图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