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智泉流韵》特邀作家阿贞原创散文《记忆·红薯》

记忆 . 红薯

记忆 . 红薯又是一年雪花飘。下班途中,看到那个推着移动板车卖烤红薯的老人蜷缩在墙角。炉口处摆放着一圈儿外表色泽金黄已经烤熟的红薯,有的地方还滋滋地往外冒油。那股浓郁的香甜,在强劲寒风吹送下,裹挟着浓香馥郁的气味,袅袅不绝盘旋在鼻翼,撩拨着本来就有些饥饿的胃口,忍不住停下脚步,买了一个。剥开薄薄的薯皮,散发着热气的那股绵甜酥软,让我不由自主地深深一嗅,一股熟悉的味道,直直钻入心扉。

(2016年秋,拍摄于寄料平王宋)记得小时候,虽然不是身居山乡,但由于当时大气候所致,我们的粮食和大多人家一样,依然是红薯面或者是玉米面窝窝,而便于携带的红薯,自然而然地成了我们小时候的主要干粮。每天晚上,封好煤火炉子后,母亲总会把几块蒸熟的红薯,均匀地摆放在锅台四周。第二天早上,这些红薯的水分便会少了很多,成了又香又耐嚼的“筋红薯”了。上早自习走的时候,便会从中摸出一个捧在手心。热乎乎的红薯既可以充当寒冬时节的“暖手宝”,又可以填报饥饿的肚皮。

(2016年秋,拍摄于寄料平王宋)孩子上初中的那年,偶然忆起小时候吃”筋红薯“的情景,便把儿时晨起上学前从炕洞里拿一块热乎乎、筋道道的红薯做早餐的故事讲给他们听,本意是想对孩子进行一次忆苦思甜教育,让他们知道如今生活的幸福。结果,当我们神色凝重地对孩子讲完,孩子不但不同情,反而是一脸羡慕,悻悻然说道:“你们真幸福啊,天天都能吃到烧红薯,我们现在想吃一块都没有。”有些哑然。细想一下也是,前几年,网上流传着“乡下人”对“城里人”的调侃段子:“俺们刚吃上肉,你们又改吃菜了;俺们刚吃上白馍,你们又改吃杂粮了......”现在和过去生活水平的不同,对于生活水准的判断也有所不同。在我们认为艰苦岁月下“解饿”的粗粮,在条件富足下的今天,倒成了调剂胃口的“尝鲜”品了。

(2016年秋,拍摄于寄料)最难忘的是春节前后生吃红薯的情景。那时节,红薯已经变得脆甜。儿时的记忆中,是没有水果这个概念的。这个时候的生红薯,自然而然成了我们最美味可口的“水果”了。那时的一日三餐,最常吃的就是“玉米糁煮红薯”了。每逢母亲做饭的时候,总会找个借口蹭来蹭去,趁母亲不注意,悄悄捏起一块生红薯就溜。冰凉凉嘎嘣脆的生红薯,咬上一口甜丝丝脆生生,至今回味起来依旧觉得满口生津。

(2016年冬,拍摄于风穴寺后山)可能是儿时家境还算可以的缘故,记忆中的红薯,带给我的愉悦总是多于伤怀。全然不似他人文字中那样裹夹着诸多的叹谓和生命的酸甜苦辣。小时候,每逢冬日,特别是大雪封门,长长的冰凌柱子从瓦楞间一直垂到地上,粗壮的像个小树苗子。这个时候,如果不是上学,母亲是不允许我们出门的。打发时光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围坐着那座笨重的铁火炉子旁烤花生煮红薯了,亦或者将红薯切成薄薄的小片,贴在擦干净的火炉子周边炕熟了吃。红红的煤球将火炉口烧的滚烫,不一会儿,红薯片两边就会出现几个鼓鼓的泡泡,这预示着红薯就快熟了。如果此时,再放上一把生花生放旁边一起炕熟,那么,一手拿着香喷喷的红薯片,一手捏着几粒脆生生的花生,那种美味和惬意,至今回忆起来,依旧是满满的幸福和温馨。

(2016年冬,拍摄于寄料)有时候,母亲也会趁着红薯便宜的时候,多买一些,变着法子把红薯做出不同的口味来引起我们的食欲。或者放在大铁笼里蒸熟。刚出锅的红薯热气腾腾、香气扑鼻,金澄澄的薯肉流出甜蜜蜜的汁,一口咬下去,暖烘烘软绵绵香喷喷,胃顿时充盈起来,不再委屈地咕咕叫了。红薯还有一种好吃的方法,那就是挑选一些细长瘦小的红薯,将其蒸熟后放在太阳底下暴晒,几天后,红薯就变得筋拽拽的,满口生香,同炒熟的板栗具有同样的滋味,有嚼劲还干净。比起单纯蒸熟的红薯,要好吃的多。

(2016年秋,拍摄于寄料)秋风习习时,母亲便会将吃剩的红薯切成片,晒干后,磨成红薯面粉,做成红薯面烙饼、红薯面窝头,或者擀成红薯面面条吃。到现在都认为:红薯面条是最好吃的一种食物。小时候的白面粉不似现在这样可以敞开来尽情吃。为了让我们吃的更可口,母亲总是把家里不多的白面和好,将红薯面包起来,用一根长长的擀面杖反复碾压,面团逐渐变成一张大面皮,然后把面皮对折再对折。手起刀落处,案板上是又长又均匀的“红薯面包皮面条”了。母亲把面条的一端抄起来拢在一起,攥在手里用力抖几下,一根根粗细均匀,筋道有力的面条在空中飘逸舞动,伴着雾霭似的干粉,如天女散花般煞是好看。不一会儿,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面条便端上了桌。如果此时,再配以面条菜、黄瓜丝、油泼辣子等,那么,一碗下肚,细汗涔涔,酣畅淋漓……

(2014年初秋,拍摄于颐顺园)后来渐渐长大,生活也逐渐好转。但对于红薯的热情一直没有消减。参加户外后,有很多机会行走于山野,逐渐了解了红薯的栽培过程以及农人的辛苦。初栽红薯,是极其辛苦的。在长长的田垄上,将新剪的莛苗栽好,就得连续好几天给它浇水了,直到它扎根,长出嫩芽。

(2012年秋,拍摄于蟒川寺上)没过多少日子,那藤蔓就像长蛇似地在天地里肆意蜿蜒,葳蕤繁茂地长成一片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致了。这个时候,踏青的人们可就有口福了。顺手掐下几片叶子,几节嫩茎,清洗后,用大蒜辣椒爆炒几下,便是一道美味的菜肴了。

(2015年秋,拍摄于涧山水库南岸)秋天的红薯田,宽阔的叶子墨绿墨绿的,肥硕的红薯已经呼之欲出了。此时,是需要全家老小齐上阵的,刨的刨,拾的拾,一嘟噜一嘟噜红薯便被兜了出来。

(2014深秋,拍摄于纱帽山下)挑拣一些好的带回家放进地窖里储藏起来,剩下的就地被切成了红薯片。此时的田园,像是下了雪一般,一眼望去满地一片白。更有甚至,连石头砌成的小屋缝隙里面,也插满了红薯片。石屋旁边,一头小牛哞哞地叫着,纯净的眼睛无辜地望着我们...这景儿,若入画,必是一幅生机盎然的乡村素描图。

(2016年冬,拍摄于蟒川)除了上窖和晒红薯干外,更多的红薯,则是被加工成了红薯粉条,变成了当代人们餐桌上的美味。如今机器加工红薯粉条已经普及,偶然在乡村还可以见到原始的纯手工加工粉条。首先把粉面掺水按比例调匀。然后主工匠左手持铁漏瓢,右手用手背捶打小块粉托,细长而源源不断的粉条,就会随着另一位工匠用筷子从滚水中捞到冷水中分段冷却,他的下手再接过经清水漂洗的粉条,挂在事先搭好的晾架上。湿漉漉的粉条还要经过一夜的冰冻后再晾干,这时粉条才算正式定型。

(2014年初冬,拍摄于尚庄)时至今日,饭桌上的红薯身影,已不是往昔的主角,更多的是烤红薯和薯条等美味休闲食品以及偶尔的“解馋”所用了。但总有一种感觉,红薯是能带来溢满乡土气息的可口食物,它带给人的,不单单是果腹,而是一种回忆,一种乡情,一种对故土的依恋。“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岁月无论如何流逝,都带不走童年那份情感!

(2015年深秋,拍摄于庙下)《智泉流韵》微信平台原创版权声明凡是作者投稿《智泉流韵》的各类文章都属原创首发,因不是原创而造成平台封号的,后果作者自负,并赔偿平台相应的费用。本刊严打剽窃,拒绝抄袭,若有侵权行为,文责自负,《智泉流韵》公众平台概不负责。刊发文章的图片来源于网络,部分相关图片由作者提供给平台。《智泉流韵》平台上的任何文章不得在任何公众号或媒体上擅自刊载,违者必究。但是欢迎转发,媒体转载请注明出处。有文字的地方就有江湖,若由于私怨而用卑鄙的手段肆意报复诽谤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规定,这是一种犯罪行为,必将交于法律制裁。特此声明

投稿通知微刊《智泉流韵》从2017年1月1日起执行新的投稿事项,具体如下:(1)   凡是给《智泉流韵》投稿的作者必须首先要加主编郭进拴的微信wxid_qum74fzwx9zd22,以便了解详细情况并及时发放稿费。(2)   《智泉流韵》要求投稿者必须是原创首发,严格强调是首发。不是首发一律不刊登。(3)     投稿者除了文章正文以外,必须随邮件附上作者简介和生活照一张。投稿者专用邮箱1493061055@qq.com 。(4)     平台实行稿酬赞赏制,赞赏费的50%发放给作者,另外50%留给平台运作经费。没有赞赏费就没有稿酬。(5)   稿酬按自然月发放,满一个自然月后结算,一个自然月过后一律不再做任何结算。稿酬以红包形式发放,月累积稿酬不足10元的就不发放了,留给平台做运作经费。(6)     平台实行阅读奖励制,凡是作者的作品点击阅读量在一个月内超过500,留言点评达到50条奖励10元,一个月内阅读超过1000,留言点评达到100条奖励20元,依次类推。(7)    平台实行文章采用奖励制,凡是每月用稿20篇以上的作者奖励100元。(8)优秀作品推荐给《智泉流韵》合作媒体发表并组织研讨活动和结集由国家级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同时举办评奖活动,对获奖作品颁发证书和奖金。合作支持媒体与单位(排名不分先后):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河南省平顶山市文联创研室《平顶山日报》落凫文艺副刊《鹰城》杂志中华网络作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精品电子旬刊《鹰城企业家》杂志《晚晴诗词》杂志《鹰城炎黄》杂志主编:郭进拴稿费:郭进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