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解《西游记》10:破除外贼,内省自察,是心性修习的总关口

先问一句:《百家姓》里,有几个姓眼、耳、鼻、舌、身、意的?《百家姓》里没有,但是《西游记》里有。
小说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是首先要认真感悟的章回。在这一回中,作者明确提出,应该先把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贼打死。此六贼死掉,此心才能归正。
为何?
回光反照,其原本的意思是道家、佛家文化中,用来检查自己的身心、自我反省。其引申意思一般来讲有三个方面的理解:一是太阳落山时光线短暂变得更亮;二是人之将逝时神志突然清醒或者短暂兴奋;三是旧事物消失前暂时的兴旺。这里用的是原本的意思,对自己身心的检查和反省。
小说中的六贼,吴承恩老先生做了详细的解释。故事中这样写:
那人道:“你是不知,我说与你听:一个唤做眼看喜,一个唤做耳听怒,一个唤做鼻嗅爱,一个唤作舌尝思,一个唤作意见欲,一个唤作身本忧。”
这六贼的名字大有深意。可从两个方面分别去理解,一是对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感官的认识,二是对喜怒爱思欲忧这六种情感的理解。
对六个感官的认识。惠能大师将此六个感官比如成六道门。我们通过这些门户感知外面的世界,形成自己的认知。然而,限于人类自身条件的限制,我们通过这些感官获得的对世界的认知是非常有限、且不准确的,也就是说,我们感受到的只是现象、表象,不是真相、实相。我们的眼睛看远不过几十里,看小也不过至毫米级别,看到的色彩也不过是红色与紫色之间,红外线、紫外线之外的光线我们根本用肉眼看不到。耳能听的范围也不过是几十个分贝的区间,超声波、次声波我们都听不到。身体能感受的温度也是极小的范围,零下几十度至零上几十度而已。等等。我们所谓的人间世界,因为受此感官的限制,事实上就是这么小的一个区间而已。
对六个情感的的认知。情与性是相对应的,性为里,情为表。性决定情。儒家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里说的是中庸之道,表达的是为人做事要恰到好处。性定,就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会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如果一个人做不到性定,怒火上头,必然失去理智,乱了方寸,定然做出后悔的事。
小说中之所以称之为六贼,是因为通过它们,将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丢失了,如同被贼偷走了一样。从此迷失在花花世界中,找不到人生的方向。人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就是自己的那颗心。小说中对此也有交待。有这样的一段描写:那六贼自我介绍之后,悟空笑着说了一句话:
“原来是六个毛贼!你却不认得我这出家人是你的主人公,你倒来挡路。”
此话不假,人心就是自己的主人公。当悟空将这六个毛贼打死后,这颗心便再也不会被外来的诱惑所勾引,这颗心从而回归到正确的修行道路上。所以,此章回的题目就是“心猿归正、六贼无踪”。
《道德经》第十二章这样写:“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这段话是告诫世人不要追求、不要迷恋于物欲,玩物必丧志。应该追求内在的、精神上的享受,做到“五根”清静,即眼不妄视,耳不妄听,舌不妄尝,身不妄动,意不妄念。
这里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既然情感是外贼,那是不是一个人应该没有情感的表达呢?或者说:圣人会不会发怒呢?
情感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圣人当然也会发怒,也会有喜怒忧乐的情绪表达。但是,圣人的怒,是着在物上和事上,绝对不会放在心里、着在人上。引起圣人发怒的事解决了,怒也就没有了,引起圣人发怒的物不在了,怒也随着消失。但凡俗之人正相反:怒气着在做事的人身上,并且把怒气一直放在自己心里,就象生了根一样。我们常听说“心似明镜”,一是指自己的心如镜子一样透亮,没有心事。另一个意思则是指,这颗心能够随物显现:对镜贴花黄时,便显出花的美丽,对镜抿嘴笑则显出笑的灿烂。花走了,镜子还复其本来的洁净透亮,不留痕迹。
我们常常将“喜怒不形于色”认定为一种很高的境界。这里有个误解在于“不形于色”,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埋藏在自己心里。于是便有了“笑里藏刀”、“面和心不和”等等表里不一的行为。“喜怒不形于色”的重点在于“喜怒”是否应该。当喜则喜,该怒则怒才是正解。如何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喜怒,则是因事因地因人而异。
所以,圣人可以发怒,我们当然也可以有情绪的表达,但一定是建立在不乱于心、不惑于性的基础上,也就是佛家文化所说的去掉“六根”,不让这些表面上的情绪左右了自己的心性。惟有如此,才能保持良好的定力,去修习自己的心性。正如小说第一回的目录所说的那样:“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

【待续】

(0)

相关推荐

  • 有感于阳明先生龙场悟道

    因为我们现实中遇到的所有的人.事.物都是我们自己内在认知投影的相,此为幻相,由幻相生妄见,心随境移,故世人多活在妄见的牢笼里,不是被心所困,实是被识所困,所谓邪知邪见.错知错见,浅知浅见乃至深知深见是 ...

  • 心是麦子,其它都是麦面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北宋程颢说: "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 无将迎,无内外." "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 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 故君子之学, 莫若 ...

  • 西游奇谈之二十七:打杀六贼

    猴王摇身一变成了行者,从此踏上了西行取经路.师徒二人刚上路,又遇到了一只老虎. 话说唐僧自出发以来,已经碰到了三只老虎.我们知道,老虎是"心魔"的化身,只是这三个"心魔& ...

  • 问:若众生心性本净,那岂不是说众生天生都是圣人?

    2021-6-6 问:若众生心性本净,那岂不是说众生天生都是圣人? 答:虽然心性本净,但众生"有心即染"(只要起心便被污染),故非圣人. 问:既言"有心即染", ...

  • 《西游记》里六贼该死么?

    西游记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里,有段孙悟空打死六贼的故事: 师徒们正走多时,忽见路旁唿哨一声,闯出六个人来,各执长枪短剑,利刀强弓,大咤一声道:"那和尚!那里走, ...

  • 清朝奇案:四个女人上吊,案件三年未解,知府破案后,凶手被斩刑

    案件发生时间:清朝乾隆在位时期.案件发生地点:直隶永平府乐亭县.案件涉案人员:张从玉.赵宗圣等.案件情况:这是两个案件,但为一人所为,如果按凶犯作案顺序来讲,需要先讲四个女人上吊案,如果按照破案的顺序 ...

  • 逮住准时赴约的“发热”——胡希恕先生经方医案心解01

    2014-04-03 编者按:北京胡希恕名家研究室陶有强医师强调,研读医案,须设身处地,如临其境,以期在潜移默化中把握胡希恕先生和冯世纶老师临床应用<伤寒论>的"范式" ...

  • 于明诠 |艺术之花的生命基座—黄宾虹、林散之、陶博吾艺术心解

    主讲人:于明诠 讲座时间:2021年5月10日19:00-21:30 主办单位: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承办单位: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办.书法系 讲座地点: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309(云南师范大学 ...

  • 《心》的10条法则:一切始于心,终于心

    500多年前,中国有"阳明心学": 400多年前,日本有"石门心学". 稻盛和夫先生虽是科学家出身的企业家,但他终生追求的问题,也是"心"的 ...

  • 「经典」民国太极老人黄元秀注“十三势行功心解”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以心行气者,所谓意到气亦到:意要沉着,则气可收敛入骨,并非格外运气也.气收敛入骨,工夫既久,则骨日沉重,内劲长矣.以气运身者,所谓 ...

  • 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告诉我们什么(二)

    研读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最大收获便是让自己对太极拳的理论体系有了一个更加系统的体悟. 本文集作为我的体悟之二,与拳友分享. 体悟之五:非下真功夫,难见太极拳"尾闾中正"的真面目. ...

  • 在家也能吃大餐,大厨掏心教你10款牛腩菜品!

    飞红萃牛腩 主料:酱牛肉300g.黄飞红香脆椒100g 辅料:三叶香少许.蒜仔少许 调料:独流醋.味精.味达美味极鲜酱油.香油.蒜汁 做法: 1.酱好牛肉切 1.5 厘米见方牛腩丁: 2.放入黄飞红香 ...

  • 《文学回忆录》木心(节选10)

    第十讲   印度的史诗  中国的诗经 印度史诗有两部 : 一.<摩诃婆罗多>,一译<玛哈帕腊达>.出在印度之西,讲战争,艰深,有哲学,难懂 : 二.<罗摩衍那>,出 ...

  • 职场饭局、如何谋局、布局、解局、破局,这才是重点

    人情社会怎么安排一场完美的饭局,你让大家尽兴的同时又能实现自己的目的呢? 首先你得理解饭局,一场好的饭局他不只在饭.更在于局怎么做.这饭它通常只是媒介,只是一个由头,我们到底如何谋局.布局.解局.破局 ...